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是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历来被视作各种造型艺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美术史上的杰出大师,大都是从学习素描开始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练习甚至伴随着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
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和技艺都建立在基础训练之上,即将走进艺术圣殿的学生尤其要注重对素描基本功的训练。素描的训练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素描训练又是十分枯燥的、程式化的技能训练过程,训练模式在多数的美术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傅雷先生曾说,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雕琢细节而动摇大的轮廓,固然说不上艺术,即使不妨碍完整,雕琢也要无斧凿迹,明明是人工,看来却宛如天成,方算得艺术之上乘。所以,此种传统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创新教法模式将使学生从学会技法向学会思想转化,在教学中既要保留由浅入深的科学规范性教学,又要强调运用造型因素、形式结构以及素描语言的基本原理来教学。
一、透视练习
所表现的物体(静物、人像等)以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角度练习,并做其他不同角度的透视和练习。尝试并描绘因透视原因而形成的特异造型,激发学生写生时多方位地观察模特的造型意识。
透视,是绘画与绘画的科学,物体因此而显出纵深与距离。所以,透视是绘画的基本课题。虽然透视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但在空间造型中极为重要,透视造成的点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决定了形的立体,要准确描绘它,就应了解透视。透视在塑造形体体积感和画面空间感上更显重要。例如,画一陶罐,在平视的情况下,当圆口被画成正圆时,符合了物象的真实却不符合视觉的真实;相反,将圆口画成不规则的椭圆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增加了立体感。深度感和立体感一样,都是利用了对物象变形、压缩以及边线的集聚变化来实现对物象的“真实”表现,并使平面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强烈的透视效果能使物体扭曲变形,产生戏剧般的造型效果,如摩尔的《防空地道透视》。在对不同角度进行练习时,透视中的视平线与视中线所构成的十字形,成为物体在画面中的上下左右角度位置和透视变形的依据,成为构图与造型的坐标。当透视法不是被用于刻板地再现空间,而是被用于某种特殊意义的时候,透视法可以被自由加以运用。契里柯的作品就是为了情绪上的效果而采用的透视。
特别是针对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训练,透视练习更有实际实训意义。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有不同的感情表达意象。例如,仰视的角度易让人获得崇高强大的视觉感受,俯视的角度易让人获得无助渺小的视觉感受。总之,透视知识不应当成为取代视角想象力的陈规。在现代环境下,应采取更加广义的透视,正确地改变事物的相互关系,运用色调、肌理、点线面、形状等建立抽象空间的新透视规律。
二、结构造型练习
所表现的物体(静物、石膏像、人像)要求学生以轻重、粗细、虚实的线条表现形体的结构造型。此阶段以“结构”为主要手段,以纯物质实体体积为目的,“结构”是造型的根本,点、线、面、调子、质感、量感等是造型的要素。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把所表现的物体概括成不同的几何形体组合,是表观结构、素描的先驱者。在表现立方体时,画家打破了只能画出人们所能看到的三个面的局限,力图表现出立体的六个面,表达客体内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
在对物体的造型练习中,如表现石膏像或头像,可以把头部看成—个六面体,作画步骤也是先塑造结构的框架,然后在架子上画出局部形体,包括另一侧看不见的部分。结构素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表现物体的内在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在画明暗调子时不注重结构,使得画面素描缺乏理性分析,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因忽略结构、追求表面视觉效果而产生的虚浮现象。
三、明暗色调的训练
初始阶段让学生抛开造型因素,在画纸上画出由亮到暗的阶梯调子变化,阶梯越多,调子变化越丰富、细致,要求学生画出尽可能多的调子。第二阶段根据有单纯灯光或自然光源的一组静物,要求设计明暗效果,让学生完全用明暗色调去描绘对象,只充分展示明暗的美感。在此阶段中,明暗将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种表现因素。第三阶段以一组不同固有色且形状、面积不同的静物,要求学生将各色彩之间变为明、暗配置,使学生取得对调子配置和典型形态的明确概念。在此阶段训练中,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明暗调子与形的区域关系并明确清晰地以一种二次元状态表现。第四阶段以一组有明暗效果的静物,要求学生作局部或全部的明暗练习(恰如负片),以扩展学生对于明暗对比的认识方式并自由运用。在此阶段,发展学生自由地使用明暗对比进行画面的空间构成和平面构成能力。在这里,明暗实际上是黑白灰根据结构关系进行量的使用。
明暗色调训练涉及到对光的研究,光线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如同伦勃朗的画中那种利用照射手段改变的效果。在印象派的作品中,光线来自被描绘物的内部,物体的最终形象是由其形状和光线相互作用而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同条件的照射作用,使物体呈现不同形态,这种不确定性也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在现代绘画中,阴影不再由光线操纵,而是由画面、人、事物本身构造的一部分,有独立的形象及意义,如勃拉克画里的阴影形象。
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如塞尚等,使用色调的目的在于集成各种物体体积深度及结构的整体关系上,色调因而稀疏简约。20世纪以来的一些形式主义画家则努力把色调作为一种颜色的可能性。当下,艺术家不仅仅把明暗色调同光和阴影联系起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更积极地运用明暗来组织画面并赋予其活力,使明暗的运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来达到更直接的目的。
四、表现方式练习
许多初学美术的人和许多较有成就的美术家们都在感叹:画画难,画好画更难。所谓画画之难,对于那些初学美术人而言,是难以掌握的绘画技法;而对于已成为美术家的人而言,画画之难,则难在美术家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创作出更新、更美的艺术形象。所以,无论是初学美术的人,还是那些较有成就的美术家,都在以真诚的心态寻求恰当的视觉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以各种训练方法和体悟方式来创造有个性特点的世界。
由于艺术创作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在造型实训中可从两个方面尝试表现方式的练习:第一,对同一组有背景的静物或模特,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画素描,直到再无选择。第二,临摹中外著名画家的素描,采用同画家不同的描绘工具。由于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在纸上产生的笔触痕迹同线条一样,反映了速度、运动的时间性以及情感的变化与偶然性,并形成空间、肌理与调性,兼具有抽象两个方面的审美表现。这些均形成一种物质媒介。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自己所惯于的媒介,表达自己的个性。而且,素描作品的信服力也来自这种方式的高度控制和使用媒介的娴熟程度,更重要的是支配与选择这些媒介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上。所以,学生应具有使用这种媒介的方法和知识。
以上是对素描教学的探索尝试,集中于素描的绘画要素、艺术规律的表现性上;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使观察(眼)与思想(心)都更加开放与深化,在素描教学实践中引导并激发学生运用一切可能的材料手段来改变一个形象成为无数形象,开发其更多层次的艺术想象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和技艺都建立在基础训练之上,即将走进艺术圣殿的学生尤其要注重对素描基本功的训练。素描的训练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素描训练又是十分枯燥的、程式化的技能训练过程,训练模式在多数的美术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傅雷先生曾说,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雕琢细节而动摇大的轮廓,固然说不上艺术,即使不妨碍完整,雕琢也要无斧凿迹,明明是人工,看来却宛如天成,方算得艺术之上乘。所以,此种传统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创新教法模式将使学生从学会技法向学会思想转化,在教学中既要保留由浅入深的科学规范性教学,又要强调运用造型因素、形式结构以及素描语言的基本原理来教学。
一、透视练习
所表现的物体(静物、人像等)以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角度练习,并做其他不同角度的透视和练习。尝试并描绘因透视原因而形成的特异造型,激发学生写生时多方位地观察模特的造型意识。
透视,是绘画与绘画的科学,物体因此而显出纵深与距离。所以,透视是绘画的基本课题。虽然透视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但在空间造型中极为重要,透视造成的点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决定了形的立体,要准确描绘它,就应了解透视。透视在塑造形体体积感和画面空间感上更显重要。例如,画一陶罐,在平视的情况下,当圆口被画成正圆时,符合了物象的真实却不符合视觉的真实;相反,将圆口画成不规则的椭圆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增加了立体感。深度感和立体感一样,都是利用了对物象变形、压缩以及边线的集聚变化来实现对物象的“真实”表现,并使平面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强烈的透视效果能使物体扭曲变形,产生戏剧般的造型效果,如摩尔的《防空地道透视》。在对不同角度进行练习时,透视中的视平线与视中线所构成的十字形,成为物体在画面中的上下左右角度位置和透视变形的依据,成为构图与造型的坐标。当透视法不是被用于刻板地再现空间,而是被用于某种特殊意义的时候,透视法可以被自由加以运用。契里柯的作品就是为了情绪上的效果而采用的透视。
特别是针对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训练,透视练习更有实际实训意义。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有不同的感情表达意象。例如,仰视的角度易让人获得崇高强大的视觉感受,俯视的角度易让人获得无助渺小的视觉感受。总之,透视知识不应当成为取代视角想象力的陈规。在现代环境下,应采取更加广义的透视,正确地改变事物的相互关系,运用色调、肌理、点线面、形状等建立抽象空间的新透视规律。
二、结构造型练习
所表现的物体(静物、石膏像、人像)要求学生以轻重、粗细、虚实的线条表现形体的结构造型。此阶段以“结构”为主要手段,以纯物质实体体积为目的,“结构”是造型的根本,点、线、面、调子、质感、量感等是造型的要素。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把所表现的物体概括成不同的几何形体组合,是表观结构、素描的先驱者。在表现立方体时,画家打破了只能画出人们所能看到的三个面的局限,力图表现出立体的六个面,表达客体内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
在对物体的造型练习中,如表现石膏像或头像,可以把头部看成—个六面体,作画步骤也是先塑造结构的框架,然后在架子上画出局部形体,包括另一侧看不见的部分。结构素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表现物体的内在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在画明暗调子时不注重结构,使得画面素描缺乏理性分析,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因忽略结构、追求表面视觉效果而产生的虚浮现象。
三、明暗色调的训练
初始阶段让学生抛开造型因素,在画纸上画出由亮到暗的阶梯调子变化,阶梯越多,调子变化越丰富、细致,要求学生画出尽可能多的调子。第二阶段根据有单纯灯光或自然光源的一组静物,要求设计明暗效果,让学生完全用明暗色调去描绘对象,只充分展示明暗的美感。在此阶段中,明暗将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种表现因素。第三阶段以一组不同固有色且形状、面积不同的静物,要求学生将各色彩之间变为明、暗配置,使学生取得对调子配置和典型形态的明确概念。在此阶段训练中,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明暗调子与形的区域关系并明确清晰地以一种二次元状态表现。第四阶段以一组有明暗效果的静物,要求学生作局部或全部的明暗练习(恰如负片),以扩展学生对于明暗对比的认识方式并自由运用。在此阶段,发展学生自由地使用明暗对比进行画面的空间构成和平面构成能力。在这里,明暗实际上是黑白灰根据结构关系进行量的使用。
明暗色调训练涉及到对光的研究,光线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如同伦勃朗的画中那种利用照射手段改变的效果。在印象派的作品中,光线来自被描绘物的内部,物体的最终形象是由其形状和光线相互作用而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同条件的照射作用,使物体呈现不同形态,这种不确定性也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在现代绘画中,阴影不再由光线操纵,而是由画面、人、事物本身构造的一部分,有独立的形象及意义,如勃拉克画里的阴影形象。
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如塞尚等,使用色调的目的在于集成各种物体体积深度及结构的整体关系上,色调因而稀疏简约。20世纪以来的一些形式主义画家则努力把色调作为一种颜色的可能性。当下,艺术家不仅仅把明暗色调同光和阴影联系起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更积极地运用明暗来组织画面并赋予其活力,使明暗的运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来达到更直接的目的。
四、表现方式练习
许多初学美术的人和许多较有成就的美术家们都在感叹:画画难,画好画更难。所谓画画之难,对于那些初学美术人而言,是难以掌握的绘画技法;而对于已成为美术家的人而言,画画之难,则难在美术家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创作出更新、更美的艺术形象。所以,无论是初学美术的人,还是那些较有成就的美术家,都在以真诚的心态寻求恰当的视觉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以各种训练方法和体悟方式来创造有个性特点的世界。
由于艺术创作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在造型实训中可从两个方面尝试表现方式的练习:第一,对同一组有背景的静物或模特,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画素描,直到再无选择。第二,临摹中外著名画家的素描,采用同画家不同的描绘工具。由于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在纸上产生的笔触痕迹同线条一样,反映了速度、运动的时间性以及情感的变化与偶然性,并形成空间、肌理与调性,兼具有抽象两个方面的审美表现。这些均形成一种物质媒介。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自己所惯于的媒介,表达自己的个性。而且,素描作品的信服力也来自这种方式的高度控制和使用媒介的娴熟程度,更重要的是支配与选择这些媒介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上。所以,学生应具有使用这种媒介的方法和知识。
以上是对素描教学的探索尝试,集中于素描的绘画要素、艺术规律的表现性上;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使观察(眼)与思想(心)都更加开放与深化,在素描教学实践中引导并激发学生运用一切可能的材料手段来改变一个形象成为无数形象,开发其更多层次的艺术想象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