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广泛实施,寄宿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乡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伴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的推进,当前乡村地区的寄宿学生数量大增,在寄宿管理教育实践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常见的如学生打架、师生不和等,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心理思想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一旦存在心理问题,形成行为偏差,而教师与家长没能引起重视而督促学生改进,那么很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1.心理健康问题对乡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涉世未深,心智与思想发育还未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心理问题,而我国乡村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健康发育和成长。纵观当前乡村寄宿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情绪影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乐观、不稳定、过分忧虑的情况,性格表现为孤僻自卑,而寄宿学生还会因此影响学业,如焦虑成绩高低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交问题。其次是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的影响。常见于因错误价值观影响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是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还有就是道德素质的问题,无法感受真善美和假丑恶,部分学生则表现出严重的攀比心理[1]。再者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的影响,这在乡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典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很迷茫,这些学生不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榜样,而是追求尽早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打工赚钱。最后是心理障碍影响,多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埋下的隐患,出现心理障碍与人格缺陷的问题,研究发现很多农村寄宿小学生存在生活交际环境、学习要求过高、竞争压力较大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家庭和谐与学习稳定[2]。
2.乡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1学校层面
2.1.1积极创建心理教师人才队伍
由于乡村寄宿学校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保持持续的情感交流,在寄宿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多负性情绪,如适应不佳、学习压力大、情绪不平衡等等,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但要强化学生文化知识的课业辅导,还要加强心理情感支持,要求教师多以鼓励和赞许的方式弥补寄宿学生在校情感的缺失,帮助学生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感。从心理教师工作的层面来看,教师要积极去应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建议得不到反馈的情况出现,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此外,还要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多渠道获取心理教育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进行。
2.1.2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鉴于乡村地区学校资源相对匮乏,设施条件有限的限制,学校应积极向上反映,向社会求助,利用有效资源完善设施,创建心理咨询室、宣传栏以及沙盘游戏疗法等等,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求助、分析和解决。
2.1.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保证面向乡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这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步骤。针对不少教育管理者及学生家长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在对寄宿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最为常见的心理不健康思想与行为表现着手,做到“封而不闭”。在具体的策略上,教师要增加小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封闭式”的生活学习环境,多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如组织一些野炊郊游、调查研究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与思想,稳定其情绪,避免较多的波动和变化。同时,教师还要以小学生正常的课业承受能力和成长规律,为其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与课程表,一定程度上尊重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好玩的天性,确保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轻松而不松懈。此外,学校还要构建多渠道、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日常教育体系,比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聘请校外教师入校进行心理辅导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存在的矛盾,减少寄宿过程中的生活烦恼,同时也增强小学生学习信心。
2.1.4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班级氛围
乡村寄宿学校的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校度过时间远比在家更多,而班级中的人际交往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中充斥了师生交流思想、生生交流情感等,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学校应多举办与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相符,同时又贴近学科学习内容的校园评比活动,班级内部也可以积极举办书香班级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动力。
2.2家庭层面
乡村地区的大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强化教育及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学生家长构建稳定且长期的联系,如设置班级微信群等,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多沟通,多了解,共同监督学生的成长。在沟通互助中,学生家长也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长要明确学生所缺乏亲情关怀及教育指导的现实,会导致学生控制能力降低,引发恶劣行为。另外,不少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问题时将责任推给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应得到转变。
2.3社会层面
首先,学校要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确保在资源与办学环境上弥补缺陷。借助社会力量,引入社会性的校园工作,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才能从外部获取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资源,从外到内搭建一种服务性的教育网络,针对寄宿学校教学资源创建共享機制,借以带动学校在心理健康服务版块的发展,缩小城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差异。其次,学校要加强向社会的工作宣传,让学生家长在出外打工过程中接触更多影响其教育管理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管理的内容,强化宣传效果,确保学校、社会、家庭更好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促成合作。
综上所述,小学生处于特殊且重要的成长阶段,而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更是受到内外部、主客观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或社会都应积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引发因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多开展实践活动,放松身心,端正态度,调整思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殳健.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北京市M学校为例[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2]刘可心.基于心理健康视域下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以重庆市秀山县X中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8.
(作者单位:田东县平马镇黄埔游昌希望小学)
关键词:乡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伴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的推进,当前乡村地区的寄宿学生数量大增,在寄宿管理教育实践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常见的如学生打架、师生不和等,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心理思想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一旦存在心理问题,形成行为偏差,而教师与家长没能引起重视而督促学生改进,那么很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1.心理健康问题对乡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涉世未深,心智与思想发育还未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心理问题,而我国乡村地区小学生心理问题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健康发育和成长。纵观当前乡村寄宿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情绪影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乐观、不稳定、过分忧虑的情况,性格表现为孤僻自卑,而寄宿学生还会因此影响学业,如焦虑成绩高低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交问题。其次是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的影响。常见于因错误价值观影响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是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还有就是道德素质的问题,无法感受真善美和假丑恶,部分学生则表现出严重的攀比心理[1]。再者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的影响,这在乡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典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很迷茫,这些学生不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榜样,而是追求尽早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打工赚钱。最后是心理障碍影响,多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埋下的隐患,出现心理障碍与人格缺陷的问题,研究发现很多农村寄宿小学生存在生活交际环境、学习要求过高、竞争压力较大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家庭和谐与学习稳定[2]。
2.乡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1学校层面
2.1.1积极创建心理教师人才队伍
由于乡村寄宿学校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保持持续的情感交流,在寄宿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多负性情绪,如适应不佳、学习压力大、情绪不平衡等等,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但要强化学生文化知识的课业辅导,还要加强心理情感支持,要求教师多以鼓励和赞许的方式弥补寄宿学生在校情感的缺失,帮助学生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感。从心理教师工作的层面来看,教师要积极去应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建议得不到反馈的情况出现,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此外,还要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多渠道获取心理教育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进行。
2.1.2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鉴于乡村地区学校资源相对匮乏,设施条件有限的限制,学校应积极向上反映,向社会求助,利用有效资源完善设施,创建心理咨询室、宣传栏以及沙盘游戏疗法等等,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时求助、分析和解决。
2.1.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保证面向乡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这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步骤。针对不少教育管理者及学生家长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在对寄宿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最为常见的心理不健康思想与行为表现着手,做到“封而不闭”。在具体的策略上,教师要增加小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封闭式”的生活学习环境,多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如组织一些野炊郊游、调查研究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与思想,稳定其情绪,避免较多的波动和变化。同时,教师还要以小学生正常的课业承受能力和成长规律,为其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与课程表,一定程度上尊重处于小学阶段学生好玩的天性,确保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轻松而不松懈。此外,学校还要构建多渠道、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日常教育体系,比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聘请校外教师入校进行心理辅导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存在的矛盾,减少寄宿过程中的生活烦恼,同时也增强小学生学习信心。
2.1.4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班级氛围
乡村寄宿学校的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校度过时间远比在家更多,而班级中的人际交往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中充斥了师生交流思想、生生交流情感等,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学校应多举办与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相符,同时又贴近学科学习内容的校园评比活动,班级内部也可以积极举办书香班级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动力。
2.2家庭层面
乡村地区的大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强化教育及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学生家长构建稳定且长期的联系,如设置班级微信群等,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多沟通,多了解,共同监督学生的成长。在沟通互助中,学生家长也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长要明确学生所缺乏亲情关怀及教育指导的现实,会导致学生控制能力降低,引发恶劣行为。另外,不少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问题时将责任推给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应得到转变。
2.3社会层面
首先,学校要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力量,确保在资源与办学环境上弥补缺陷。借助社会力量,引入社会性的校园工作,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才能从外部获取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资源,从外到内搭建一种服务性的教育网络,针对寄宿学校教学资源创建共享機制,借以带动学校在心理健康服务版块的发展,缩小城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差异。其次,学校要加强向社会的工作宣传,让学生家长在出外打工过程中接触更多影响其教育管理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管理的内容,强化宣传效果,确保学校、社会、家庭更好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促成合作。
综上所述,小学生处于特殊且重要的成长阶段,而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更是受到内外部、主客观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或社会都应积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引发因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多开展实践活动,放松身心,端正态度,调整思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殳健.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北京市M学校为例[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2]刘可心.基于心理健康视域下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以重庆市秀山县X中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8.
(作者单位:田东县平马镇黄埔游昌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