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踢球是很简单的事之N.2:肉身不再沉重
每每这样的话都会脱口而出:足球这项运动……,而且说的时候,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如此流畅的表达,我将其归功于口腔,而不是大脑,因为它纯粹来自词语的口腔记忆,无需经过人的任何思考,就能够自在表达。然而余音难尽,这话经常被大脑听到,便会在心底暗自划下一个问号:足球,真的是运动之一种吗?它到底与无数种其他的运动有何异同?
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显然是指健康的身体锻炼方式,比如游泳,比如散步,或者爬山、骑车等,比较剧烈一些的还有跑步,通常我认为它们才是健康地锻炼身体的方式,张弛有度,符合生命自然律动的节奏。但足球完全不是这种温吞的运动,人踢球的时候,身体趋近一种能力极限,各种机能处于高速奔行的状态,对身体的依赖和负荷都非常大,这还不包括频繁的身体接触,和激烈的肢体冲撞所导致的各种伤害可能,所以单纯地为了锻炼身体和健康,人没必要选择踢球,将足球生硬地归入运动门类,实在有些尴尬。
经年累月踢球的人,身上多少都会留有一些伤病的痕迹,有些是皮肤外伤的疤痕,有些是关节韧带的劳损,有些是愈合的破损,有些是再生的断裂,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构不成禁止踢球的训诫。这些因踢球而来的伤病,有时就像是老兵身上的勋章,为你枪林弹雨的洗礼写下光荣的见证。但伤病只是足球的一种意外,它在人不踢球的时候也照样存在。
一般的初学者,应尽可能夯实身体机能的基础,否则很难适应足球的极限状态要求,强行提速,容易增加受伤的概率。相反如果身体基础完善,再逐级合理进入踢球状态,踢球其实安全得多。理想的踢球,是人对身体的科学调度,越是合理地调度身体,越能保障平安。
从完全陌生到娴熟操练,存在一个提速过程,同样每一次踢球也会经历身体的提速,即所谓的热身。无论是职业踢球者,还是业余踢球者,人在踢球前,热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既定程序,热身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日常沉睡的肌肉,让身体的各种运动细胞迅速活跃到能够承担极限的程度,就好像是F1比赛中的暖胎一样,必不可少。因不同的人身体素质不同,唤醒身体的时间也又长又短,不自然地唤醒,或者干脆不唤醒直接提速,才会让人更容易招惹伤病。
踢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极限运动,能让人在极限的境界上享受完美的高峰体验,它与一般的运动区别,就像寻常的爬山与职业登山的区别一样,二者虽然密切相联,但属性早已相去甚远。
人在踢球的时候,身体完全不是作为负担出现。人自身的体重,在经由肌肉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身体不会拖累思维的运转,却能为各种随心所欲的动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人从日常的栖居状态到理想的踢球状态,很像是一种汽车的加速过程,越是性能良好的发动机,越能迅速获得完美的加速度,然后瞬间抵达能量的峰值。
人踢球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但不是那种汹涌喷薄的姿态,相反,理想的踢球时,能量释放获得的更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美感,所以我才坚持说足球是一种极限运动,踢球会让人享受到某种高峰体验。
人一旦进入这样理想的状态,身体往往会附带获得一些奇异的机能:比如寻常状态时,人被高速运行的球击中,往往会有难忍的疼痛感,但理想的踢球时则不会,人的痛感神经好像受到了麻痹一样,对疼痛的承受力会成倍增强,同样抗冲撞的能力也会显著增加,这都是来自踢球的馈赠。
当然随着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调动能力会逐年退化,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调动的身体,渐渐需要越来越长的提速时间,尤其对不能保持连续踢球的人来,搁置的时间越久,提速的时间越长。如果身体机能差的话,甚至有时怎样提速,都无法回归从前的理想状态,也很有可能。但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你只能遵从它,而无法抗拒,也不必抗拒。
足球之美,犹如夏花,绚烂一季,但其娇艳不可阻挡。足球的快感,也是生命的快感,虽然终有一天,你会从它飘逸的陶醉中戛然而醒,但只要你真实体验过踢球的快乐,你就会一直怀念它,感恩它。这就是足球。
娱乐无极限,智商无底线
2011年,号称国内“体坛奥斯卡”之称的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奖最佳男运动员奖颁给了刘翔,“刘飞人”在致领奖辞时说了一句名言:“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做一名中国运动员真非常骄傲!”
其实,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里做一名国足的教练员也非常骄傲。在国足输给西班牙丙级联赛球队之后,曾对《马卡报》表示他在中国每天都夜以继日工作的卡马乔同志,异常淡定地对媒体表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让时光倒流到半个月之前,申花签约阿根廷老枪斯基亚维,国内球迷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一个40岁的老同志无论如何配不上伟大的中超,当时我在自己的微博里给予了反驳,并以特鲁西埃的中超法丁说和扬克尔的中超德丙说来证明中超还没有资格对一个足球经理游戏里的老妖人傲慢,但结果一不小心就踩中了很多这两年茁壮成长起来的中超球迷的尾巴。万幸的是,国足专治各种不服,他们很快便以输给圣卢卡诺的方式坚决捍卫了我与扬克尔的共识。
圣卢卡诺,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球队,相信如果没有国足,即使渊博如皇家马德兴老师也没有机会涉猎这样一支球队。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
当然,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输球从来不是新闻,一如母鸡下蛋蜀犬吠日,这本是他们的人生。新年伊始,中国足球真正的新闻是韦迪下课,吴宗宪上位。
除了犯事的南勇,韦迪是中国历任足协主席中任期最短的一位,而回顾此人3年往事,却也平淡无奇,可留下的记忆比之任期内国足的成绩更要不堪。最悲剧的是,就是作为笑料,他也颇不够格,既无阎世铎张口作诗的小清新文艺腔,亦无谢亚龙大练叉腰肌的笑点,即便曾放言5年内让男足重返亚洲一流、女足重返世界一流的口号,但这种笑料一点都不好笑。因此,韦大人惟一可供谈资,或许只剩下下课的消息竟也要学当年证监会半夜鸡叫了。
相比之下,新年伊始,中国足球真正的欢乐由多年不见的前台湾娱乐大哥吴宗宪带来,他即将携一档《中国好足球》的节目重战江湖,以弥补赵本山再次缺席春晚的遗憾。 记得十多年前,我初来广东,周末晚间等待饭局的无聊时刻,也会追一追凤凰卫视的那档名为我猜猜猜的八卦搞怪节目,见证吴宗宪连发育不完全的大小S都不放过时,我也会感慨原来宗宪大哥也是好波之人。
十多年后,当日被宗宪大哥嘲弄即是惟一存在价值的大小S纷纷被收入豪门,而吴宗宪却要流落到海峡西岸混饭,混的居然还是中国足球的剩饭。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波字,但如今吴兄回望海峡对岸,若见阿雅身影闪烁,不知是否会感慨人生无常,苍天有眼。
吴宗宪的这档新节目以《中国好足球》冠名也颇令我失望,内容如何暂且不说,但节目名称却也要继《中国好声音》抄袭《美国好声音》之后,再炒冷饭,充分彰显这个时代这个国,创造无能,模仿无极限。
当然,除了节目名称无良之外,对于吴宗宪与中国足球成功勾连,我倒觉得也算得上是天作地合,其美满度惟有周星驰老师与政协委员的混搭方可媲美。要知道在吾国,素有谣言就是遥远的预言,以及中国足球的新闻都是娱乐新闻的流言。现在看来,的确有些道理是不证自明的。
前些日子,足协的同志们新年搞搞新意思,要求国足带上红领巾作赛。虽然效果有些无厘头,但我相信足协的动机绝对是严肃的。严肃的动机却总是以笑场收尾,这便已得无厘头电影的真谛了。当然,此时此地,恰逢犬儒繁荣的时代,一切郑智化,最终都是娱乐化。好比在韦迪下课的那两天,一位名叫薛蛮子的网络超级大V在被被保安拒之门外时高呼“我有987万粉丝”一样。
对于这些有腰缠987万粉丝的有力人士,就像对待成龙大哥和周星驰一样,我原来以为他们不过是戏子,现在才知道他们原来都是“老朋友”。好的艺人,就是要将故事讲得像真的一样。
韦迪已去,接任者据说可能是国家体育总局政策研究室的张剑,消息一出,便惊动了一众看热闹的围观群众,其中有一种看法甚是经典,认为张剑出身政策研究部门,所以必将对促进中国足球的法治化起到促进作用。故事讲得太像真的,就不容易让人相信了。所以,中央编译局局长衣局长有不同意见。
真的,我本以为中国足球只是进入了娱乐无极限的时代,但现在我才发现在过度娱乐之后,智商也是会无下线的。感谢韦大人的去职,在这个雾霾笼罩中国的一月,让我们慢慢知道。
当然,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里,做一名观众容易茫然,因为总有一些真相需要时间来暴露。就像在微博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左派,也没有右派,只有演技派。感谢前著名足记李承鹏老师和他的朋友们的倾情演出,穿透笼罩一月中国的雾霾,让“全世界都知道”。
断章(五)
《足球修辞学》:欧冠集锦节目,孙葆洁点评争议判罚,他形容阿韦罗亚放倒阿奎罗的动作,就像“给一匹飞奔的野马下绊马索”,或者是“一次汽车追尾事件”。这个比喻本身不足为奇,有趣的是孙葆洁这个一贯刻板的人,正在努力使言辞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是属于镜头的魅力,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人,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孙葆洁此刻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裁判,更是一个面向观众的出镜嘉宾。
《双脚互搏》:是枝裕和的日剧《Going My Home》,一个单亲男孩独自在家门口踢足球,两只倒扣的桶组成球门。妈妈诧异地问,“你自己一个人怎么踢啊?”他回答,“我的左脚PK右脚,目前比分15比13”,妈妈愣了愣,笑着说,“大地(儿子的名字)的右脚加油哦!”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震云说,真正的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不是生与死,而是孤单。不是人少的孤单,而是人多的孤单,孤单种在心里,就长成了孤独。
《造词运动》:一则新闻,伊布的名字泽拉坦(Zlatan)成为收录到法语词典里的一个新动词,意思是“搞定”,常用于谈论泡妞。比如一则须后水广告:“靠它你就能Zlatan任何你喜欢的女人。”类似例子在微博也有,比如“陆琪”一词就被注释为动词“约炮”,泛指“道貌岸然饥不择食四处约炮却屡屡碰壁而不得。”从足球修辞学的角度,有人将Zlatan翻译成“一(伊)己之力,不(布)可思议”,虽然谐音对仗,却稍显累赘。一个更精确的翻译就是“掂”,粤语的“掂”字,意思就是搞定。说到造词,我们曾举例韩寒的“老而弥奸巨滑”,慕容雪村小说《成都,今夜将我遗忘》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我愤然大怒,勃起还击”,其意不言自明,这属于对成语“勃然大怒”的艺术性再造。
《果岭社区》:2013年1月4日谐音是“爱你一生一世”,郜林在这一天向女友求婚成为新闻,遗憾的是,他求婚条幅上的“marry me”竟然写成了“merry me”,以至于授人以柄,成为中国球员缺乏文化素养的新段子。话说当下很多国人喜欢文白参半的中英文混用,有一个专用术语叫“洋泾浜英语”。《围城》里那个管太太叫“headache”的张买办就是典型,方鸿渐和张买办女儿相亲,在其闺房书架上看到一本英文书《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中文翻译为《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洋泾浜英语”在当下中国泛滥的一个重灾区就是房地产业。电影学者戴锦华说过一个段子,北京望京有一个小区英文名叫“class”,这个词原义是“阶级”,然而比“阶级社区”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的中文名字竟然叫“果岭社区”。当然,洋泾浜英语或者山寨英语也并非全都粗鄙无趣,比如“吊丝”一词现在就有了英文名“Diors”,它借用的是奢侈品牌——迪奥Dior的英文名,这堪称是一个经典的造词。
《离婚帽子戏法》:罗纳尔多又离婚了,第三次,有媒体冠之以“离婚帽子戏法”。钱钟书在《围城》里创造了“同情兄”一说,意思就是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同病相怜者。说起来罗纳尔多有一长处,他从来不吝于和队友分享女友。1998世界杯那个看台上风光无限的苏珊娜,后来嫁给了国米门将塞萨尔。曾经创造连续颠球9小时世界纪录的米兰妮,一直就有八卦爆料和西多夫有染。关于离婚,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伊丽莎白·泰勒,这个好莱坞明星因为结过8次婚而名扬天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曾经自豪地表白:“我虽然结过8次婚,但我一辈子只和与我结婚的男人上床”。有时候我在想,婚姻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次才是爱情、生活或者白头偕老、鸡毛蒜皮之类的。美剧《无耻之徒》,那个抛家弃子的妈妈跑回来向孩子们忏悔,她把一切的矛头都归咎于梦魇一般的婚姻生活:“我和他(你们的爸爸)结婚的18年,每一天都像是在生吞玻璃渣”。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一对夫妻步入暮年之后变得格格不入,因为老了的丈夫突然平添了鼾声如雷的毛病。妻子几乎是咬牙切齿地抱怨:“我宁愿放弃一切,只要不嫁给你”。厄普代克在结尾假借丈夫之口,感慨“我们彼此憎恨正如我们当初彼此相爱,甚至对自己亦如是”。关于婚姻箴言,历数我的阅读经验,还是大导演伯格曼的那句最牛逼:“婚姻就是一个地狱,但两个人下地狱总比你一个人下地狱,来得好一些”。
每每这样的话都会脱口而出:足球这项运动……,而且说的时候,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如此流畅的表达,我将其归功于口腔,而不是大脑,因为它纯粹来自词语的口腔记忆,无需经过人的任何思考,就能够自在表达。然而余音难尽,这话经常被大脑听到,便会在心底暗自划下一个问号:足球,真的是运动之一种吗?它到底与无数种其他的运动有何异同?
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显然是指健康的身体锻炼方式,比如游泳,比如散步,或者爬山、骑车等,比较剧烈一些的还有跑步,通常我认为它们才是健康地锻炼身体的方式,张弛有度,符合生命自然律动的节奏。但足球完全不是这种温吞的运动,人踢球的时候,身体趋近一种能力极限,各种机能处于高速奔行的状态,对身体的依赖和负荷都非常大,这还不包括频繁的身体接触,和激烈的肢体冲撞所导致的各种伤害可能,所以单纯地为了锻炼身体和健康,人没必要选择踢球,将足球生硬地归入运动门类,实在有些尴尬。
经年累月踢球的人,身上多少都会留有一些伤病的痕迹,有些是皮肤外伤的疤痕,有些是关节韧带的劳损,有些是愈合的破损,有些是再生的断裂,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构不成禁止踢球的训诫。这些因踢球而来的伤病,有时就像是老兵身上的勋章,为你枪林弹雨的洗礼写下光荣的见证。但伤病只是足球的一种意外,它在人不踢球的时候也照样存在。
一般的初学者,应尽可能夯实身体机能的基础,否则很难适应足球的极限状态要求,强行提速,容易增加受伤的概率。相反如果身体基础完善,再逐级合理进入踢球状态,踢球其实安全得多。理想的踢球,是人对身体的科学调度,越是合理地调度身体,越能保障平安。
从完全陌生到娴熟操练,存在一个提速过程,同样每一次踢球也会经历身体的提速,即所谓的热身。无论是职业踢球者,还是业余踢球者,人在踢球前,热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既定程序,热身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日常沉睡的肌肉,让身体的各种运动细胞迅速活跃到能够承担极限的程度,就好像是F1比赛中的暖胎一样,必不可少。因不同的人身体素质不同,唤醒身体的时间也又长又短,不自然地唤醒,或者干脆不唤醒直接提速,才会让人更容易招惹伤病。
踢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极限运动,能让人在极限的境界上享受完美的高峰体验,它与一般的运动区别,就像寻常的爬山与职业登山的区别一样,二者虽然密切相联,但属性早已相去甚远。
人在踢球的时候,身体完全不是作为负担出现。人自身的体重,在经由肌肉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样身体不会拖累思维的运转,却能为各种随心所欲的动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人从日常的栖居状态到理想的踢球状态,很像是一种汽车的加速过程,越是性能良好的发动机,越能迅速获得完美的加速度,然后瞬间抵达能量的峰值。
人踢球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但不是那种汹涌喷薄的姿态,相反,理想的踢球时,能量释放获得的更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美感,所以我才坚持说足球是一种极限运动,踢球会让人享受到某种高峰体验。
人一旦进入这样理想的状态,身体往往会附带获得一些奇异的机能:比如寻常状态时,人被高速运行的球击中,往往会有难忍的疼痛感,但理想的踢球时则不会,人的痛感神经好像受到了麻痹一样,对疼痛的承受力会成倍增强,同样抗冲撞的能力也会显著增加,这都是来自踢球的馈赠。
当然随着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调动能力会逐年退化,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调动的身体,渐渐需要越来越长的提速时间,尤其对不能保持连续踢球的人来,搁置的时间越久,提速的时间越长。如果身体机能差的话,甚至有时怎样提速,都无法回归从前的理想状态,也很有可能。但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你只能遵从它,而无法抗拒,也不必抗拒。
足球之美,犹如夏花,绚烂一季,但其娇艳不可阻挡。足球的快感,也是生命的快感,虽然终有一天,你会从它飘逸的陶醉中戛然而醒,但只要你真实体验过踢球的快乐,你就会一直怀念它,感恩它。这就是足球。
娱乐无极限,智商无底线
2011年,号称国内“体坛奥斯卡”之称的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奖最佳男运动员奖颁给了刘翔,“刘飞人”在致领奖辞时说了一句名言:“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做一名中国运动员真非常骄傲!”
其实,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里做一名国足的教练员也非常骄傲。在国足输给西班牙丙级联赛球队之后,曾对《马卡报》表示他在中国每天都夜以继日工作的卡马乔同志,异常淡定地对媒体表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让时光倒流到半个月之前,申花签约阿根廷老枪斯基亚维,国内球迷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一个40岁的老同志无论如何配不上伟大的中超,当时我在自己的微博里给予了反驳,并以特鲁西埃的中超法丁说和扬克尔的中超德丙说来证明中超还没有资格对一个足球经理游戏里的老妖人傲慢,但结果一不小心就踩中了很多这两年茁壮成长起来的中超球迷的尾巴。万幸的是,国足专治各种不服,他们很快便以输给圣卢卡诺的方式坚决捍卫了我与扬克尔的共识。
圣卢卡诺,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球队,相信如果没有国足,即使渊博如皇家马德兴老师也没有机会涉猎这样一支球队。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
当然,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输球从来不是新闻,一如母鸡下蛋蜀犬吠日,这本是他们的人生。新年伊始,中国足球真正的新闻是韦迪下课,吴宗宪上位。
除了犯事的南勇,韦迪是中国历任足协主席中任期最短的一位,而回顾此人3年往事,却也平淡无奇,可留下的记忆比之任期内国足的成绩更要不堪。最悲剧的是,就是作为笑料,他也颇不够格,既无阎世铎张口作诗的小清新文艺腔,亦无谢亚龙大练叉腰肌的笑点,即便曾放言5年内让男足重返亚洲一流、女足重返世界一流的口号,但这种笑料一点都不好笑。因此,韦大人惟一可供谈资,或许只剩下下课的消息竟也要学当年证监会半夜鸡叫了。
相比之下,新年伊始,中国足球真正的欢乐由多年不见的前台湾娱乐大哥吴宗宪带来,他即将携一档《中国好足球》的节目重战江湖,以弥补赵本山再次缺席春晚的遗憾。 记得十多年前,我初来广东,周末晚间等待饭局的无聊时刻,也会追一追凤凰卫视的那档名为我猜猜猜的八卦搞怪节目,见证吴宗宪连发育不完全的大小S都不放过时,我也会感慨原来宗宪大哥也是好波之人。
十多年后,当日被宗宪大哥嘲弄即是惟一存在价值的大小S纷纷被收入豪门,而吴宗宪却要流落到海峡西岸混饭,混的居然还是中国足球的剩饭。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波字,但如今吴兄回望海峡对岸,若见阿雅身影闪烁,不知是否会感慨人生无常,苍天有眼。
吴宗宪的这档新节目以《中国好足球》冠名也颇令我失望,内容如何暂且不说,但节目名称却也要继《中国好声音》抄袭《美国好声音》之后,再炒冷饭,充分彰显这个时代这个国,创造无能,模仿无极限。
当然,除了节目名称无良之外,对于吴宗宪与中国足球成功勾连,我倒觉得也算得上是天作地合,其美满度惟有周星驰老师与政协委员的混搭方可媲美。要知道在吾国,素有谣言就是遥远的预言,以及中国足球的新闻都是娱乐新闻的流言。现在看来,的确有些道理是不证自明的。
前些日子,足协的同志们新年搞搞新意思,要求国足带上红领巾作赛。虽然效果有些无厘头,但我相信足协的动机绝对是严肃的。严肃的动机却总是以笑场收尾,这便已得无厘头电影的真谛了。当然,此时此地,恰逢犬儒繁荣的时代,一切郑智化,最终都是娱乐化。好比在韦迪下课的那两天,一位名叫薛蛮子的网络超级大V在被被保安拒之门外时高呼“我有987万粉丝”一样。
对于这些有腰缠987万粉丝的有力人士,就像对待成龙大哥和周星驰一样,我原来以为他们不过是戏子,现在才知道他们原来都是“老朋友”。好的艺人,就是要将故事讲得像真的一样。
韦迪已去,接任者据说可能是国家体育总局政策研究室的张剑,消息一出,便惊动了一众看热闹的围观群众,其中有一种看法甚是经典,认为张剑出身政策研究部门,所以必将对促进中国足球的法治化起到促进作用。故事讲得太像真的,就不容易让人相信了。所以,中央编译局局长衣局长有不同意见。
真的,我本以为中国足球只是进入了娱乐无极限的时代,但现在我才发现在过度娱乐之后,智商也是会无下线的。感谢韦大人的去职,在这个雾霾笼罩中国的一月,让我们慢慢知道。
当然,在这个不可复制的时代里,做一名观众容易茫然,因为总有一些真相需要时间来暴露。就像在微博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左派,也没有右派,只有演技派。感谢前著名足记李承鹏老师和他的朋友们的倾情演出,穿透笼罩一月中国的雾霾,让“全世界都知道”。
断章(五)
《足球修辞学》:欧冠集锦节目,孙葆洁点评争议判罚,他形容阿韦罗亚放倒阿奎罗的动作,就像“给一匹飞奔的野马下绊马索”,或者是“一次汽车追尾事件”。这个比喻本身不足为奇,有趣的是孙葆洁这个一贯刻板的人,正在努力使言辞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是属于镜头的魅力,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人,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孙葆洁此刻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裁判,更是一个面向观众的出镜嘉宾。
《双脚互搏》:是枝裕和的日剧《Going My Home》,一个单亲男孩独自在家门口踢足球,两只倒扣的桶组成球门。妈妈诧异地问,“你自己一个人怎么踢啊?”他回答,“我的左脚PK右脚,目前比分15比13”,妈妈愣了愣,笑着说,“大地(儿子的名字)的右脚加油哦!”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震云说,真正的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不是生与死,而是孤单。不是人少的孤单,而是人多的孤单,孤单种在心里,就长成了孤独。
《造词运动》:一则新闻,伊布的名字泽拉坦(Zlatan)成为收录到法语词典里的一个新动词,意思是“搞定”,常用于谈论泡妞。比如一则须后水广告:“靠它你就能Zlatan任何你喜欢的女人。”类似例子在微博也有,比如“陆琪”一词就被注释为动词“约炮”,泛指“道貌岸然饥不择食四处约炮却屡屡碰壁而不得。”从足球修辞学的角度,有人将Zlatan翻译成“一(伊)己之力,不(布)可思议”,虽然谐音对仗,却稍显累赘。一个更精确的翻译就是“掂”,粤语的“掂”字,意思就是搞定。说到造词,我们曾举例韩寒的“老而弥奸巨滑”,慕容雪村小说《成都,今夜将我遗忘》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我愤然大怒,勃起还击”,其意不言自明,这属于对成语“勃然大怒”的艺术性再造。
《果岭社区》:2013年1月4日谐音是“爱你一生一世”,郜林在这一天向女友求婚成为新闻,遗憾的是,他求婚条幅上的“marry me”竟然写成了“merry me”,以至于授人以柄,成为中国球员缺乏文化素养的新段子。话说当下很多国人喜欢文白参半的中英文混用,有一个专用术语叫“洋泾浜英语”。《围城》里那个管太太叫“headache”的张买办就是典型,方鸿渐和张买办女儿相亲,在其闺房书架上看到一本英文书《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中文翻译为《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洋泾浜英语”在当下中国泛滥的一个重灾区就是房地产业。电影学者戴锦华说过一个段子,北京望京有一个小区英文名叫“class”,这个词原义是“阶级”,然而比“阶级社区”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的中文名字竟然叫“果岭社区”。当然,洋泾浜英语或者山寨英语也并非全都粗鄙无趣,比如“吊丝”一词现在就有了英文名“Diors”,它借用的是奢侈品牌——迪奥Dior的英文名,这堪称是一个经典的造词。
《离婚帽子戏法》:罗纳尔多又离婚了,第三次,有媒体冠之以“离婚帽子戏法”。钱钟书在《围城》里创造了“同情兄”一说,意思就是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同病相怜者。说起来罗纳尔多有一长处,他从来不吝于和队友分享女友。1998世界杯那个看台上风光无限的苏珊娜,后来嫁给了国米门将塞萨尔。曾经创造连续颠球9小时世界纪录的米兰妮,一直就有八卦爆料和西多夫有染。关于离婚,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伊丽莎白·泰勒,这个好莱坞明星因为结过8次婚而名扬天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曾经自豪地表白:“我虽然结过8次婚,但我一辈子只和与我结婚的男人上床”。有时候我在想,婚姻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次才是爱情、生活或者白头偕老、鸡毛蒜皮之类的。美剧《无耻之徒》,那个抛家弃子的妈妈跑回来向孩子们忏悔,她把一切的矛头都归咎于梦魇一般的婚姻生活:“我和他(你们的爸爸)结婚的18年,每一天都像是在生吞玻璃渣”。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一对夫妻步入暮年之后变得格格不入,因为老了的丈夫突然平添了鼾声如雷的毛病。妻子几乎是咬牙切齿地抱怨:“我宁愿放弃一切,只要不嫁给你”。厄普代克在结尾假借丈夫之口,感慨“我们彼此憎恨正如我们当初彼此相爱,甚至对自己亦如是”。关于婚姻箴言,历数我的阅读经验,还是大导演伯格曼的那句最牛逼:“婚姻就是一个地狱,但两个人下地狱总比你一个人下地狱,来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