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袋栽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输液式补水方法对平菇产量、单丛重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增加。补水处理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 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2)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不补水)好。(3)每天对平菇菌袋直接输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平菇;袋栽;输液式补水;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28-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611.1607.00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6-11 16:07:00
袋栽食用菌因其产量、质量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食用菌生产的主流。然而,实际生产上常常由于菌袋内水分的大量消耗而引起培养料中后期干瘪,致使食用菌还有超过30%的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进而造成原材料浪费和经济收益降低。由于袋栽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来源于培养料,因此解决食用菌栽培料水分补给问题就成为提高食用菌单产的重要途径。
在食用菌的生产上广泛运用的补水方式主要有3种,即浸泡补水、注水器补水和喷水补水,但这些补水方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1]。浸泡补水容易造成病虫害的交叉感染,注水器补水容易对菌丝造成损伤,喷水补水只能将水分停留在表面而不易被菌丝吸收;同时这3种补水方式无法控制补水量,容易造成水分浪费和产生高湿环境而诱发病虫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4],本试验尝试将输液系统和滴灌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开发出一套缓慢有节奏的直接向菌袋内补水的系统,并进行补水试验以验证其补水效果,从而找到既能提高平菇产量与品质,又不易诱发病虫害的平菇补水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品种
本试验平菇品种为‘渝平4号’,由重庆科华生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1.2 供试菌袋
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8%,麦麸5%,玉米面5%,石灰2%,调节含水量至60%~65%,pH自然。采用23 cm×43 cm的低压聚丙烯袋装料,每个菌袋装料2.5 kg,灭菌冷却后接种,每袋两头接种,用种量8%~10%。
1.2 补水设备
采用自制补水设备,由进水阀、过滤器、主管道(进水)、贮水桶、主管道(出水)、阀门、支管道、输液管(流速控制阀)、滴头等组成。通过进水阀的来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过滤器采用滴管或喷灌系统中常用的沙石式过滤(大规模系统采用)和筛网式过滤。贮水桶采用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底层和顶层分设有下水口和上水口,贮水量25~100 kg,下水口的高度高于支管道10~20 cm。主管道的管径大小由系统大小确定,一般用内径75~110 mm聚氯乙烯管(UPVC),支管道一般用内径15 mm或25 mm的聚氯乙烯管等材料,管壁打孔直接安装输液管。阀门安装在与主管道连接的支管道首部,用于控制输水时间。输液管可采用全新的或经灭菌处理的已报废一次性输液器,输液器的进液端直接插入支管道预先打好的孔中,输液管尾部套装7~8 cm长的滴箭,直接插入需补水的菌袋中心位置。补水量由输液器上的手动滚轮任意调整,1次调好可连续使用,本次试验的输水流速设定为15滴(1 mL)/min。
1.3 处理方式
1.3.1 补水时期
分别在试验材料的第1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开始进行输液式补水。
1.3.2 补水量
每天分别对菌袋补水10 min和20 min,具体试验处理设置见表1,以不补水处理作为对照。每个处理10个菌袋,3次重复,随机排列。
1.4 测量方法
1.4.1 产量测定
每潮菇采收后,测定总产量和单丛重量。
1.4.2 感官品质鉴定
从色泽、有无病虫害症状和有无自然外观损伤等方面对所有达到采收标准的平菇进行判断,感官品质分为“优”、“一般”和“差”3个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补水处理对出菇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补水处理后出菇总产量的分析得出,各处理平菇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由表2可以看出,补水处理对前3潮菇产量影响不大,从4潮菇开始,补水后产量明显增加;4个处理中以处理1增加最多,达到18.5%;同时,第1潮菇后开始补水效果较第2潮菇后开始补水的好,处理1与处理3补水后增加的产量均比第2潮菇补水后增加的产量高,分别为18.5%、15.7%;在同一补水时期的不同补水时间上比较,10 min比20 min的补水效果更好。
2.2 不同补水处理对单丛菇重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单丛菇重明显比对照增加,补水处理后单丛菇最高比对照重300%以上。可见,补水处理可明显提高后期单丛菇重,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补水处理对出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4可以得出,补水处理后,在平菇的采收后期,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补水处理对前3潮菇产量影响不大,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 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
(2)第1潮菇采收后开始进行输液式补水效果较第2潮菇后开始补水的好。在同一补水时期的不同补水时间上比较,10 min比20 min的补水效果更好。
(3)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好。
(4)本试验表明,每天对平菇菌袋直接输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充分地说明了通过输液式补水能够提高水分的利用效果。
3.2 讨论
本次试验针对平菇的中心位置进行输液式补水,从增产效果来看没有达到最大化。如果采用2点或多点,并结合所需营养元素的补充进行连续输液式补水,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感官品质,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尚荣.平菇补水方法的比较试验[J].食用菌,2004,(1):34-35.
[2] 林如海.平菇栽培技术改革研究[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6):65-66.
[3] 黄建锋.蔬菜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4):119-121.
[4] 陈支庆.针式节水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责任编辑:敬廷桃 丁志祥)
关键词 平菇;袋栽;输液式补水;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28-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611.1607.00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6-11 16:07:00
袋栽食用菌因其产量、质量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食用菌生产的主流。然而,实际生产上常常由于菌袋内水分的大量消耗而引起培养料中后期干瘪,致使食用菌还有超过30%的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进而造成原材料浪费和经济收益降低。由于袋栽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来源于培养料,因此解决食用菌栽培料水分补给问题就成为提高食用菌单产的重要途径。
在食用菌的生产上广泛运用的补水方式主要有3种,即浸泡补水、注水器补水和喷水补水,但这些补水方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1]。浸泡补水容易造成病虫害的交叉感染,注水器补水容易对菌丝造成损伤,喷水补水只能将水分停留在表面而不易被菌丝吸收;同时这3种补水方式无法控制补水量,容易造成水分浪费和产生高湿环境而诱发病虫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4],本试验尝试将输液系统和滴灌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开发出一套缓慢有节奏的直接向菌袋内补水的系统,并进行补水试验以验证其补水效果,从而找到既能提高平菇产量与品质,又不易诱发病虫害的平菇补水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品种
本试验平菇品种为‘渝平4号’,由重庆科华生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1.2 供试菌袋
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8%,麦麸5%,玉米面5%,石灰2%,调节含水量至60%~65%,pH自然。采用23 cm×43 cm的低压聚丙烯袋装料,每个菌袋装料2.5 kg,灭菌冷却后接种,每袋两头接种,用种量8%~10%。
1.2 补水设备
采用自制补水设备,由进水阀、过滤器、主管道(进水)、贮水桶、主管道(出水)、阀门、支管道、输液管(流速控制阀)、滴头等组成。通过进水阀的来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过滤器采用滴管或喷灌系统中常用的沙石式过滤(大规模系统采用)和筛网式过滤。贮水桶采用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底层和顶层分设有下水口和上水口,贮水量25~100 kg,下水口的高度高于支管道10~20 cm。主管道的管径大小由系统大小确定,一般用内径75~110 mm聚氯乙烯管(UPVC),支管道一般用内径15 mm或25 mm的聚氯乙烯管等材料,管壁打孔直接安装输液管。阀门安装在与主管道连接的支管道首部,用于控制输水时间。输液管可采用全新的或经灭菌处理的已报废一次性输液器,输液器的进液端直接插入支管道预先打好的孔中,输液管尾部套装7~8 cm长的滴箭,直接插入需补水的菌袋中心位置。补水量由输液器上的手动滚轮任意调整,1次调好可连续使用,本次试验的输水流速设定为15滴(1 mL)/min。
1.3 处理方式
1.3.1 补水时期
分别在试验材料的第1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开始进行输液式补水。
1.3.2 补水量
每天分别对菌袋补水10 min和20 min,具体试验处理设置见表1,以不补水处理作为对照。每个处理10个菌袋,3次重复,随机排列。
1.4 测量方法
1.4.1 产量测定
每潮菇采收后,测定总产量和单丛重量。
1.4.2 感官品质鉴定
从色泽、有无病虫害症状和有无自然外观损伤等方面对所有达到采收标准的平菇进行判断,感官品质分为“优”、“一般”和“差”3个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补水处理对出菇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补水处理后出菇总产量的分析得出,各处理平菇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由表2可以看出,补水处理对前3潮菇产量影响不大,从4潮菇开始,补水后产量明显增加;4个处理中以处理1增加最多,达到18.5%;同时,第1潮菇后开始补水效果较第2潮菇后开始补水的好,处理1与处理3补水后增加的产量均比第2潮菇补水后增加的产量高,分别为18.5%、15.7%;在同一补水时期的不同补水时间上比较,10 min比20 min的补水效果更好。
2.2 不同补水处理对单丛菇重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单丛菇重明显比对照增加,补水处理后单丛菇最高比对照重300%以上。可见,补水处理可明显提高后期单丛菇重,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补水处理对出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4可以得出,补水处理后,在平菇的采收后期,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1)袋栽平菇通过输液式补水处理后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补水处理对前3潮菇产量影响不大,从4潮菇开始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补水10 min/d的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8.5%。
(2)第1潮菇采收后开始进行输液式补水效果较第2潮菇后开始补水的好。在同一补水时期的不同补水时间上比较,10 min比20 min的补水效果更好。
(3)输液式补水处理后,从第4潮菇开始可明显提高单丛菇重,但各处理间单丛菇重的差异不明显。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过输液式补水所产出菇的感官品质明显较对照好。
(4)本试验表明,每天对平菇菌袋直接输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充分地说明了通过输液式补水能够提高水分的利用效果。
3.2 讨论
本次试验针对平菇的中心位置进行输液式补水,从增产效果来看没有达到最大化。如果采用2点或多点,并结合所需营养元素的补充进行连续输液式补水,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感官品质,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尚荣.平菇补水方法的比较试验[J].食用菌,2004,(1):34-35.
[2] 林如海.平菇栽培技术改革研究[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6):65-66.
[3] 黄建锋.蔬菜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4):119-121.
[4] 陈支庆.针式节水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责任编辑:敬廷桃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