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样板的成功举办,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挥了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探索出样板举办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成效;做法
陆良县是云南省冬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区和主产区,为提高冬马铃薯科技应用水平,示范带动冬马铃薯均衡增产,2010年陆良县以马铃薯脱毒良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投入为重点,在小百户镇中坝片区高质量、高规格举办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样板12000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树立了大旱之年抗灾夺丰收的典型。
一、完成情况及成效
1.完成情况
示范样板严格按照“百、千、万”高产创建要求,做到“供种、节令、整地、规格、供肥、施肥、药防”七个统一,完成百亩核心区100亩,千亩展示区1500亩,万亩示范区10400亩,总面积12000亩。
(1)集成应用重点科技措施
针对冬马铃薯生产中容易遭遇干旱和霜冻天气,实施中以抗旱、防霜冻为重点,集成应用增施农肥、整薯深播、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科技措施。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脱毒良种会一2号统供率达100%,测土配方专用肥施用率达100%,农药统供和专业化机防率达100%,整薯深播率达80%;万亩示范区脱毒良种会一2号覆盖率达98%,测土配方施肥率达90%(专用肥施用率达60%、自配肥达3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地膜覆盖率达100%,农肥施用量增加35%左右。.
(2)创新应用常规科技措施
面临百年未遇的旱灾,总结分析常规科技措施高垄双行栽培存在的不足,在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创新应用了马铃薯高垄3行栽培技术,即1.5 m开墒,净墒面1.3m,按(45em-F45em-F45em)/3 x 32em种植,充分发挥了高垄3行栽培方式的增温保墒效果,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有效株数,实现了高产高效。
(3)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采用专题培训、田间现场指导、发放资料、广播宣传、黑板报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项目区科技人员、村社干部和农户12期4500A次,做到各村、组、片均有一位技术明白人和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4)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
按照“七个统一”技术措施要求,组织农民专业队开展代耕、代种、代防工作,实施专业化机耕1600亩,专业化播种1100亩,专业化病虫害机防1600亩。组成科技服务队实行包片、包点,开展信息服务、技术调查、技术指导等工作并参与农户田间劳动,确保了样板区种植、管理等不误农时,各项措施进村入户到田到位。
2.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
经省、市、县专家组按好、中、差三类田块进行田间实收测产,在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影响下,样板区加权平均亩产1951.6kg,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1809.5kg增产142.1kg/亩,增7馏5%,共增产马铃薯170.52万kg。加之冬马铃薯市场价格上涨(平均每千克2.0元,较上年增0.25元),样板区亩产值较上年显著增加,据核算:项目区新增产值883.84万元,节本增效55.72万元,实现经济效益939.6万元,人均增收500.22元。其中:
百亩核心区:实测15户37.5亩,商品薯率达92.13%,平均亩产3240kg,比预定产量指标2850kg/亩增390kg/亩,增13.68%,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1431kg/亩,100亩共增产马铃薯14.31万kg;平均亩产值6480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3313.37元/亩,100亩新增产值33.13万元。
千亩示范区:实测15户36.3亩,商品薯率达90.0%,平均亩产2362.0kg,比预定产量指标2250kg/亩增112kg/亩,增4.98%,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552.5kg/亩,1500亩共增产马铃薯82.88万kg;平均亩产值4724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1557.37/亩,1500亩共新增产值233.61万元。
万亩示范区:实测10户23.6亩,商品薯率达90.0%,平均亩产1880.0kg,比预定产量指标1970kg减产90kg/亩,减4.57%,接近目标产量。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70.5kg/亩,10400亩共增产马铃薯73.32kg;平均亩产值3760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593.37/亩,10400亩共新增产值617.10万元。
.
与此同时,因栽培技术的改进,样板区每亩减少纯氮5 4kg,合币26.43元(折合尿素11.49kg,市场价2.3/kg);减少施用农药1次,亩节约成本20元,每亩共节约成本46.43元,12000亩共节约成本55.72万元。
(2)社会效益
样板实现了规范化程度高、技术到位率高、经济效益高,在全县树立了大旱之年抗灾夺丰收的典型,既提高了當地马铃薯种植水平,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了大旱之年示范区群众增产增收,又增强了全县群众抗灾夺丰收的信心和决心,示范带动了全县冬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当地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参观现场,促进了全县“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3)生态效益
通过推广应用脱毒抗病良种、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关键技术,既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又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冬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是样板成功举办的基础
一方面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成立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以县、镇科技人员为成员的项目技术实施小组,负责宣传、培训和田间技术实施;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负责专业技术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定片区、定人员、定产量承包责任制管理,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实施做到思想统一、责任明确,组织协调工作高效开展,为搞好高产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2.合力抗旱是样板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面对百年未遇的严重旱灾,项目区干部群众团结合作,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找水、拦水,辛辛苦苦提水、拉水,全力以赴投入冬马铃薯抗旱生产,保证了马铃薯出苗期、团棵期、初花期、块茎膨大期所需的水分,在全县小春作物普遍因灾减产、绝收的情况下,项目区实现了稳产增收。
3.物资补助是科技措施到位的关键
在高产创建样板区实行“品种、整地、规格、播期、专用配方肥、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七个统一,特别是对良种进行统供,对马铃薯专用配方肥、地膜、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资金补助,提高了各项重点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和应用的效果,保证了田间管理工作步调一致。
[关键词]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成效;做法
陆良县是云南省冬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区和主产区,为提高冬马铃薯科技应用水平,示范带动冬马铃薯均衡增产,2010年陆良县以马铃薯脱毒良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投入为重点,在小百户镇中坝片区高质量、高规格举办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样板12000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树立了大旱之年抗灾夺丰收的典型。
一、完成情况及成效
1.完成情况
示范样板严格按照“百、千、万”高产创建要求,做到“供种、节令、整地、规格、供肥、施肥、药防”七个统一,完成百亩核心区100亩,千亩展示区1500亩,万亩示范区10400亩,总面积12000亩。
(1)集成应用重点科技措施
针对冬马铃薯生产中容易遭遇干旱和霜冻天气,实施中以抗旱、防霜冻为重点,集成应用增施农肥、整薯深播、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点科技措施。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脱毒良种会一2号统供率达100%,测土配方专用肥施用率达100%,农药统供和专业化机防率达100%,整薯深播率达80%;万亩示范区脱毒良种会一2号覆盖率达98%,测土配方施肥率达90%(专用肥施用率达60%、自配肥达3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地膜覆盖率达100%,农肥施用量增加35%左右。.
(2)创新应用常规科技措施
面临百年未遇的旱灾,总结分析常规科技措施高垄双行栽培存在的不足,在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创新应用了马铃薯高垄3行栽培技术,即1.5 m开墒,净墒面1.3m,按(45em-F45em-F45em)/3 x 32em种植,充分发挥了高垄3行栽培方式的增温保墒效果,充分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有效株数,实现了高产高效。
(3)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采用专题培训、田间现场指导、发放资料、广播宣传、黑板报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项目区科技人员、村社干部和农户12期4500A次,做到各村、组、片均有一位技术明白人和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4)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
按照“七个统一”技术措施要求,组织农民专业队开展代耕、代种、代防工作,实施专业化机耕1600亩,专业化播种1100亩,专业化病虫害机防1600亩。组成科技服务队实行包片、包点,开展信息服务、技术调查、技术指导等工作并参与农户田间劳动,确保了样板区种植、管理等不误农时,各项措施进村入户到田到位。
2.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
经省、市、县专家组按好、中、差三类田块进行田间实收测产,在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影响下,样板区加权平均亩产1951.6kg,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1809.5kg增产142.1kg/亩,增7馏5%,共增产马铃薯170.52万kg。加之冬马铃薯市场价格上涨(平均每千克2.0元,较上年增0.25元),样板区亩产值较上年显著增加,据核算:项目区新增产值883.84万元,节本增效55.72万元,实现经济效益939.6万元,人均增收500.22元。其中:
百亩核心区:实测15户37.5亩,商品薯率达92.13%,平均亩产3240kg,比预定产量指标2850kg/亩增390kg/亩,增13.68%,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1431kg/亩,100亩共增产马铃薯14.31万kg;平均亩产值6480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3313.37元/亩,100亩新增产值33.13万元。
千亩示范区:实测15户36.3亩,商品薯率达90.0%,平均亩产2362.0kg,比预定产量指标2250kg/亩增112kg/亩,增4.98%,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552.5kg/亩,1500亩共增产马铃薯82.88万kg;平均亩产值4724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1557.37/亩,1500亩共新增产值233.61万元。
万亩示范区:实测10户23.6亩,商品薯率达90.0%,平均亩产1880.0kg,比预定产量指标1970kg减产90kg/亩,减4.57%,接近目标产量。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增70.5kg/亩,10400亩共增产马铃薯73.32kg;平均亩产值3760元,比上年当地平均亩产值增593.37/亩,10400亩共新增产值617.10万元。
.
与此同时,因栽培技术的改进,样板区每亩减少纯氮5 4kg,合币26.43元(折合尿素11.49kg,市场价2.3/kg);减少施用农药1次,亩节约成本20元,每亩共节约成本46.43元,12000亩共节约成本55.72万元。
(2)社会效益
样板实现了规范化程度高、技术到位率高、经济效益高,在全县树立了大旱之年抗灾夺丰收的典型,既提高了當地马铃薯种植水平,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了大旱之年示范区群众增产增收,又增强了全县群众抗灾夺丰收的信心和决心,示范带动了全县冬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当地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参观现场,促进了全县“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3)生态效益
通过推广应用脱毒抗病良种、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关键技术,既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又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冬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是样板成功举办的基础
一方面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成立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以县、镇科技人员为成员的项目技术实施小组,负责宣传、培训和田间技术实施;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负责专业技术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定片区、定人员、定产量承包责任制管理,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实施做到思想统一、责任明确,组织协调工作高效开展,为搞好高产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2.合力抗旱是样板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面对百年未遇的严重旱灾,项目区干部群众团结合作,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找水、拦水,辛辛苦苦提水、拉水,全力以赴投入冬马铃薯抗旱生产,保证了马铃薯出苗期、团棵期、初花期、块茎膨大期所需的水分,在全县小春作物普遍因灾减产、绝收的情况下,项目区实现了稳产增收。
3.物资补助是科技措施到位的关键
在高产创建样板区实行“品种、整地、规格、播期、专用配方肥、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七个统一,特别是对良种进行统供,对马铃薯专用配方肥、地膜、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资金补助,提高了各项重点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和应用的效果,保证了田间管理工作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