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这一基本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精心编排练习,更要注重设计练习过程中的有效提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普遍认识到练习设计和编排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又往往采用一题紧接着一题练习,然后进行简单校对的方式。事实上,这样的练习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点拨,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知识,收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半功倍。对此,我就这方面进行了一些“以问促思”的探索,尝试着针对某一道习题或某一组习题,采用多种不同的发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以期真正做到精练高效。
一、挖掘教材习题潜在作用,拓展探问
教材中的习题虽然经过专家精心编著,但却是静态呈现的,尤其是如今的新教材,每个练习部分都有如国画中的留白部分,给教师和学生留足了大量思考、想象、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处理教材,善于对教材中的习题资源进行拓展和利用,在考虑到前后知识之间联系的前提下,增设习题以外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多样化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练习效率。
如下图,第一单元“位置”练习一中的第6题。
这道习题被编排在“上下、前后、左右”教学后的练习中,面对丰富的画面,却只要求学生解决两个问题,远远没有发挥这道习题应有的作用。因此,结合上学期以及前几节课学过的相关知识,我又抛出一组问题:从左往右第2件是什么?从右往左第2件呢?从左往右第5件呢?裙子的左边是什么?毛巾的左边是什么?毛巾的右边呢……这样一连串的深入拓展探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巩固了有关位置和方向的知识,充分用足了这道习题,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练习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对现行教材中的练习资源进行拓展和创新,及时增加适量的问题提问学生,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最终达到训练思维的目标。经过这样“一个信息输入,多个结论输出”的练习方式,不断挖掘现行教材中习题的潜力,也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适时追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是促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因而,当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适时提出问题,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时,设计其中一个练习。如下:
1.小朋友学得真不错。请你仔细读题,选一选,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是哪一个,用手势来表示答案序号。
在一次折纸花活动中,丁丁折了6朵,明明折了8朵,芳芳折了5朵,明明比芳芳多折了几朵?
①8-6=2(朵) ②8+5=13(朵) ③8-5=3(朵)
(生基本上都选③)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追问):为什么不选①呢?它算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你们不选②呢?
(生说明理由)
师:求谁比谁多几或少几的问题要用减法来算。
2.再来选一选,请你根据算式找到正确的问题。
河里有10只鸭,7只鹅。算式10-7=3(只)。
问题:①鹅比鸭少几只?②鸭和鹅一共有几只?③鸭比鹅多几只?
(生有的选①,有的选③,有的①和③都选了)
师:说说为什么选①和③呢?
师:求鸭比鹅多几只,就是求鹅比鸭少几只,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师(追问):如果是求鸭和鹅一共有几只,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10+7=17(只)。
师(小结):要看清楚信息和问题。
……
这组选择题中,第一题是根据问题选择算式,第二题是根据算式寻找问题。但是,这两题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都是先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做出选择后说明理由,然后教师转换一个角度进行追问:“如果选择这个算式,问题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增加这样的追问,既对这节课所学“谁比谁多几以及谁比谁少几”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巩固,也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并对之前所学的“求和”问题进行了复习,使得选择题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显然,结合这样的适时追问,让学生自觉地整理、辨析学过的知识,利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已不仅仅是解答习题、巩固知识的需要,也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需要。
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道题之中进行追问,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个题型中进行追问,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这样训练,不仅可以避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联想、类比中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养成良好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循序渐进呈现信息,连续辩问
循序渐进地呈现信息,随之变换问题连续进行辩问,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解答习题的时候,经常只按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进行练习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来龙去脉,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开拓解题思路,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高练习的整体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就某一道习题,层层递进式地呈现不同的信息,进而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练习效率极为重要。如在练习上述习题后,我还设计了如下拓展题。
师:小朋友们,学了近一节课累了吧!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师:老师的两个口袋里都装了10颗糖,准备奖励给上课认真听的小朋友。我从每个口袋里各拿出1颗糖,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为什么?
生:一样多!都拿出1颗,还有9颗。
师(变换信息):现在两个口袋还是各装了10颗糖,我从左边口袋里拿出2颗,从右边口袋里拿出3颗,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为什么?
师(再次变换问题):现在我只告诉你两个口袋里的糖一样多,但是不告诉你有几颗,从左边口袋里拿出4颗,从右边口袋里拿出6颗,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多几颗呢?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展开热烈讨论后反馈不同的方法验证)
……
这样连续地变换问题进行辩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信息的不断变换、问题的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发问方向明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总之,设计练习不是单纯地追求练习本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过程中的提问,使提问能对原本精心设计的练习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突显练习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挖掘出练习背后深层的潜在作用,彰显习题的生命活力,提高练习的效率,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
(责编 杜 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普遍认识到练习设计和编排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又往往采用一题紧接着一题练习,然后进行简单校对的方式。事实上,这样的练习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点拨,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知识,收到的效果只能是事半功倍。对此,我就这方面进行了一些“以问促思”的探索,尝试着针对某一道习题或某一组习题,采用多种不同的发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以期真正做到精练高效。
一、挖掘教材习题潜在作用,拓展探问
教材中的习题虽然经过专家精心编著,但却是静态呈现的,尤其是如今的新教材,每个练习部分都有如国画中的留白部分,给教师和学生留足了大量思考、想象、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处理教材,善于对教材中的习题资源进行拓展和利用,在考虑到前后知识之间联系的前提下,增设习题以外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多样化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练习效率。
如下图,第一单元“位置”练习一中的第6题。
这道习题被编排在“上下、前后、左右”教学后的练习中,面对丰富的画面,却只要求学生解决两个问题,远远没有发挥这道习题应有的作用。因此,结合上学期以及前几节课学过的相关知识,我又抛出一组问题:从左往右第2件是什么?从右往左第2件呢?从左往右第5件呢?裙子的左边是什么?毛巾的左边是什么?毛巾的右边呢……这样一连串的深入拓展探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巩固了有关位置和方向的知识,充分用足了这道习题,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练习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对现行教材中的练习资源进行拓展和创新,及时增加适量的问题提问学生,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最终达到训练思维的目标。经过这样“一个信息输入,多个结论输出”的练习方式,不断挖掘现行教材中习题的潜力,也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适时追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是促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因而,当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适时提出问题,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时,设计其中一个练习。如下:
1.小朋友学得真不错。请你仔细读题,选一选,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是哪一个,用手势来表示答案序号。
在一次折纸花活动中,丁丁折了6朵,明明折了8朵,芳芳折了5朵,明明比芳芳多折了几朵?
①8-6=2(朵) ②8+5=13(朵) ③8-5=3(朵)
(生基本上都选③)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追问):为什么不选①呢?它算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你们不选②呢?
(生说明理由)
师:求谁比谁多几或少几的问题要用减法来算。
2.再来选一选,请你根据算式找到正确的问题。
河里有10只鸭,7只鹅。算式10-7=3(只)。
问题:①鹅比鸭少几只?②鸭和鹅一共有几只?③鸭比鹅多几只?
(生有的选①,有的选③,有的①和③都选了)
师:说说为什么选①和③呢?
师:求鸭比鹅多几只,就是求鹅比鸭少几只,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师(追问):如果是求鸭和鹅一共有几只,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10+7=17(只)。
师(小结):要看清楚信息和问题。
……
这组选择题中,第一题是根据问题选择算式,第二题是根据算式寻找问题。但是,这两题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都是先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做出选择后说明理由,然后教师转换一个角度进行追问:“如果选择这个算式,问题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增加这样的追问,既对这节课所学“谁比谁多几以及谁比谁少几”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巩固,也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并对之前所学的“求和”问题进行了复习,使得选择题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显然,结合这样的适时追问,让学生自觉地整理、辨析学过的知识,利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已不仅仅是解答习题、巩固知识的需要,也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需要。
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道题之中进行追问,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个题型中进行追问,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这样训练,不仅可以避免孤立静止地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联想、类比中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养成良好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循序渐进呈现信息,连续辩问
循序渐进地呈现信息,随之变换问题连续进行辩问,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解答习题的时候,经常只按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进行练习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来龙去脉,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开拓解题思路,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高练习的整体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就某一道习题,层层递进式地呈现不同的信息,进而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练习效率极为重要。如在练习上述习题后,我还设计了如下拓展题。
师:小朋友们,学了近一节课累了吧!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师:老师的两个口袋里都装了10颗糖,准备奖励给上课认真听的小朋友。我从每个口袋里各拿出1颗糖,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为什么?
生:一样多!都拿出1颗,还有9颗。
师(变换信息):现在两个口袋还是各装了10颗糖,我从左边口袋里拿出2颗,从右边口袋里拿出3颗,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为什么?
师(再次变换问题):现在我只告诉你两个口袋里的糖一样多,但是不告诉你有几颗,从左边口袋里拿出4颗,从右边口袋里拿出6颗,哪个口袋剩下的糖多?多几颗呢?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展开热烈讨论后反馈不同的方法验证)
……
这样连续地变换问题进行辩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信息的不断变换、问题的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发问方向明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总之,设计练习不是单纯地追求练习本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过程中的提问,使提问能对原本精心设计的练习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突显练习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挖掘出练习背后深层的潜在作用,彰显习题的生命活力,提高练习的效率,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