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芙蓉姐姐”何许人也?有何魅力?竟然让中国最年轻、最有知识的、最有前途的北大,清华的精英们对她如此关注。本文着重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分析了芙蓉姐姐的蹿红的原因。
关键词:芙蓉姐姐心理和人性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传媒文化
首先声明本文题目不是指芙蓉姐姐的独门见解,而是我关于芙蓉姐姐及芙蓉现象的独门见解。“芙蓉姐姐”是当下网络上曾经最热门的词语:“芙蓉姐姐”辞职了、“芙蓉姐姐”打架了、“芙蓉姐姐”拍电影了……就连病毒都傍上了“芙蓉姐姐”。我用“芙蓉姐姐”作为关键词在google搜索一下,在0.13秒的时间内搜到2,040,000个结果, 而著名的“四川美院” 搜到175,000个结果。
随着芙蓉姐姐名噪一时,网评如潮,多数人恶语相向,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少数同情,赞同,追捧,还有人进行学术分析,满篇××主义,从北大、清华的BBS,到天涯博客网站,再到传统媒体的蜂拥跟,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央视在内的严肃媒体也卷入了“芙蓉姐姐”热中,总之毋用置疑芙蓉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汉语因她而丰富:人们把类似芙蓉这样的普通人通过网络一夜成名,受众人关注的现象叫做芙蓉现象。
人们从各方面思考认识芙蓉姐姐及其现象: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大众传媒,心理学,社会学,审美,商业炒作……尤其是事发清华,北大附近,各专业的精英们写了很多精辟的文章发于网上,如《“芙蓉姐姐”,社会鄙俗文化的符号? 》,《心理学家: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轻度自恋和臆想》,《教育学家: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芙蓉姐姐”与个人品牌的影子》,《现实中的芙蓉姐姐在媒体狂欢中被忽略》,《芙蓉现象:一场平庸的狂欢》,《专家称芙蓉现象是照妖镜》。我虽然拜读了许多,但我在此再次声明本文的独创性,虽不敢称发他人之未发的独到见解却是发自内心的独立见解。
对于不上网,不关心流行文化的落后分子,有必要先恶补一下芙蓉姐姐的事迹:
“芙蓉姐姐”何许人也?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说,芙蓉姐姐真名叫史恒侠,今年28岁,陕西省武功县史家村人,1996年考入陕西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就读,毕业后,以考入“北大”、“清华”为人生目标,游荡在北京。数次考研失败,遂以“冰火可儿”的网名在两高校的BBS上狂贴“玉照”,虽平平姿色,却自比“出水芙蓉”,且“语不惊人誓不休”,引来无数看热闹的人。于是,一段高校BBS上的“笑话”,竟演绎成内地网络“神话”——“芙蓉姐姐”真的出名了。当然,网上也有其他说法,如名字叫林可,史红霞,高考次数有说八年,有说三年,考研有说三年,有说两年。一说从1996—2005年,九年间她动了七次大手术,一说1997年6月12日医学院遇车祸,她的手、脚粉碎性骨折,还留下了内分泌后遗症,总之命运多舛。但公认的是她最爱是舞蹈,最有名舞姿为s型,最多的评价是“自恋”,最出名的语录是“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
先谈一谈笔者,一不爱上网的人听说姐姐的经过。2005年夏在北京旅游,跟朋友聚会时,一位人大的青年教师提到姐姐,我茫然。他说“这么鼎鼎有名的人都不知道,你太落伍,赶快到网上恶补,很有意思呢。”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历来北京人见惯了高官名人,是没几个人能入眼的,他们这些全国最大牌的高校的师生表面上非常谦逊,骨子里精英意识却比谁都强,很霸道的学者名人到这讲座都常会受冷落,自尊心大受打击,实在很好的才会得到“有点意思”的评价,他们都用夸张的语气说,那可真是不一般的事。因此我感兴趣的是芙蓉姐姐有何魅力?竟然让中国最年轻、最有知识的、最有前途的最高学府的精英们对她如此关注。
经过研究,原因如下:
1.与人的心理和人性有关。
事发北大、清华,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芙蓉选择北大、清华作为高考、考研目标,屡败屡战,有必然性。因为在这两所名校读书是全国学子的最高理想,也最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如同古时的金榜题名),也正说明芙蓉是有自尊,并追求自强的。 或许是才华不够,或许是时运不济,屡战屡败,她又是自卑的,一个失败者,怎么面对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年华,一无所成,怎么面对多年坚持的信仰和价值不崩溃。她是坚强的,选择了自恋,活在自己是一个骄傲的成功的女子的梦中(她的网名“林可”竖写正象“梦”字,有的心理学专家说她有轻度自恋和臆想)。还有她提倡清水出芙蓉之美,不以黄色诱人,因此,她是自尊,自强,自立,自强的女性的典范。
另一方面,北大,清华是人才竞争最强的地方,很多学子在当地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very important person),在这里是小土豆(small potato),无论在哪方面都难以出众,内心失落,不敢提昨日辉煌,怕人笑为土老冒,没见识。理想与现实极大的反差使心里难以平衡。两校每年都有自杀的,包括博士,压力太大。
芙蓉出现了,肆无忌惮的夸奖自己。对她的盲目自信看热闹的,起哄的、反对的、挖苦的、义愤填膺的皆有之。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想用自己有限的魅力来引人瞩目。只是我们大多都有点明哲保身或者自知之明,缺乏她那种勇敢到近乎无耻的无所畏惧。追捧“芙蓉姐姐”的人,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人们反思,难道平凡就不可以自尊、自信,不可以活得快乐,不可以有远大的目标?同时发现自己虽说比她有才华,有运气,却没她坚强;可以辱骂她,讥笑她,却不得不佩服她。某高校一位博士说:“一开始,我觉得芙蓉姐姐很怪,很可笑,但是慢慢地,被她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你想,面对那么多非议的声音,她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从心底里佩服她。”
2.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也使得人们容易接受这类轻松的文化异类。
后现代文化和艺术借助传媒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反驳登上了历史舞台。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特点不是要艺术品多么好,而是要独特、新奇,造成对视觉的心理的冲击,让人从日常生活的琐碎、重复中暂时解脱。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姐姐是一位行为艺术家,把自己作为艺术的题材,雅俗共赏,内容健康向上,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3.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工作之余想尽量放松,喜欢轻松搞笑题材。
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大家都爱看。据我所知,大学女教师中喜爱看蜡笔小星和动画的占大多数。我很多朋友也爱看蜡笔小星,原因是好玩,不动脑筋,笑过就完。前两年,社会上很流行黄色笑话,据传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极擅长讲黄色笑话,可以把酒桌上所有的人笑翻在地。黄色笑话可活跃气氛,又不会触雷(敏感忌讳的话题)失言。谈芙蓉姐姐与之比,功能相同,内容高雅,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4.传媒文化成就了芙蓉姐姐
传媒文化具有假定的权威性,通过复制和不厌其繁的重复,不断地影响现代人的观念,它制造出无数的神话。网络的普及成就了芙蓉姐姐之类传统观念中平凡的人。但传媒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她,值得我们思考。
小结
芙蓉姐姐的蹿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氛围中才是可能的,在我看来,这种作为背景的“社会心理氛围”才是真正应该引起我关
注的,因为这比现象本身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作者简介:郑小红,重庆北碚人,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美术史论专业,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关键词:芙蓉姐姐心理和人性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传媒文化
首先声明本文题目不是指芙蓉姐姐的独门见解,而是我关于芙蓉姐姐及芙蓉现象的独门见解。“芙蓉姐姐”是当下网络上曾经最热门的词语:“芙蓉姐姐”辞职了、“芙蓉姐姐”打架了、“芙蓉姐姐”拍电影了……就连病毒都傍上了“芙蓉姐姐”。我用“芙蓉姐姐”作为关键词在google搜索一下,在0.13秒的时间内搜到2,040,000个结果, 而著名的“四川美院” 搜到175,000个结果。
随着芙蓉姐姐名噪一时,网评如潮,多数人恶语相向,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少数同情,赞同,追捧,还有人进行学术分析,满篇××主义,从北大、清华的BBS,到天涯博客网站,再到传统媒体的蜂拥跟,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央视在内的严肃媒体也卷入了“芙蓉姐姐”热中,总之毋用置疑芙蓉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汉语因她而丰富:人们把类似芙蓉这样的普通人通过网络一夜成名,受众人关注的现象叫做芙蓉现象。
人们从各方面思考认识芙蓉姐姐及其现象: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大众传媒,心理学,社会学,审美,商业炒作……尤其是事发清华,北大附近,各专业的精英们写了很多精辟的文章发于网上,如《“芙蓉姐姐”,社会鄙俗文化的符号? 》,《心理学家: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轻度自恋和臆想》,《教育学家:应该平和地看待“芙蓉”们》,《芙蓉姐姐与泛偶像时代的审美疲劳 》,《“芙蓉姐姐”与个人品牌的影子》,《现实中的芙蓉姐姐在媒体狂欢中被忽略》,《芙蓉现象:一场平庸的狂欢》,《专家称芙蓉现象是照妖镜》。我虽然拜读了许多,但我在此再次声明本文的独创性,虽不敢称发他人之未发的独到见解却是发自内心的独立见解。
对于不上网,不关心流行文化的落后分子,有必要先恶补一下芙蓉姐姐的事迹:
“芙蓉姐姐”何许人也?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说,芙蓉姐姐真名叫史恒侠,今年28岁,陕西省武功县史家村人,1996年考入陕西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就读,毕业后,以考入“北大”、“清华”为人生目标,游荡在北京。数次考研失败,遂以“冰火可儿”的网名在两高校的BBS上狂贴“玉照”,虽平平姿色,却自比“出水芙蓉”,且“语不惊人誓不休”,引来无数看热闹的人。于是,一段高校BBS上的“笑话”,竟演绎成内地网络“神话”——“芙蓉姐姐”真的出名了。当然,网上也有其他说法,如名字叫林可,史红霞,高考次数有说八年,有说三年,考研有说三年,有说两年。一说从1996—2005年,九年间她动了七次大手术,一说1997年6月12日医学院遇车祸,她的手、脚粉碎性骨折,还留下了内分泌后遗症,总之命运多舛。但公认的是她最爱是舞蹈,最有名舞姿为s型,最多的评价是“自恋”,最出名的语录是“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
先谈一谈笔者,一不爱上网的人听说姐姐的经过。2005年夏在北京旅游,跟朋友聚会时,一位人大的青年教师提到姐姐,我茫然。他说“这么鼎鼎有名的人都不知道,你太落伍,赶快到网上恶补,很有意思呢。”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历来北京人见惯了高官名人,是没几个人能入眼的,他们这些全国最大牌的高校的师生表面上非常谦逊,骨子里精英意识却比谁都强,很霸道的学者名人到这讲座都常会受冷落,自尊心大受打击,实在很好的才会得到“有点意思”的评价,他们都用夸张的语气说,那可真是不一般的事。因此我感兴趣的是芙蓉姐姐有何魅力?竟然让中国最年轻、最有知识的、最有前途的最高学府的精英们对她如此关注。
经过研究,原因如下:
1.与人的心理和人性有关。
事发北大、清华,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芙蓉选择北大、清华作为高考、考研目标,屡败屡战,有必然性。因为在这两所名校读书是全国学子的最高理想,也最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如同古时的金榜题名),也正说明芙蓉是有自尊,并追求自强的。 或许是才华不够,或许是时运不济,屡战屡败,她又是自卑的,一个失败者,怎么面对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年华,一无所成,怎么面对多年坚持的信仰和价值不崩溃。她是坚强的,选择了自恋,活在自己是一个骄傲的成功的女子的梦中(她的网名“林可”竖写正象“梦”字,有的心理学专家说她有轻度自恋和臆想)。还有她提倡清水出芙蓉之美,不以黄色诱人,因此,她是自尊,自强,自立,自强的女性的典范。
另一方面,北大,清华是人才竞争最强的地方,很多学子在当地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very important person),在这里是小土豆(small potato),无论在哪方面都难以出众,内心失落,不敢提昨日辉煌,怕人笑为土老冒,没见识。理想与现实极大的反差使心里难以平衡。两校每年都有自杀的,包括博士,压力太大。
芙蓉出现了,肆无忌惮的夸奖自己。对她的盲目自信看热闹的,起哄的、反对的、挖苦的、义愤填膺的皆有之。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想用自己有限的魅力来引人瞩目。只是我们大多都有点明哲保身或者自知之明,缺乏她那种勇敢到近乎无耻的无所畏惧。追捧“芙蓉姐姐”的人,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芙蓉姐姐”把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实现了。人们反思,难道平凡就不可以自尊、自信,不可以活得快乐,不可以有远大的目标?同时发现自己虽说比她有才华,有运气,却没她坚强;可以辱骂她,讥笑她,却不得不佩服她。某高校一位博士说:“一开始,我觉得芙蓉姐姐很怪,很可笑,但是慢慢地,被她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你想,面对那么多非议的声音,她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从心底里佩服她。”
2.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也使得人们容易接受这类轻松的文化异类。
后现代文化和艺术借助传媒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反驳登上了历史舞台。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特点不是要艺术品多么好,而是要独特、新奇,造成对视觉的心理的冲击,让人从日常生活的琐碎、重复中暂时解脱。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姐姐是一位行为艺术家,把自己作为艺术的题材,雅俗共赏,内容健康向上,既搞笑了大众,又开心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3.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工作之余想尽量放松,喜欢轻松搞笑题材。
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大家都爱看。据我所知,大学女教师中喜爱看蜡笔小星和动画的占大多数。我很多朋友也爱看蜡笔小星,原因是好玩,不动脑筋,笑过就完。前两年,社会上很流行黄色笑话,据传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极擅长讲黄色笑话,可以把酒桌上所有的人笑翻在地。黄色笑话可活跃气氛,又不会触雷(敏感忌讳的话题)失言。谈芙蓉姐姐与之比,功能相同,内容高雅,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4.传媒文化成就了芙蓉姐姐
传媒文化具有假定的权威性,通过复制和不厌其繁的重复,不断地影响现代人的观念,它制造出无数的神话。网络的普及成就了芙蓉姐姐之类传统观念中平凡的人。但传媒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她,值得我们思考。
小结
芙蓉姐姐的蹿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氛围中才是可能的,在我看来,这种作为背景的“社会心理氛围”才是真正应该引起我关
注的,因为这比现象本身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作者简介:郑小红,重庆北碚人,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美术史论专业,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