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性实验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空中的性是从太空医生的角度来谈论的性,是从科学层面上来理解的性,它是航天员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将来人们将长期在太空生活,在月亮等天体上建立新的家园,在那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如果那里的人们没有性,那将是天大的怪事。
  在讨论太空中的性之前,首先要确定男女航天员在太空中到底有没有过性关系,能不能发生性关系。由于在太空失重情况下人体是处于自由漂浮状态,因此要保证两个人的身体紧贴在一起是很困难的,再加上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缘故,如果施加一个作用力,就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所以只要一用力两人身体就分开。而且无论是采取卧姿、站姿或是坐姿做爱,都无济于事,可能需要借助机械外力。
  1989年国外媒体流传着一份美国宇航局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是美国宇航局在航天飞机飞行期间让航天员进行性实验的总结报告的内容摘要。
  报告说,目前美国国际空间站上已经有很多夫妻航天员在站上工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夫妻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仍然能过正常的性生活。为此,美国人在航天飞机飞行期间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
  这份实验报告一经在互联网上公布,立即遭到美国宇航局的否认,认为这是一份伪造的实验报告。申明美国宇航局从来没有在太空进行过有关性的实验,不仅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美国宇航局并不禁止航天员之间发生性关系,但是当问美国航天员在太空有没有这种经历时,无论男女航天员都闭口不谈。客观地说,美国宇航局对太空中的性问题一般都是采取十分严肃和谨慎的态度,从不给猎奇者有任何空子可钻。
  相比之下,俄罗斯航天局的态度就开放得多。
  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是俄罗斯研究航天医学和生物学的主要机构,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太空性问题的研究。该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太空中的性是个复杂问题,人的行为受其动机支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总是指向一个主要奋斗目标。有些人将性作为一个目标,而且有专业知识和远大理想的航天员不需要用性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太空没有时间来想性,而是一心一意要完成航天任务。在太空有时间来想性和需要性的人主要是太空游客。他们还认为,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中如果有机会让夫妻航天员一同上天当然是件美好的事情,他们会在天上过性生活。俄罗斯太空医生还认为,未来的航天飞行可能时间很长,长期的禁欲对航天员的身心健康未必不产生负面影响。
  波利亚科夫曾经是一名俄罗斯航天员,现在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副所长,1994~1995年曾在太空飞行438天。关于太空性实验问题,他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女航空员可能会怀孕,因为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航天飞行中的失重和宇宙辐射对胚胎的遗传结构有何影响。在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前,从道义上讲,没有权利拿人做实验。
  一位俄罗斯太空女医生说,太空中性问题的严重性被夸大了,她认为,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个人心理状态。她也不相信在太空做爱需要特殊的技术训练。她说,对于今天的男女来说,失重不会成为太空做爱的绊脚石。她最后说,人们过高地估计了生活中性的作用,人们不应该只想着性,而应该多想着爱,只要有了爱,事情就会顺理成章。如果两个人是真心相爱,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他们过和谐而美满的性生活。
  虽然太空性实验是个悬案,但是已有好心人为航天员设计出“太空性爱服”,可免除太空情侣们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做爱的不便或困难。这种服装是由两套飞行服组成,穿上以后服装的前面部分可以打开,然后将对方附着在自己身上,合二而一,形成一套两人共穿的宽松服装。服装上有拉链、尼龙搭扣和轻柔的衬里。服装内还有一套调节带,使得服装各个部位的宽松程度可以从里面进行调节,以便将两个人的身体完全贴附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这套服装的发明人并不是服装设计师,而是一名女演员兼小说家,名叫博塔。2004年她曾经参加一次失重飞行,亲身体验过失重,然后头脑里就迸发出设计太空性爱服的构想。
  (摘自广西人民出版社《太空医生》 编著:吴国兴 等)
其他文献
战争具有戏剧性的特质,并常被文学生动刻画,这使得历史学家大大高估了其相对重要性。从人类对世界总体生态系统的影响角度而言,生产权力和整合权力都比破坏权力要重要得多,即使从人口统计学方面来看也是如此。在任何时期,战争导致的死亡量都只占人类总体死亡量的很小一部分,中间最多会有一两年的例外。拿最近100年来说,尽管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其他较小战争,只有2%多一点的人类死亡是战争导致的直接后果。在人类人
期刊
罗瑞卿(1906~1978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郝治平生于河南省临漳县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是家中的长女。父亲看她聪明伶俐,就从小送她念书。郝治平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后来考上了开封女子第一师范学校。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刚刚在师范学校读书半年的郝治平决定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2月,郝治平来到延安,进入
期刊
“军葬”指军人去世后下葬的特殊礼仪。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以最高军事荣誉礼仪举行。由于撒切尔与军队渊源颇深,军队在葬礼上扮演“关键角色”:撒切尔的灵柩由炮车运送前往圣保罗大教堂,沿途有军队列队,在教堂外迎接灵柩的是军人仪仗队及退伍老兵。  “军葬”究竟有哪些特殊的礼仪?  英国“军葬”与美军差不多,美军的“军葬”来源于英军。以美军来说,在为阵亡将士进行“军葬”时,灵柩护送人员要先到达举行葬
期刊
忽然很想那些燕子,也许是因为在小区的水池边偶然看到了燕子点水,许久不见了,很新鲜,也很亲切,于是就开始想那些燕子——儿时家中的燕子。  就连自己也觉得奇怪,多少事该去想?多少事该去做?竟有时间去想燕子!而且,注定无法再找到它们,想也只是空想。然而,就是忍不住想,而且想得心里不好受。  如果是想一个人,即使他(或她)已经去世,我还可以去找他的墓地,找他的后人,找与他相爱相知的人,从中获得一些信息,然
期刊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
期刊
父亲的嘴一直张开着,像是要说些什么,又像在盼着什么,但此刻的父亲已失去了表述的能力,因为他的呼吸已经停止。  父亲的双眉一直紧皱着,像是在怨什么,怪什么,但此刻的父亲也已失去了责怪的能力,因为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  这一天是1982年的4月20日,一个令我心碎的日子。  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我正在内蒙古的包头市与乌拉特前旗交界的一个山沟沟里,空军高炮某师的师部就隐蔽在这个叫哈达门沟的山沟里,当时我
期刊
小时候,“中华”是一管白白的牙膏。我在这头,笑容在那头。上学了,“中华”是一枝细细的铅笔。我在这头,考卷在那头。工作了,“中华”是一条红红的香烟。我在这头,领导在那头……  这个段子在网上流传甚广,说明中国绝大多数人非常怀念自己的民族品牌,但面对现实又十分无奈。因为现在,我们的民族品牌一个个在消失,我们曾经的热爱,我们曾经的向往,一个个在破灭。走在上海的街上,整条淮海中路,我们看见的是“劳力士”、
期刊
在父亲的影响下,洛克菲勒很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七八岁时,他在外面看到树林里面有一群小火鸡,便把它们弄回家,精心养大,然后把它们卖掉,做成了第一单生意。这时的他就有了一个记账本,详细地记录着自己都参加了哪些劳动,以此作为向父亲要求报酬的依据。12岁开始,他用积攒起来的钱作为资本,贷给邻居,从中收取一定的利息。  洛克菲勒14岁的时候,经常会在放学后到码头上闲逛,看商贩做生意,学习他们讨价还价
期刊
现在的世界上,美国是首屈一指。但是,美国对此并不满足,还想让其他指头都俯首称臣,由它控制,以便握成拳头,随便挥舞,想打谁就打谁。于是我又想到了人类的天敌。  生命世界大体维系着这样的规律,动物少而植物多,高级生物少而低级生物多,大型动物少而小型动物多,食肉动物少而食草动物多,依次构成生物链或者叫做食物链,并且相互依存,保持着生态的平衡。例如,在海洋中,浮游生物是大量的,以它们为食的是小鱼和小虾,而
期刊
我喜欢登山,写对登山的感受,更多的是对死亡的一些思考。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1921年,人类开始尝试攀登世界之巅。1953年,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盖从南坡成功登顶。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2003年,我首次成功登顶珠峰。那一年我52岁,2010年,再次成功登顶珠峰,这一年,我59岁。  在登了很多高山、雪山,包括珠峰在内,我有了很多次面对死亡的亲身经历,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