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挫折现状,如何建设大学生和谐心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新型人才,成为教育界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挫折教育
  
  一、构建和谐校园呼唤挫折教育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在中国古代,《周易》中最早出现“太和”观念,奠定了中国“和”的文化精神。西周太史史伯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这一思想被孔子提升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而“和谐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高校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最有朝气的社会群体,他们身心的和谐,他们群体之间的和谐,既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局部和谐,又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是重中之重。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竞争的主群体,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就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挫折,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如果对此熟视无睹,任其存在和发展,不仅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动机。因此,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可持续竞争的保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家封敏教授说:“只有推行挫折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更要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形成和练就在困难和挫折中求生存的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呼之欲出。
  
  二、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1.什么是挫折教育。在社会心理学上,挫折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却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挫折教育是指针对将来意外的心理伤害培养积极的防御机能和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打击后,能够适应、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当今社会具有快节奏、多风险、多竞争、多变革等特点,因此社会成员必须适应这一特点,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2.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近年来,高校恶性暴力事件及自残、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种种事件均显示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令人担忧,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开展挫折教育,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调节心理平衡,使学生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增强其耐挫能力,使其以乐观、豁达的情绪状态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提高其社会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学生扔掉“拐棍”,独立发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强势认知,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长期的成功使大学生形成“我永远是强者”的思维定式,不肯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某些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难,甚至毕业后成为“啃老族”的现象。挫折教育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挫折感的具体表现
  
  1.学习挫折。学习挫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最主要的挫折,大一新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同学最后所学专业与入校前所期望的专业不同,因此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出现厌学心理;也有的同学不适应大学阶段自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感到无所适从。
  2.人际交往挫折。面对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迷茫感。由于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往往表现为闷闷不乐、消沉冷漠、无所寄托、受人冷落的挫折心理。
  3.恋爱挫折。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对恋爱的需求和渴望非常强烈,但往往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等方面缺乏锻炼,经验不足,容易遭受恋爱挫折,尤其是面对失恋时,极易产生悲伤、绝望、烦躁等消极的情绪。据调查,在大学生自杀现象中,80%的轻生者都是由于恋爱受挫。
  4.家庭挫折。部分家境贫困或者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大学生思想负担沉重,以致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卑自贱,自认为“低人一等”。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部分家庭有困难的大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抱有一种戒备心理,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学习、集体活动没有兴趣而自我封闭,有的甚至性格怪异,或者心理特别脆弱和敏感,一点点刺激和挫折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精神崩溃甚至走向极端。
  5.就业挫折。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强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从容与优越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目标期望值较高,结果在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择优用人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凭关系”等不合理现象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心中充斥着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与无奈。
  
  四、高校挫折教育的具体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人的成长离不开挫折,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顺利的事情,总有一些目标实现不了,作为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会碰到挫折,小至被同学嘲笑、班干部落选,大至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其次,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情绪失衡,行为失控,甚至会引起种种疾病以至悲观厌世;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如挫折可以帮助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人们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坚强,成熟得更快。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人的意志总是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联系在一起的,意志坚强的人抗挫折能力比较高。坚强的意志反映在意志的四个品质中,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挫折面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轻易改变计划和决定,善于抑制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教会他们进行挫折的自我调适;通过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生存障碍,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艰难,激发他们克服面临的困难的潜能,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3.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提出恰当的建议和目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合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学生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转向不自尊和不自信;通过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尊并不等于虚荣,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良好的表现的基础上的,使他们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培育,要多方位、全方面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矛盾。从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入手,强调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引导方法不断更新,自身不断学习和探索,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是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薛瑄在承继孟子"存心养性"思想的基础上,在理学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以理学的理论关切为出发点,他主张将存其心作为明澈天理、涵养居敬的修养工夫、感悟大道的基础;
随着后金融危机期的持续影响,浙江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小企业的逆境突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渠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创
发球是网球比赛各种技术动作中唯一的闭锁性动作,加上网球比赛规则,网球有两次发球机会,不丢是网球比赛的基本策略。因此,网球发球技术教学在网球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网
田径作为体育课程中较为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田径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
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在作文构思训练中培养转化思想,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培养。实与虚的转化;褒与贬的转化;散与聚的转化;因与果的转化;宽与窄的转化。 This article mainly e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