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儿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淡去了的一些生活场景,回想起来,弥足珍贵。比如说,从前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的“串门儿”。
  过去,平房多,院落多,家家户户紧挨着住,没有小区,也没有围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家和那家的近乎,毫无禁区,更无设防。
  哪家缺个啥,转身就去隔壁,一张口,要啥有啥。灶台上的油锅还热着,忽然想起家里酱油没了,少根葱蒜,盐还没了,自言自语嘟囔一声,立马会有街坊邻居给你送上门来。
  孩子夜里闹腾了,哪家两口子拌了几声嘴,呼啦一下,会有热心的邻居上门问这问那,帮你劝架什么的。
  也有“无事佬”,成天捧个大茶缸子,晃晃悠悠,往你家一屁股坐下,一啦呱就是一整天。
  这就是所谓的“串门儿”。东家串,西家串,图的就是一个乐子。
  邻居间即便偶尔闹个别扭,掐上个架,也僵持不了几天,开口向你讨上一根葱、一根蒜,得了,消了,妥了。
  那会儿还没时兴“和谐”两字,其实就是。还一点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压根儿没居委会大妈什么事儿,一切小矛小盾,大情小事,瞬間如过眼烟云,自然化解。
  现如今,平房变成了楼房,看看你的周围,打开你的房门,再也难得见着这样的生活场景了。越淡越淡,越远越远,越清越清。不论你再怎么营造、怀旧,甚至用什么方式去用心撮合,人们再也回不到那时邻里之间那份没心没肺、无牵无挂、口无遮拦、互帮互助的随意和朴实了。
  不用掐手指,你就能算出,你周围能有几个够得上让你一冲动就想着去他家“串门儿”的邻居或是朋友了。
  能在电梯口、过道上、院子里唠上一小会儿的嗑,就已经算是混得熟的邻居了。能互相蹭顿饭、喝口茶的还有几个呢?
  话又说回来,即使你有机会上人家“串门儿”了,心呢?在串了吗?
  之前有过居委会,后来有了街道,再后来又有了社区。这些组织里的人们也在想着法子让老百姓们和睦相处,怎么也得让自己管辖的小区成为一座和谐家园吧。
  社区大妈们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做了,然而,真心实意让人们再回到“串门儿”的那份本真的原生态场景和亲情里,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广场舞、棋牌室、麻将档,已经是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邻里与邻里之间、友情和亲情之间最自然、最随性、最默契,也是最应景的和谐方式了。“串门”变成了“串场”,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味道。
  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记忆。过来人,也都会用自己的记忆与现实做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失去的都会觉着珍贵,放在眼面前的,往往总会觉着多少有那么点儿缺憾。
  如今,时兴新的“串门儿”,朋友圈,微信群,鼠标一挪,手指一戳,想谁就谁,想拉谁人群就拉谁入群。这样一来,不近的也近了,不亲的也亲了,于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论怎么说,想开了,“串门儿”串的就是一个乐子,怎么乐,怎么来。过去是那么“串”,现在是这么“串”,谁知道将来又会“串”成什么样呢?
其他文献
一场大雪,素了万里江山,素了九曲院落。夜已三更。京城北拐子胡同,吏部尚书韩暗江一身素衣,在栖宿的院子里拈须沉吟,任飞扬的雪花和花白的须眉,渐渐融为一体。  已过了花甲之年的韩暗江,前些天递上了请辞归乡的奏章。按例,在几番挽留之后,上意自会应允。叶落归根,江州的那个老家,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啊。  为官三十多年,韩暗江洁身自好。上,不取公帑一分;下,不取百姓一粟,一时声誉卓著,清名远播,时人标榜其堪与
期刊
期刊
父亲和儿子在工地上干活。父亲希望一年到头天都要晴,每天都能干活,天天都能挣钱。儿子却希望天天下雨,可以不用干活。  儿子盼啊盼,天终于下雨了,是一场小雨。下小雨,可干,可不干。父亲要出工,但儿子不愿意出工,好不容易下一天雨,儿子当然希望能休息放松一下。  父亲说:“拿上工具跟我走。”说着就拿了自己的工具往外走。儿子不拿工具,儿子说:“爸,我想休息。”父亲生气了:“就下这点雨,你就想休息?你不想挣钱
期刊
茶茶四岁了,是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了。茶茶爸爸却一直按兵不动,不发表任何意见,全家人只能干着急,没办法。茶茶爸是一家人生活来源的主力军,粮草未动兵马怎能先行?  这天,茶茶刚过了四岁生日,茶茶奶奶终于按捺不住了,下了最后通牒:“邻居家的孩子都是两岁半就入班学习,咱家茶茶不傻,不缺胳膊不缺腿,能输给别人?不能再拖了!人班学习的钱,我包了!”  于是晚上,她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开会,商量为孩子选择一个兴趣班
期刊
雨终于停了,大嘴叫来小丁说:“徒弟,准备一下,明天到袁家去捡瓦。”“人家都没来请哩,您怎么知道?”小丁说。“我是半仙,当然知道,你准备就是了。”晌午,袁家人果然来了,请大嘴去捡瓦。  看见来人,小丁忍不住疑惑地问:“你们上半年不是捡过吗?怎么又漏了?”  “东家说,屋上的瓦又被猫儿翻了。上次床头漏,这次床尾漏。”  ‘好了,我知道了。”大嘴挥挥手,打发走来人。  第二天吃过早饭,小丁跟着大嘴上了屋
期刊
那还是早春二月。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领着李朗进入高二10班的教室,向大家介绍:“这是我们班级来的新同学——李朗。”  一片掌声,李朗感到分外的新鲜和亲切,如沐春风。  李朗的同桌是个有着小而明亮眼睛的清瘦同学。这个同学很是顽皮,但数理化成绩极好,语文和英语就勉为其难了。  新班级上课的第一天,前排的女同学李梅就给李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是语文课,老师教宋词,李清照的名篇由李梅朗诵。李梅一
期刊
期刊
回老家,遇到四大爷。四大爷老了,真的老了。记得上次端午节回来还没这样。这人,有时候就觉得一下子就老了。  四大爷显然认不出我来了。他趔趔趄趄往老宅子走。马路上车来车往的,我拉住他:“四大爷,小心车啊。”  “你是谁?”四大爷眯着眼看我,灰白胡子撅着,眼角夹有米粒大的眼屎。  “我是军啊。”我说着我的乳名。  四大爷若有所思,但还是摇了搖头。“你不用扶我,没事儿。我去山嘴老张家,那口柜还没漆好呢。”
期刊
一个世纪以前,祖师爷收师爷为徒。祖师爷临终前把他的“传家宝”交给师爷。十几年前,父亲半路出家,拜师学徒。  师爷想让他高中毕业的儿子继承事业,儿子却自作主张去学“西医”,为这事父子之间一直闹得不痛快。没过两年,师爷的儿子到县城开西药房,生意红火,日进斗金,富可倾城。  父亲恪守祖师爷和师爷的訓诫:“用最便宜的药,治最严重的病。”父亲侍奉师爷如亲爹,守着他和他的药铺陪他度余生。他儿子却说是父亲惦记他
期刊
锄把坏了,得换根新的。王婶留下“命令”,挑根好的木把换上,桉木的太容易坏了。王叔在一堆木堆上找来找去只找到一根适合做锄把的桉木棍儿,只能是这根啦。王叔拿刀把木棍上的疙瘩眼儿削平,把木棍上其他哪怕稍微有点硌手的地儿也削平。木棍看起来基本上赏心悦目了,除了棍梢处那一点弯。不过这也比那根“年老体衰”的锄把没坏时强多了。然而王婶回来不同意了:“用桉木你也不能挑一根弯的呀。”“弯得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