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也是一种情怀教学。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现代中学生遇见情文并茂的文言文普遍觉得深奥难懂,望而生畏,甚至有些学生感觉那简直就是“天书”。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都是这几年中考必考的考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课内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读懂课外文言文。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模式,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探究的一个新收获。
一、找突破口,激发兴趣
教师与学生每一节课的遇见,总有思维碰撞后产生共鸣的惊喜。要想让学生真正醉心于课堂,专注学习,达到师生契合的新高度,找准突破口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关键。
1.说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作者与文章的故事由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课文作者及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作为预习作業。教师做简单的课堂导入后开始倾听学生的“各种介绍”,这样会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例如,学习《伤仲永》一课,学生讲到的王安石和方仲永的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提高了语文素养。
2.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字词句子,从感官上图片画面可以刺激我们的眼球,教师课前准备些精美的图片资料,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如,教学《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颜色状态不同的莲,借助图片上美丽的莲,让学生尝试描述它的外形,对照原文句子,体会文言文语句的特点。
3.有吸引力的提问。以《〈论语〉十则》为例:请你说说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籍。有学生会回答《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影响固然大,但它的影响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也就几十年,而这部书却影响着中国文化几千年。有学生又会答《三国演义》《红楼梦》。它们的影响也很大,却也只有几百年。在学生激烈地讨论氛围形成,学习热情正高涨之时,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接着继续介绍《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多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成语出处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语言介绍不全面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如,孔子像、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子墓、山东曲阜孔府大门等。介绍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如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
二、灵活诵读,理解感悟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新征程”:缺乏文言文语感,对文言字词生疏,不了解停顿断句等常识。根据学生初中学段的特点,“读”便成了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可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有难度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范读;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自己朗读;师生配乐对读;课下记忆大声诵读;复习巩固联想朗读。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地灵活诵读,教会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理解时代背景,入景入情,领会感悟。
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并不是易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我们学校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推选小组代表诵读互评,个评等形式进行。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互评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应读第二声,而有些学生读第一声,小组合作下通过其他同学可以评价纠正过来。又如“余闻之也\久”,有学生读为“余闻之\也久”,合作学习后,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句意。这样学生读懂了课文大意再进行齐读、竞读,能更投入信心满满地学习文言文。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课文也就会背了。
诵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便是品读,大部分文言文的美是在品读中探究出来的。文言文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爱国爱家、秀丽山川、礼仪礼节、哲学智慧、美学意境等,都在其中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各种文化的学习,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诵读熟悉大意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联想,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景物移步换景,巧做联想,体验美景背后作者的情感。只有声情并茂地灵活诵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语文的文言味,从而在教学中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正如语文大师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即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进行文言文阅读。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多是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语感难以培养,会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偏差。
如多种多样的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该如何教学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表达。翻译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联系语言环境,字字落实说出每个字对应的意思。教师则对学生语义模糊之处进行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增加补充、替换调整,从而流利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三步曲:首先参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或删减。涉及到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等,直接保留。 文言文翻译原则有三:信、达、雅。“信”即翻译时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随意增补、遗漏或歪曲意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译”;“达”即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表述,使句子含意明白晓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译”;雅”即翻译时遣词造句生动优美,能体现原文特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意译”。概括为一句顺口溜: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加换留;意译为辅,文从句顺删调补。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不好掌握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对比,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和“更若役,复若赋”中的这两个“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性的角度去区分它们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动词,意思是征收,后者是名词,意思是赋税。举一反三,联系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过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而这句中的“赋”是一种文体,像这样综合对比,一目了然,学生容易区分,便于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都会一一列出,归类整理进行对比。
文言文虚词是教学的难点,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寻规律,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如“之”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情况:一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二是作助词,当它是结构助词时翻译“的”,当它无实在意义是可以不译的,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的;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并不多,如《陈涉世家》中的“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这就需特别细心。复习这些知识点时在综合讲授的基础上要再要求学生举例,这样才能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点。
五、立足課堂,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同样也需要拓宽学生思维,除了立足课堂教学,还要不断向课外延伸。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感受文言文的文化精髓与情怀魅力,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而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探寻文言之美,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似的阅读材料,这无疑是夯实文言基础,增进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分析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论语》;学习《三峡》,可以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阅读;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材料等等。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课前给予明确要求,自学预习到位,明确学习目标;课堂上教会学生思考提问,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外,迁移拓展,阅读课外文言文著作,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更高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之主,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把古代文化情怀融入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怕学”变“乐学”,“活”出一片精彩。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现代中学生遇见情文并茂的文言文普遍觉得深奥难懂,望而生畏,甚至有些学生感觉那简直就是“天书”。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都是这几年中考必考的考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课内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读懂课外文言文。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固有模式,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探究的一个新收获。
一、找突破口,激发兴趣
教师与学生每一节课的遇见,总有思维碰撞后产生共鸣的惊喜。要想让学生真正醉心于课堂,专注学习,达到师生契合的新高度,找准突破口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关键。
1.说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作者与文章的故事由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课文作者及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作为预习作業。教师做简单的课堂导入后开始倾听学生的“各种介绍”,这样会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例如,学习《伤仲永》一课,学生讲到的王安石和方仲永的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提高了语文素养。
2.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字词句子,从感官上图片画面可以刺激我们的眼球,教师课前准备些精美的图片资料,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如,教学《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颜色状态不同的莲,借助图片上美丽的莲,让学生尝试描述它的外形,对照原文句子,体会文言文语句的特点。
3.有吸引力的提问。以《〈论语〉十则》为例:请你说说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籍。有学生会回答《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影响固然大,但它的影响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也就几十年,而这部书却影响着中国文化几千年。有学生又会答《三国演义》《红楼梦》。它们的影响也很大,却也只有几百年。在学生激烈地讨论氛围形成,学习热情正高涨之时,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接着继续介绍《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多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成语出处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语言介绍不全面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如,孔子像、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子墓、山东曲阜孔府大门等。介绍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如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
二、灵活诵读,理解感悟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新征程”:缺乏文言文语感,对文言字词生疏,不了解停顿断句等常识。根据学生初中学段的特点,“读”便成了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可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有难度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范读;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自己朗读;师生配乐对读;课下记忆大声诵读;复习巩固联想朗读。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地灵活诵读,教会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理解时代背景,入景入情,领会感悟。
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并不是易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我们学校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推选小组代表诵读互评,个评等形式进行。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互评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应读第二声,而有些学生读第一声,小组合作下通过其他同学可以评价纠正过来。又如“余闻之也\久”,有学生读为“余闻之\也久”,合作学习后,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句意。这样学生读懂了课文大意再进行齐读、竞读,能更投入信心满满地学习文言文。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课文也就会背了。
诵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便是品读,大部分文言文的美是在品读中探究出来的。文言文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爱国爱家、秀丽山川、礼仪礼节、哲学智慧、美学意境等,都在其中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各种文化的学习,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诵读熟悉大意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联想,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景物移步换景,巧做联想,体验美景背后作者的情感。只有声情并茂地灵活诵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语文的文言味,从而在教学中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正如语文大师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即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方法进行文言文阅读。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多是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语感难以培养,会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偏差。
如多种多样的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该如何教学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表达。翻译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联系语言环境,字字落实说出每个字对应的意思。教师则对学生语义模糊之处进行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增加补充、替换调整,从而流利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三步曲:首先参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或删减。涉及到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等,直接保留。 文言文翻译原则有三:信、达、雅。“信”即翻译时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随意增补、遗漏或歪曲意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译”;“达”即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表述,使句子含意明白晓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译”;雅”即翻译时遣词造句生动优美,能体现原文特色。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意译”。概括为一句顺口溜: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加换留;意译为辅,文从句顺删调补。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不好掌握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对比,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和“更若役,复若赋”中的这两个“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性的角度去区分它们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动词,意思是征收,后者是名词,意思是赋税。举一反三,联系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过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而这句中的“赋”是一种文体,像这样综合对比,一目了然,学生容易区分,便于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都会一一列出,归类整理进行对比。
文言文虚词是教学的难点,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寻规律,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如“之”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情况也比较复杂,常见情况:一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二是作助词,当它是结构助词时翻译“的”,当它无实在意义是可以不译的,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的;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并不多,如《陈涉世家》中的“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这就需特别细心。复习这些知识点时在综合讲授的基础上要再要求学生举例,这样才能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点。
五、立足課堂,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同样也需要拓宽学生思维,除了立足课堂教学,还要不断向课外延伸。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感受文言文的文化精髓与情怀魅力,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而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探寻文言之美,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似的阅读材料,这无疑是夯实文言基础,增进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分析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论语》;学习《三峡》,可以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对比阅读;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材料等等。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课前给予明确要求,自学预习到位,明确学习目标;课堂上教会学生思考提问,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外,迁移拓展,阅读课外文言文著作,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更高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之主,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把古代文化情怀融入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怕学”变“乐学”,“活”出一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