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捐款给别人不算是投资理财的问题,但也表达了人们对钱的一种态度。所以在这个专栏里也可以说说。
没错,我说的就是上个星期曾经刷屏朋友圈的那个给一个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捐款的帖子。很多人都在转发,不过这个帖子背后的实际情况令人失望,帖子的制造者极大地夸张了自己的困难。
即使真相出来了,很多转发了帖子的人的态度还是那样:我没有捐钱,只是转发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这种心思有点像帕斯卡关于信不信上帝的言论—如果有上帝,你信上帝会获得比不信上帝更多的好处,如果没有上帝,你信上帝也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坏处,所以人们应该信上帝(帕斯卡肯定没经历过义和团或者文化大革命)。
转发不真实的求捐款帖子没有坏处吗?当然不是。人的注意力和钱都是有限的。你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钱想象成是一张大饼,如果虚假夸张的求助求捐款信息在里边占的比例大了,真实的信息在里边占的比例就会变小,也就是说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变低了。
把问题再简化一点,也可以说,你转发了互联网上这种陌生的求助信息,这种信息是真实的,那你就做了件“好事”,这种信息是虚假的,那你就做了件“坏事”。
但是一条互联网上的信息,你怎么验证它是否真实?说实话,这个成本太高了。对于个人来说,了解其背后是否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许你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虑一下。一个是博弈论的角度,这个太难了。我想了半天,没有想出判断一条陌生信息真实性的依据。另一个是从商业角度分析,这也许可行。
实际上,你不用判断网上每条陌生求助信息是否真实,你只要判断这类信息真实性的概率就够了。这就像你在和别人打赌落下的硬币正反面时,不用对铸造硬币的金属性质很了解,也可以不关心每一次硬币落下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你只要知道硬币落下的正反面概率就可以下注了。
怎么来判断这种概率呢?也许你可以把网上真实的求捐助信息和不真实的求捐助信息想象成是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试图在人们的注意力大饼上占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那么在这种竞争中谁会获胜呢?我们可以试着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在成本比较中,那些虚假的求捐助信息的成本明显低于真实求捐助信息的成本。这是因为真实求捐助信息除了要付出传播和制作成本,还有一部分是刚性成本,这就是真实求捐助者需要的那部分钱。在人们的想象中,最完美的这类捐助是,需要帮助者除了发布信息的成本,所获得的捐助正好在需要帮助的事上花完,不是吗?而那些虚假和夸张的求捐助信息,它们的刚性成本则小得多,甚至为零。
所以,在要求同样捐助额的信息竞争中,虚假夸张的求捐助信息可以有更多的营销成本投入。比如,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可怜、采用更有效的传播渠道等。这样看来,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你看到的求捐助信息是骗子的概率更大。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讲,你不应该转发任何一条这种信息。
那么,对这类信息有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有,那就是提高骗子或者夸张求助者的成本。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欺骗者的处罚。很多这种欺骗者在被揭穿后只是道歉并把钱退回去。说实话,在这种惯例之下,欺骗者所付出的成本太低了—如果道歉有用还要监狱干什么呢?
如果外部干预造成欺骗者付出的平均成本高于那些说真话的人遇到的不幸所付出的,那么在网上遇到陌生求捐助信息你就可以疯转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上个星期曾经刷屏朋友圈的那个给一个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捐款的帖子。很多人都在转发,不过这个帖子背后的实际情况令人失望,帖子的制造者极大地夸张了自己的困难。
即使真相出来了,很多转发了帖子的人的态度还是那样:我没有捐钱,只是转发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这种心思有点像帕斯卡关于信不信上帝的言论—如果有上帝,你信上帝会获得比不信上帝更多的好处,如果没有上帝,你信上帝也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坏处,所以人们应该信上帝(帕斯卡肯定没经历过义和团或者文化大革命)。
转发不真实的求捐款帖子没有坏处吗?当然不是。人的注意力和钱都是有限的。你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钱想象成是一张大饼,如果虚假夸张的求助求捐款信息在里边占的比例大了,真实的信息在里边占的比例就会变小,也就是说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变低了。
把问题再简化一点,也可以说,你转发了互联网上这种陌生的求助信息,这种信息是真实的,那你就做了件“好事”,这种信息是虚假的,那你就做了件“坏事”。
但是一条互联网上的信息,你怎么验证它是否真实?说实话,这个成本太高了。对于个人来说,了解其背后是否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许你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虑一下。一个是博弈论的角度,这个太难了。我想了半天,没有想出判断一条陌生信息真实性的依据。另一个是从商业角度分析,这也许可行。
实际上,你不用判断网上每条陌生求助信息是否真实,你只要判断这类信息真实性的概率就够了。这就像你在和别人打赌落下的硬币正反面时,不用对铸造硬币的金属性质很了解,也可以不关心每一次硬币落下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你只要知道硬币落下的正反面概率就可以下注了。
怎么来判断这种概率呢?也许你可以把网上真实的求捐助信息和不真实的求捐助信息想象成是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试图在人们的注意力大饼上占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那么在这种竞争中谁会获胜呢?我们可以试着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在成本比较中,那些虚假的求捐助信息的成本明显低于真实求捐助信息的成本。这是因为真实求捐助信息除了要付出传播和制作成本,还有一部分是刚性成本,这就是真实求捐助者需要的那部分钱。在人们的想象中,最完美的这类捐助是,需要帮助者除了发布信息的成本,所获得的捐助正好在需要帮助的事上花完,不是吗?而那些虚假和夸张的求捐助信息,它们的刚性成本则小得多,甚至为零。
所以,在要求同样捐助额的信息竞争中,虚假夸张的求捐助信息可以有更多的营销成本投入。比如,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可怜、采用更有效的传播渠道等。这样看来,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你看到的求捐助信息是骗子的概率更大。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讲,你不应该转发任何一条这种信息。
那么,对这类信息有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有,那就是提高骗子或者夸张求助者的成本。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欺骗者的处罚。很多这种欺骗者在被揭穿后只是道歉并把钱退回去。说实话,在这种惯例之下,欺骗者所付出的成本太低了—如果道歉有用还要监狱干什么呢?
如果外部干预造成欺骗者付出的平均成本高于那些说真话的人遇到的不幸所付出的,那么在网上遇到陌生求捐助信息你就可以疯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