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理念更新的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和关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把效果、效用、效率三者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发展呢?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换取最大程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这个概念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二是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三是教学目标可测量。概括起来即效果、效用、效率。
从小学的性质与对象的特点看,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生活做准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它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若能捕捉到有利的动态资源,灵活处理好一些教学细节,就能造就小學数学的有效课堂。
1.有效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数学教与学的源泉,生活数学化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易于理解掌握的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熟知的事实为起点,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案例1 “7的乘法口诀”
选用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从七个小矮人入手,引发学生联想与7有关的生活信息:七星瓢虫的斑点、一周7天等常识,然后出示一组“7的乘法口诀”开始新知识的讲授。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情境,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体验一次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7的乘法口诀”的快乐旅行。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基础的,这就便于教师把生活素材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学生已知的生活情境向数学知识的有效转化。
2.有效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初始状态是好奇心,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理性思维科学,既需要感性的认知,又需要理性的分析、归纳及推理,对数学没有好奇、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
案例2 “长(正)方体练习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上节课的长(正)方体体积计算的习题开始复习。接下来,拿出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和一个正方体石块,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鱼缸的体积、石块的体积,学生很快解答完了。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计算它的体积。这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困惑”——怎么解答?这时开始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维,把不规则石头的体积转化成玻璃水缸上升(或下降)时水的体积。
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把学生从规则的长(正)方体的计算自然地引入不规则石头的计算上,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不仅复习了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而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充满思维张力,展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3.有效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什么?表面上是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实现“表面”的教学目标,更要达到“本质”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高远境界。
案例3 “加法交换律”
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课堂上,教师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朝三暮四的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生1:讲述。(略)
教师:养猴人和小猴比,谁聪明?
学生2:答(略)
教师:谁能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为什么3+4=4+3?
生3:养猴人互换了早晨和晚上的食物数,小猴一天吃的食物总数没有变。
生4:养猴人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骗过了小猴!
教师:如果故事中小猴早晨和晚上的食物数量分别是5和6,你还能用加法交换律解释吗?
学生5:能,可以用5+6=6+5的公式。
师:如果食物的数量分别是A和B,用加法交换律该怎样表示?
学生6:可以用A+B=B+A的公式。
……
这次课堂教学巧妙借用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和学生一起探讨加法交换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述、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故事里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也使学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逻辑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换取最大程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这个概念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二是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三是教学目标可测量。概括起来即效果、效用、效率。
从小学的性质与对象的特点看,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生活做准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它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若能捕捉到有利的动态资源,灵活处理好一些教学细节,就能造就小學数学的有效课堂。
1.有效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数学教与学的源泉,生活数学化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易于理解掌握的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熟知的事实为起点,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案例1 “7的乘法口诀”
选用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从七个小矮人入手,引发学生联想与7有关的生活信息:七星瓢虫的斑点、一周7天等常识,然后出示一组“7的乘法口诀”开始新知识的讲授。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数学情境,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体验一次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7的乘法口诀”的快乐旅行。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教学内容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基础的,这就便于教师把生活素材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学生已知的生活情境向数学知识的有效转化。
2.有效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初始状态是好奇心,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理性思维科学,既需要感性的认知,又需要理性的分析、归纳及推理,对数学没有好奇、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
案例2 “长(正)方体练习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上节课的长(正)方体体积计算的习题开始复习。接下来,拿出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和一个正方体石块,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鱼缸的体积、石块的体积,学生很快解答完了。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计算它的体积。这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困惑”——怎么解答?这时开始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维,把不规则石头的体积转化成玻璃水缸上升(或下降)时水的体积。
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把学生从规则的长(正)方体的计算自然地引入不规则石头的计算上,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不仅复习了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而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充满思维张力,展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3.有效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什么?表面上是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实现“表面”的教学目标,更要达到“本质”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高远境界。
案例3 “加法交换律”
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课堂上,教师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朝三暮四的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生1:讲述。(略)
教师:养猴人和小猴比,谁聪明?
学生2:答(略)
教师:谁能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为什么3+4=4+3?
生3:养猴人互换了早晨和晚上的食物数,小猴一天吃的食物总数没有变。
生4:养猴人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骗过了小猴!
教师:如果故事中小猴早晨和晚上的食物数量分别是5和6,你还能用加法交换律解释吗?
学生5:能,可以用5+6=6+5的公式。
师:如果食物的数量分别是A和B,用加法交换律该怎样表示?
学生6:可以用A+B=B+A的公式。
……
这次课堂教学巧妙借用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和学生一起探讨加法交换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述、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故事里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也使学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逻辑能力得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