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创设情境;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生活情境把知识串联起来,唤醒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比如,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去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让学生参与完成或独立完成,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實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必须牢牢地将生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架起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选择尝试点,编制成“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张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是依赖于传授知识的情境,所以创设“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得”的问题情境是很重要的.如,在“球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都是利用它们的展开图求出的,然后问学生:“球的表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展开图求出吗?”学生回答:当然可以,且对此深信不疑,教师将计就计,让学生自己探索.一段时间后,学生经过了几次尝试,但均告失败.教师抓住时机,宣布球的表面积公式不能用展开图求出.学生先是诧异,接着是困惑,最后是渴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利用这个时机,开始介绍球的表面积的推导方法——无限逼近法.由于这时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故整堂课的教与学都能很顺利地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知识前先设置悬念,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着学生听讲,尤其是当学习内容能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为学生所熟悉时,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高.例如,在引入对数计算一节内容时提出下面问题:“用我手中这张报纸,厚约0.08毫米,反复对折,问能否叠到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可以叠到那么高.于是学生急于计算验证,但是已有的知识很不容易,急欲得一新方法.这时我话语一转,等我们讲完对数函数这节课后就知道了.接下来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迫切想知道答案.上完新课后经过他们的计算,答案只需要27次时,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敢相信.但数学理论知识说明了一切,又不得不相信.接着有位同学又计算了对折50次后,兴奋地说这叠纸的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我开玩笑说我们就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见嫦娥和吴刚去呢!通过这样设置悬念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专业情境。让学生即学即用
利用专业知识来设置教学情境,开展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如在电子电工班讲“二次函数的最值”一节时,利用学生的专业课“电工基础”中最大功率来引入课题.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设计,将学生的发展要求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将数学与专业课同步,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合作、讨论、探究,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诸如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如在讲幂函数时,用几何画板作图,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画函数图像的过程.又如,讲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概念时,让学生做抛硬币试验,自己探讨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印象深刻,不容易忘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形式,同时也是取得高效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中职数学;创设情境;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生活情境把知识串联起来,唤醒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比如,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去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让学生参与完成或独立完成,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實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必须牢牢地将生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架起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选择尝试点,编制成“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张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是依赖于传授知识的情境,所以创设“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得”的问题情境是很重要的.如,在“球的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都是利用它们的展开图求出的,然后问学生:“球的表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展开图求出吗?”学生回答:当然可以,且对此深信不疑,教师将计就计,让学生自己探索.一段时间后,学生经过了几次尝试,但均告失败.教师抓住时机,宣布球的表面积公式不能用展开图求出.学生先是诧异,接着是困惑,最后是渴望,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利用这个时机,开始介绍球的表面积的推导方法——无限逼近法.由于这时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故整堂课的教与学都能很顺利地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知识前先设置悬念,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着学生听讲,尤其是当学习内容能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为学生所熟悉时,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高.例如,在引入对数计算一节内容时提出下面问题:“用我手中这张报纸,厚约0.08毫米,反复对折,问能否叠到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可以叠到那么高.于是学生急于计算验证,但是已有的知识很不容易,急欲得一新方法.这时我话语一转,等我们讲完对数函数这节课后就知道了.接下来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迫切想知道答案.上完新课后经过他们的计算,答案只需要27次时,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敢相信.但数学理论知识说明了一切,又不得不相信.接着有位同学又计算了对折50次后,兴奋地说这叠纸的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我开玩笑说我们就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见嫦娥和吴刚去呢!通过这样设置悬念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专业情境。让学生即学即用
利用专业知识来设置教学情境,开展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是数学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如在电子电工班讲“二次函数的最值”一节时,利用学生的专业课“电工基础”中最大功率来引入课题.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设计,将学生的发展要求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将数学与专业课同步,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合作、讨论、探究,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诸如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如在讲幂函数时,用几何画板作图,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画函数图像的过程.又如,讲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概念时,让学生做抛硬币试验,自己探讨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印象深刻,不容易忘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形式,同时也是取得高效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