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化人,以德育人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高等院校的德育和美育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高校要将德育和美育的引导放在首要地位上,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让高等院校的德育与美育工作有机结合,体现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能够保持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上的创新发展。最终完成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新时代;德育;美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0-0122-02
   一、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德育与美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相互融合
   高等院校的德育和美育课程是育人过程中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两者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美育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和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途径,部分高等院校只是将美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没有规范的课程标准和完整的授课计划,将这门课变成了欣赏之类的课程,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更有甚者将美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附属部分,没能将美育与德育的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因此,只有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课程之间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心也能动情,才能达到思想正确、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德育与美育的教育设计缺乏个性化需求
   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感和清晰的个性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作为一群独立的团体,有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从“80后”开始,到“90后”,再到“00后”的大学生都更加独立,拥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和丰富的自我情感体验,他们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喜欢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寻求美的存在和思想的改变。因此,高等院校的德育和美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的主体对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人格特征,在教育的内容和教授的形式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在美育课程和德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不仅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渴望自我发展的需求。[1]
   (三)高校德育和美育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多是专注于自己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对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也缺失了对自身审美情趣的培养。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以往高等院校的教育对德育和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正确导向和积极引导。长此以往,大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己,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缺失,致使产生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德育和美育课程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创新策略
   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社会意识形态空前多样化和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会面临高难度挑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寻求新的工作方法,在德育与美育协调发展中,让二者的教育功能相互渗透,探索新路径,积极推进德育与美育合作发展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审美教育工作。
   (一)创新理念,构建德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模式
   理念的创新是新时代实践创新的基础,是完善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德育与美育中,高校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也必须继续保持创新。
   1.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的领导地位是革命实践选择的结果。高等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高校要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高等院校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培养接班人的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实践,也必须保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德育和美育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同时要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要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立场,要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积极融入高校德育和美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2.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这一理念
   大学应着重促进推进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根本目标,突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在高校德育和美育协同发展之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和体验感悟,持续促进道德思想的学习,进而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成长为一个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3.我们必须建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必须促进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五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树立思政教育和美学教育的育人格局。通过当代大学生发展中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打破大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障碍,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
   (二)创新载体,搭建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    新時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研究搭建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系统平台。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合先进的教学教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更是高效育人的保障。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夯实传统教学成果
   传统课堂教学依然是教书育人的第一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打破以往传统的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工具,将美育的艺术内容以动画、影像等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审美育人的思想融入每个专业的教学中,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美的感受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政治思想教育像灵魂一样,附着在艺术的躯体上,让德育像艺术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德育更具艺术性、审美性,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德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丰富的活动,融合德育与美育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当代的大学生要肩负起祖国的未来,就要不断开阔他们的眼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要让他们能够走出教室,走到校园里去,走到博物馆里去,走到美术馆里去,走到艺术中心去,走到历史文化馆去……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国艺术,设计主题采风活动,合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节日、纪念日等,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所取得的各种伟大成就,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充分开发高科技的平台,融入多种信息手段
   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开放度高,资源共享方便,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分层次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手段,课前、课后,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并用;运用钉钉、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弘扬力度,把网络媒体的先进性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提高影响力,拓展感染力,转化渗透力。
   4.充分运用文化的载体,植根教育深入人心
   积极推进建设高等院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创新平台,将“三高”人文教育创新平台建设为高质量、高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并将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相互结合,将红色历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有效的、先进的文化教育新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三)创新机制,确立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校党委是高校德育和美育协同发展的组织保障。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参与,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教育作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需要跨学科教学,需要分工协作,资源整合,所以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要求下,创新机制,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1.组建管理工作小组
   在党组织领导下,要组建管理工作小组,有组织、有制度、有方法地设计确立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2.创建培训工作机制
   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团队,进行专业的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育人模式培训。不仅要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学习、党史学习等,还要进行系统的美育培训;不仅要自己提高欣赏美、奖赏美的能力,学会在美育中融入德育,更要能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沟通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要能够尽善尽美地把终身所学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能有效得到心灵的升华,能有效提高审美能力,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
   3.设置教学评价办法和考核机制
   校党委组织考评小组,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估,对德育和美育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和改进。要有奖惩措施,对在德育与美育活动中有突出成就的师生给予奖励。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如何育人,怎样育人”的根本问题,也是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美育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美化人,以德育人”还需要深入挖掘。因此,将德育与美育作为协同发展的两个主体,而不是将美育作为德育的工具来探讨,对于更好地塑造高等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只有将德育和美育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育人功能,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栗嘉忻,娄淑华.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138-14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高职融通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融通,以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为例,分析了现阶段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融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证融通、特色延续”的课程融通的策略方法。  [关 键 词]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批课改明星学校及其课改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掀起一股学习这些课改模式的浪潮。在实践中,发现一线教师对五花八门的课改模式变得无所适从。基于此,从典型课改模式简介入手,对各地课改模式的共同规律及其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新课程改革有所助益,尤其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关 键 词] 课改;模式;规律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要] 自我認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我、社会我和心理我发展性的认知过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传统文化武装自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尝试将认知自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摘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是在梳理各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通过个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 课程思政;商务英语专业;改革路
期刊
[摘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方式不丰富、制度滞后等问题。建筑类专业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积极转变观念、拓展协同方式、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加强制度建设等方式推动协同育人建设取得实效。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对策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影响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方法:运用“护生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相关问题问卷”对130名临床实习护生、73名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不记名问卷法调查。结果: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因素主要与护生职业思想、学习能力及态度、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带教老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因素有关。结论:建立并加强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学习态度和专业能
期刊
[摘要] 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路,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某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进行分析,从课堂中的相关要素入手,探究心理成因对课堂活动的影响,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能的心理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出发点,提出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高效课堂;社会心理学;高职院校;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
期刊
[摘要] 实践育人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部署实施的“易班”推广行动计划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教育提供了创新平台,其省校共建、资源共享和平台共融等突出优势给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以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为例,抓紧话语权和主导权,掌握大学生用网规律和注重活动创新等方面开展基于易班共建体系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育人的工作。  [关键词] 易班;高职院
期刊
[摘要] 高职课程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已经逐步摆脱了“学科化”,但是冷静分析目前的课程设计,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OBE理念自被提出以来,已经被各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纳,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在借鉴和吸收OBE理念的基础上,以网络互联技术与实施课程为例,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焦点,以学生能够成功学习为中心点,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加以实践,以期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的真实需求,分析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和解决办法。方法:使用自制量表对236名高职护理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职护理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对护理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不足、对教学方式改变有需求。结论:高职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