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与“零分”就其数学意义来说常表示没有数量,甚至还可以向下推衍出负的量;于生活中,通常也用来表示一种决然的否定,比如零容忍,或直接说“零分”,都表示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当“零分”与“作文”结合,就是对作文的零容忍,或者说是对作文价值的彻底否定。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呈现井喷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内心充满忧虑。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使我们会对这些作文零容忍,彻底否定它们在写作上的价值呢?
我们不得不问:零分作文究竟否定了什么?
一把脉问诊:“我”的缺失使作文内容非道德
事实上,必须得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或者高中所有课程,他的写作能力还会是零分——还根本不会写作。所以,零分对作文而言,否定的似乎应当不是学生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依附于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的其他因素。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作文得零分?
以例来说,如2010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山东高考零分作文《托尔斯泰放了个屁》等,这类作文中作者以泄愤式的辱骂来代替考场中面对作文试题的无能,一些辱骂、诅咒已经是令人发指,表达中露骨地显示出作者道德修养与道德感的缺失,这使得文字的表达非道德化,写作能力此时已经成为非道德表达的借具。这样的能力和作文就显然被异化,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我们从中读不到正确的“我” (正确的作者),零分作文的出现也就无法避免了。也就是说,原因几乎都不会是因为少字、偏题、走题或者语句不通,部分同学作文道德缺失的痛苦纠结,最终让他们进行着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表达,从而摧毁了正确的作文表达诉求,严重干扰了作文写作,作文被非道德化。
非道德的作文里作者已经失去了“我”,作文内容里“无我“。
“无我”就是作文内容里作者自我形象正确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具体点说,指文章内容里没有一个积极的作者,缺乏作者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不能形成作者积极的“自我认知”。作文写作,不管题材为何,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我”的缺失实质就是内容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误。
内容的非道德化总是和作文主题的非道德化或者非道德倾向相联系,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使文中宣扬的内容“非道德化”,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知,作文内容成为丑陋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直接展示,这样的作文只是成为把非道德的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的炫耀式表达,作者认知上的非道德倾向明显,这时,文中的“我”已是“错误的我”,不是合乎道德价值判断的“正确的我”。而作文里,道德缺失的“无我”是作文得零分的根本原因。
二 病因探究:非道德素材的客观存在和不客观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 社会生活中非道德类素材的客观存在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但并不意味生活中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事件就会完全消失,一些非道德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及众多外来和传统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在居主导地位的合道德价值观外,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行业里从而出现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负面人物和事件。它们与主流生活事件一起,以自身的客观存在构成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隔离——况且这也不需要、不科学。因为今天人的成长更需要完全的环境。
所以,零分作文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个人的生存和学习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下存在一个个有所迥异的小环境,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的,可以是社区的,可以是邻里的,可以是家庭的,还可以是流通的信息所构建的种种信息环境——它们往往能够放大许多事件,这些众多的“小”生活圈最密切的包裹着我们的学生,谁又能保证其中不存在些许瑕疵而又给一些学生深刻印象,甚至学生已深受其害?
从伦理学角度看,个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也会对个人的道德活动产生影响。但是,非道德素材甚至小环境的存在,并不能给零分作文存在以合道德性——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道德缺失的——它们不代表整个社会。
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包括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符合整个社会进步的道德认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2 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索材的能力,导致认识的非道德
内容“无我”作文的产生大多是因一些学生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在选材时缺少思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作文素材,更缺乏深入剖析,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上缺乏考量,从而使素材的选择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不再合乎客观的原则。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又不能自觉地合理驾驭“非道德”的素材,于是一旦轻易涉及,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就容易缺失,作文就表现为只是片面记录这类事件的“实录”,或者为泄愤式的表达,而缺失对内容的正确认知,从而使整篇作文内容“非道德化”。作文内容非道德化,它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与人生态度就应当被否定,对应的作者在作文内容中呈现出来的“我”就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我”,作文内容也就“无我”,作文的零分便不可避免了。
比如北京一考生面对作文题《北京的符号》 (来源:E度作文网),写起了房价之高,但是在处理内容时,所谓的“义愤”让作者在处理素材时犯了以偏概全、由一点而否定全部的逻辑错误,从中可以清晰地显露出作者不当的自我形象认知,作者失去了对事件全面、正确判断的理性,最终使作文内容的表达非道德化。关心房价高本无可厚非,但是作文里的贬抑态度使作文内容与“名片”不符——名片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贬抑自己的;更主要的是作文中所渲染的普通人几近于绝望的悲伤情绪,它与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更是不符,国家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国计民生,其问,困难或者坎坷应当是必经之途,但绝不是绝望的理由,绝望永远不会是生活的主 旋律,更不会成为城市与社会的名片!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认知与处理,勾勒出作者绝望与泄愤的形象,错误的形象认知终使作文内容非道德化。
3 极其不严肃的作文态度以及玩世不恭的思维逻辑 有这么一类作文,总让人在目瞪口呆时既愤怒,又心痛,如果说上一个原因还有能力的因素,而这则纯粹是不负责的态度使然。作文首先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考试作文更有其因选拔的性质而具有的严肃性,因此,考场作文就更不是不假思索的胡言乱语与玩世不恭的放纵。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偏偏这么做了。
如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来源:E度作文网),一位考生这么开了头:
俗话说的好“笼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目前来看,中国这个笼子可是不小,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这个变态的世界!
然后,文中便展开对中国这个“变态的世界”中“三大类变态人群”的描写,而描写几乎成了泄愤式的辱骂与人身攻击。 最后,该考生总结道:现在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国民的总体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就目前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创造出越来越多极端变态的人群。眼前,国家要做的就是:取消高考,还学生一片蓝天!
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与逻辑?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情”,看世界,整个中国都成了“变态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作者自己不正常的眼睛和视角,以及自我形象的定位——把自己与整个蒸蒸日上的社会对立起来,只能说明自我认知的错误。作文的表达应当是真诚的、客观的,要合情合理,即便是正确的观点,表达也要合乎道德规范,这是常识;即便作文素材涉及存在错误的人与事,也不能让错误的素材在错误的认知下使作者大放厥词,使作文内容违背道德认知。
三 施治处方:正确对待,合理引导,规范作文教学与写作
零分作文暴露了问题,但并不可怕,它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同学作文中,而且这些同学也并不是次次都写零分作文,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篇或几篇零分作文就否定一个或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说这一篇作文是零分,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写作,而是这次作文的写作活动。经历作文的零分也是少数同学成长的一部分。
作文中不是不可以写错误的事和人,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内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换句话说,我们即便写到错误的事和人,也要从中反思、总结,发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并升格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作文主题。这样处理,作文的内容就会“合道德”,内容里就会“有我”,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作文应当让正确的“我”永驻其中!
作文内容的“无我”或“有我”对学生成长是有影响的。它可能会把学生导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作文写作总把“我”迷失在非道德化内容里,有可能会导致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非道德。记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点,老师们都被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惊呆了: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偷窃、非礼、侮辱一位女士,细节具体,旁观的“我”竟然由衷敬佩,并且感叹:这样也好,没什么大不了,强奸女孩其实很简单。 (南京市2006年中考作文题为“其实很简单”)所有的老师都瞠目结舌,作文被判零分。然而,留给我们的痛不只是这个作文的零分,而是这个同学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零分,甚至是负分,这更是作文教学之痛。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更应当规范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确立仔细审题、合理选材、客观分析、真诚表达的基本作文态度,不能把“我”迷失在错误里。根本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的认知,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我”的眼睛来看世界与生活,来写作文。 作文内容无“我”是一个顽疾,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关注生活,割裂了生活与作文本应相融的联系,阻碍着学生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和重构,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甚至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应当警觉,努力改变部分同学作文内容非道德的“无我”状况。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呈现井喷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内心充满忧虑。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使我们会对这些作文零容忍,彻底否定它们在写作上的价值呢?
我们不得不问:零分作文究竟否定了什么?
一把脉问诊:“我”的缺失使作文内容非道德
事实上,必须得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或者高中所有课程,他的写作能力还会是零分——还根本不会写作。所以,零分对作文而言,否定的似乎应当不是学生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依附于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的其他因素。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作文得零分?
以例来说,如2010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山东高考零分作文《托尔斯泰放了个屁》等,这类作文中作者以泄愤式的辱骂来代替考场中面对作文试题的无能,一些辱骂、诅咒已经是令人发指,表达中露骨地显示出作者道德修养与道德感的缺失,这使得文字的表达非道德化,写作能力此时已经成为非道德表达的借具。这样的能力和作文就显然被异化,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我们从中读不到正确的“我” (正确的作者),零分作文的出现也就无法避免了。也就是说,原因几乎都不会是因为少字、偏题、走题或者语句不通,部分同学作文道德缺失的痛苦纠结,最终让他们进行着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表达,从而摧毁了正确的作文表达诉求,严重干扰了作文写作,作文被非道德化。
非道德的作文里作者已经失去了“我”,作文内容里“无我“。
“无我”就是作文内容里作者自我形象正确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具体点说,指文章内容里没有一个积极的作者,缺乏作者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不能形成作者积极的“自我认知”。作文写作,不管题材为何,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我”的缺失实质就是内容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误。
内容的非道德化总是和作文主题的非道德化或者非道德倾向相联系,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使文中宣扬的内容“非道德化”,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知,作文内容成为丑陋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直接展示,这样的作文只是成为把非道德的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的炫耀式表达,作者认知上的非道德倾向明显,这时,文中的“我”已是“错误的我”,不是合乎道德价值判断的“正确的我”。而作文里,道德缺失的“无我”是作文得零分的根本原因。
二 病因探究:非道德素材的客观存在和不客观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 社会生活中非道德类素材的客观存在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但并不意味生活中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事件就会完全消失,一些非道德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及众多外来和传统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在居主导地位的合道德价值观外,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行业里从而出现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负面人物和事件。它们与主流生活事件一起,以自身的客观存在构成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隔离——况且这也不需要、不科学。因为今天人的成长更需要完全的环境。
所以,零分作文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个人的生存和学习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下存在一个个有所迥异的小环境,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的,可以是社区的,可以是邻里的,可以是家庭的,还可以是流通的信息所构建的种种信息环境——它们往往能够放大许多事件,这些众多的“小”生活圈最密切的包裹着我们的学生,谁又能保证其中不存在些许瑕疵而又给一些学生深刻印象,甚至学生已深受其害?
从伦理学角度看,个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也会对个人的道德活动产生影响。但是,非道德素材甚至小环境的存在,并不能给零分作文存在以合道德性——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道德缺失的——它们不代表整个社会。
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包括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符合整个社会进步的道德认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2 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索材的能力,导致认识的非道德
内容“无我”作文的产生大多是因一些学生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在选材时缺少思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作文素材,更缺乏深入剖析,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上缺乏考量,从而使素材的选择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不再合乎客观的原则。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又不能自觉地合理驾驭“非道德”的素材,于是一旦轻易涉及,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就容易缺失,作文就表现为只是片面记录这类事件的“实录”,或者为泄愤式的表达,而缺失对内容的正确认知,从而使整篇作文内容“非道德化”。作文内容非道德化,它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与人生态度就应当被否定,对应的作者在作文内容中呈现出来的“我”就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我”,作文内容也就“无我”,作文的零分便不可避免了。
比如北京一考生面对作文题《北京的符号》 (来源:E度作文网),写起了房价之高,但是在处理内容时,所谓的“义愤”让作者在处理素材时犯了以偏概全、由一点而否定全部的逻辑错误,从中可以清晰地显露出作者不当的自我形象认知,作者失去了对事件全面、正确判断的理性,最终使作文内容的表达非道德化。关心房价高本无可厚非,但是作文里的贬抑态度使作文内容与“名片”不符——名片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贬抑自己的;更主要的是作文中所渲染的普通人几近于绝望的悲伤情绪,它与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更是不符,国家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国计民生,其问,困难或者坎坷应当是必经之途,但绝不是绝望的理由,绝望永远不会是生活的主 旋律,更不会成为城市与社会的名片!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认知与处理,勾勒出作者绝望与泄愤的形象,错误的形象认知终使作文内容非道德化。
3 极其不严肃的作文态度以及玩世不恭的思维逻辑 有这么一类作文,总让人在目瞪口呆时既愤怒,又心痛,如果说上一个原因还有能力的因素,而这则纯粹是不负责的态度使然。作文首先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考试作文更有其因选拔的性质而具有的严肃性,因此,考场作文就更不是不假思索的胡言乱语与玩世不恭的放纵。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偏偏这么做了。
如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来源:E度作文网),一位考生这么开了头:
俗话说的好“笼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目前来看,中国这个笼子可是不小,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这个变态的世界!
然后,文中便展开对中国这个“变态的世界”中“三大类变态人群”的描写,而描写几乎成了泄愤式的辱骂与人身攻击。 最后,该考生总结道:现在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国民的总体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就目前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创造出越来越多极端变态的人群。眼前,国家要做的就是:取消高考,还学生一片蓝天!
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与逻辑?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情”,看世界,整个中国都成了“变态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作者自己不正常的眼睛和视角,以及自我形象的定位——把自己与整个蒸蒸日上的社会对立起来,只能说明自我认知的错误。作文的表达应当是真诚的、客观的,要合情合理,即便是正确的观点,表达也要合乎道德规范,这是常识;即便作文素材涉及存在错误的人与事,也不能让错误的素材在错误的认知下使作者大放厥词,使作文内容违背道德认知。
三 施治处方:正确对待,合理引导,规范作文教学与写作
零分作文暴露了问题,但并不可怕,它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同学作文中,而且这些同学也并不是次次都写零分作文,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篇或几篇零分作文就否定一个或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说这一篇作文是零分,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写作,而是这次作文的写作活动。经历作文的零分也是少数同学成长的一部分。
作文中不是不可以写错误的事和人,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内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换句话说,我们即便写到错误的事和人,也要从中反思、总结,发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并升格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作文主题。这样处理,作文的内容就会“合道德”,内容里就会“有我”,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作文应当让正确的“我”永驻其中!
作文内容的“无我”或“有我”对学生成长是有影响的。它可能会把学生导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作文写作总把“我”迷失在非道德化内容里,有可能会导致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非道德。记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点,老师们都被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惊呆了: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偷窃、非礼、侮辱一位女士,细节具体,旁观的“我”竟然由衷敬佩,并且感叹:这样也好,没什么大不了,强奸女孩其实很简单。 (南京市2006年中考作文题为“其实很简单”)所有的老师都瞠目结舌,作文被判零分。然而,留给我们的痛不只是这个作文的零分,而是这个同学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零分,甚至是负分,这更是作文教学之痛。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更应当规范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确立仔细审题、合理选材、客观分析、真诚表达的基本作文态度,不能把“我”迷失在错误里。根本的做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的认知,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我”的眼睛来看世界与生活,来写作文。 作文内容无“我”是一个顽疾,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关注生活,割裂了生活与作文本应相融的联系,阻碍着学生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和重构,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甚至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应当警觉,努力改变部分同学作文内容非道德的“无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