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孝”父母的九招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逾八旬的老爸老妈哪儿都好,就是习惯了省吃俭用过日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总是精打细算,口挪肚攒,有时简直到了“葛朗台”的地步——一块抹布居然用了三年!
  出于对父母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我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开导他们,但均未奏效。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对老爸老妈使点“阴谋诡计”。
  瞒天过海。每次回老家看望二老,我必要带上一些保健品、肉菜、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临行前新买的,但交给二老时,却不能实话实说,只能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或是过季的打折品,或是地摊上买的便宜货,或是朋友们送给我的,或是单位发的福利。总之,一旦我据实相告,他们不但要埋怨我,而且不吃也不用,买来的东西统统束之高阁,然后再找机会送还给我。使用瞒天过海之计后,二老便顺顺当当、放心无虞地享用我买的东西了……
  无中生有。二老虽无病无灾,但身体都很瘦弱。我在给二老买补品时,总是要搬出一大堆像模像样的理论,否则他们根本不动、不用。“爸,科学家说炖鸡肉可治流感,现在流感非常严重,中午咱就吃炖鸡肉吧!”——天知道炖鸡肉治不治流感,但我知道炖鸡肉、喝鸡汤对二老的身体可以起到“大补”的作用。“昨天我去体检,大夫说一床被子最多盖五年,再用就会生螨虫,容易致癌。妈,正好我带来一床新被子,把那床旧被子换了吧!”天知道旧被子生不生螨虫,反正老妈听信了我的话,用上了新被子!
  偷梁换柱。许是物久生情,许是从苦日子里熬惯了,二老对一些坛坛罐罐总是舍不得淘汰,有些“超期服役”的旧物已经对二老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影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再回家时便常常找借口,将他们用的“过期物品”以搞收藏为由,全部带走,然后再通过开展“以旧换新”业务,给二老“补发”新的。此计施用多次,成功率在80%以上。
  假途伐虢。回老家看望的次数多了,买的东西多了,二老渐渐生疑,开始埋怨我“浪费时间”、“乱花钱”,并一再“指示”我不要经常性地回老家、带东西。没办法,我只好施用“假途伐虢”之计,回去看望二老时,进门就向他们解释:我这次是下乡调研,顺便到家里看看;同事让我给捎东西,我正好顺便也给你们带了一份。而且再三叮嘱:奶粉、水果啥的要抓紧时间吃,保质期快到了!二老虽然心存疑窦,但还是信了。
  顺手牵羊。因为到老家开展“以旧换新”业务次数多了,二老也似乎看出了“苗头”和“漏洞”,时常横拦竖挡的。于是,我再“收缴”“超期服役”的物品时,便放大了“视野”,大至顶棚、饭桌,小至手套、老花镜,凡是看到、想到的,统统“搜走”。为了不让二老起疑心,我的理由愈发地充分:“妈,给您买了新的老花镜,这个旧的我就拿走了,我们楼上的二婶正好缺副老花镜!”“爸,家里那把剪子快没刃了,给我吧,我们对门小张的锡匠铺里正缺把剪锡片的老剪子!”如此这般,我频频“得逞”!
  虽说我的“伎俩”不够“光明”,但能使二老的晚年生活与时俱进,身体与日康健,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欣慰。通过“计孝”二老,我深深地感到:孝敬老人也是一门学问。当子女以施舍的姿态出现在老人面前时,老人往往会大为不快甚至难以接受。因此,在孝敬老人时,要综合考虑老人的心理、习惯、禀性、爱好等诸多方面,学会用“隐蔽的爱”去反哺老人,必要时甚至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迂回战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送给老人一个健康、快乐、富足、安逸、阳光的晚年生活!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国庆长假过后,医院病房里出现了数位因褥疮收治入院的病人。稍加留意,我发现这些病人年龄几乎都超过了70岁,患有老年痴呆或者帕金森症,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一点让人唏嘘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来自养老院。  我并不是想说养老院有什么不好,相反的我认为养老院是一个可以改善老人生活状态的公共机构。只是有时候,我发现多数养老院似乎并不适合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  这些褥疮病人多是因为照料不周造
期刊
有一天你已经病魔缠身、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行动已经开始不便的那个时候——该不该去住养老院?以前,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母亲的经历却让我深思。  85岁的母亲在养老院生活半年了。上半年母亲病重,入院治疗一个半月后命保住了,但人也“废”了:戴着氧气罩,插着尿管,意识不清,不能下床。如果出院回家,就算有保姆精心照顾,但换尿管、打针这样的专业护理工作,保姆干不了。我对比了几家养老院,总算相中一家。我不太
期刊
前天几位老友闲聊,他们知道我坚持读书看报写文章,练单杠又上互联网。有人就说:“你真是70岁年龄,60岁面容,50岁身体,40岁的心态啊!什么诀窍?”我笑答:“从《新天地》中学来的。你们也订一份读后就知道了,真是获益匪浅啊!”  我与《新天地》(原名《老人天地》)结缘于20年前,那是1989年的第9期,我还是个中年人。后来,我就自费订阅《老人天地》。当《老人天地》改为《新天地》后,我为之一振:这刊名
期刊
2009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10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10年。1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2009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年,也是老龄事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
期刊
职工退休了,常常会有依依不舍之情。单位为他们举行欢送茶话会,为他们送上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更能使退休职工终身难忘。时下有的社区每隔4个月就要召开一次退休人员欢迎会。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此举不仅能显示出社区领导欢迎退休人员进社区的诚意,使他们有一种置身于家中的温馨感觉,也能激发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召开的“退休人员欢迎会”,就是一个密切彼此感情、加深友谊的“连
期刊
唐志龙是个做事执着认真的人。他是长沙最早的一批知青,1963年就下放到了江永回龙墟农场。其实当时他已考上高中,可他硬是响应党的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放弃了升学机会 ,上山下乡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别的知青下农村,大多是抱着锻炼几年再回城的想法,可唐志龙却决心在农村扎根一辈子。他向老农工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咬着牙关克服一切困难,很快过了劳动关、生产技术关,成了一个合格的新型农民,得到全场农工
期刊
夜深人静,与妻闲坐。妻织毛衣,棒针“的的”有声,闲散的话题絮絮绵绵。这时便有一种心动,柴米油盐的日子,已然刻骨铭心,这样延续了三十多年的交流已经出神入化。  读妻的脸,那行行道道条条的皱纹,每一条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条都流淌着爱的奉献和痴情。  妻初嫁我家,父母双双卧病在床,要她去伺候,几亩责任田等着她去耕种。妻没有犹豫,毫不动摇,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起这副全家的重担,从此,这个面临崩溃的家,便有了生
期刊
生离死别的命运,把我们老俩拴在一起,在彼此满意的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北京执行任务时,我们再婚了。结婚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新老伴的鼾声。  新婚之夜,老伴头一挨枕头,呼噜声便随之而起,由阳春白雪、低吟浅唱到如潮如涌、如吼如雷,那声音所产生的振幅与撼动力,足以使招待所的左邻右舍难于安宁,更不用说与他同床共枕的我了。我把他推醒,他笑笑说:“对不起,我就这个老毛病,所以,每次出差都享受‘独间’的特殊待
期刊
善良岳母“情感出位”气昏老伴    2009年6月21日,在郑州铁路局上班的黄伟豪下班回到家,便觉得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岳父脸色铁青地在沙发上抽闷烟,岳母在卧室里嘤嘤哭泣,妻子坐在一边闷声不语。一看这情景,黄伟豪向妻子递了个眼色,妻子随即跟他进了卧室。妻子李泽惠话未出口,眼圈就红了,她说出了一桩让黄伟豪大感意外的事情——  原来,岳父李德成与岳母胡素芬婚后曾两地分居多年,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岳母带着女
期刊
在湖南省平江县有一对幸福的老夫妇。  丈夫叫张芷凡,是一名退伍老兵,年近八旬,身材不高,但腰板挺直。古铜色的面孔伴着银色的须发。妻子叫朱典华,他们虽然高寿,但是耳聪目明,每日精神矍铄。  老两口如此健康,一般人一定认为是他们的儿子儿媳照顾有方,其实他们并没有自己亲生的子女,抚养成人的养子也因为无法忍受山村的贫苦不告而别,一直以来照顾他们生活的是3个侄子。  早先,曾经有人建议将张芷凡夫妇列入“五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