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在参与高等教育合作中迎来契机,具体体现在定位准确,鲜明特色;跨文化交流蒸蒸日上;学科优势明显;教育互补。其挑战主要体现在规模较小;小语种语言匮乏;教育形式单一。
【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合作;契机;挑战
一、“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合作的契机
1.定位明确,特色鲜明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院校,把握历史机遇,发扬教师教育特色,积极融入该策略。学校定位到“示范”二字,立足自身优势,结合社会发展,与区内其他高校发展选择不一样路子,在学科建设突出自己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供给与智库服务。在借鉴其他省份师范类发展的道路上迎来巨大契机。诸如福建师范大学定期组织东盟十国华文教师培训与高层次中小学校长培训,大大体现了师范类院校“教育”的特色,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云南师范大学自2011年来与法国一些高等商学院展开合作办学,前年法国高等商学院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合作办学思路,在云南师范大学创设中国校区,学校借鉴同类师范院校展开相似的活动。学校在参与新型智库建设上也迎来重大契机。例如:2015年学校创设了广西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中心,地方师范院校智库建设重点突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面对的新热点和新问题,可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新型智库的建设给学校带来更多的信息分享和高等教育国家化的信息。
2.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蒸蒸日上
地方师范院校参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迅速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一带一路”背景下,就“孔子学院”来说,学校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联系,在海外设3所孔子学院,这三所学校为中印、中泰、中越青年和学者专家建立起一个进步和交流平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也为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适合开放型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利于提高广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据报道,報考广西高校的东盟留学生较之以往增长五倍,他们愿意来广西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而每年学校都有志愿者赴孔子学院教学,在那里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东盟诸多留学生选择来广西师范大学深造,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和发展契机。
3.学科优势明显、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广西师范大学有自己优势的学科。一是围绕战略布局和沿线国家发展急需专业,如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与药物等技术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具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实验室”和“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实验室”,学院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培养质量年年提升,这在与东盟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新型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合作带来契机。该学院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软件工程”两个广西重点学科,该学院与“桂聘人才网”联合共建“IT方向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这在与东盟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及显示器件产业合作引来良好契机。化学与药学学院具有一个“西南民族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院大学生近五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国家级立項14项,说明学生质量明显提升。在东盟国家“海洋药物开发”以及“热带动植物药物开发”领域赢来良好机遇。二是是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社会学科。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应用型法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该院具有一个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室,实验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学院和法学院已经积极主动的走出去,针对与东盟国家之间法律纠纷以及经济纠纷,两个学院引来契机。三是汉语言、文学(艺)等特色学科。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具有一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一个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区级(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重点学科,是面向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为东南亚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汉语人才。文学院已经在泰、越、印尼三个东盟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合作模式,且具有孔子学院的支持与引导。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加强更广泛领域内的合作,东盟沿线国家兴起一股强烈“汉语热”,引得许多青年学子赴华学习中华文化。总之,广西师范大学学科优势明显、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4.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互补性
广西师范大学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互补性体现在学科上的互补性和人才培养层次上的互补性。东盟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以新加坡为代表发达水平、以印尼为代表的一般水平和以越南为代表落后水平。学校与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在高等教育上都有互补性。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设有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设有研究院,供中文系毕业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文学院博士可以去新加坡继续深造。外语学院现在有一个印尼语本科专业,采取“3+1”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到国外学习一年。本专业培养目标是既有扎实的印尼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在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的实用型印尼语人才。印尼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学府,如“印尼大学”、“特里大学”等,开设中文系或一些有关汉语、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等选修课程,这两个国家在学科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上具有互补性。开设汉语课的越南高校除少数几所名校之外普遍存在汉语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职称偏低情况,广西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承担“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培训任务院校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年都会派遣志愿者去越南支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越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合作的挑战
1.留学生规模较小,培养模式陈旧
广西师范大学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中,自然人流动相对较少,规模亦不大。学校在留学生培养方式上仍然是传统课堂式教学,缺乏互动以及和外界交流沟通,针对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需求判断不够,另外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规模太小,培养出学生很多懂技术但是语言存在障碍,或者语言没有障碍,但缺乏技术素养。传统意义上专业还没有与外语类专业相契合,传统体制中存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非系统”现象制约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2.关键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人才匮乏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然人流动指的是学者访学、跨国研究以及教学交流等。在与东盟高等教育高等化合作过程中,发现语言教学成为双方教育合作的主要内容与关键点。语言教学魅力在于双方可以通过掌握汉语以及东盟小语种并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然而在新时期,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方式还仅停留在派遣志愿汉语教师到东盟的各个国家,教授东南亚人民中文。但是在参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化中,广西师范大学自然人流动仍然相对较少且规模不大。这也是制约着广西师范大学参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化的一个障碍。
3.对外汉语教育缺乏文化软实力内涵,教育形式单一
广西师范大学从事汉文教育人员的程度不一。该校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在华文教育工作岗位上出现不少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和完善教学大纲指导以及教育门槛相对较低。二是教师缺乏对汉语教育判断,教学方法和观念不够专业。三是学校外派到海外任教的教师在区内培训时间较少,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四是外派教师缺乏对东盟国家习俗与文化知识了解,以至于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在此程度上无法很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罗淑云. 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2006 (02)
[2]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16 (04)
作者简介:李忠亮 (1992—),男 ,河南台前县人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合作;契机;挑战
一、“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合作的契机
1.定位明确,特色鲜明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院校,把握历史机遇,发扬教师教育特色,积极融入该策略。学校定位到“示范”二字,立足自身优势,结合社会发展,与区内其他高校发展选择不一样路子,在学科建设突出自己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供给与智库服务。在借鉴其他省份师范类发展的道路上迎来巨大契机。诸如福建师范大学定期组织东盟十国华文教师培训与高层次中小学校长培训,大大体现了师范类院校“教育”的特色,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云南师范大学自2011年来与法国一些高等商学院展开合作办学,前年法国高等商学院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合作办学思路,在云南师范大学创设中国校区,学校借鉴同类师范院校展开相似的活动。学校在参与新型智库建设上也迎来重大契机。例如:2015年学校创设了广西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中心,地方师范院校智库建设重点突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面对的新热点和新问题,可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新型智库的建设给学校带来更多的信息分享和高等教育国家化的信息。
2.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蒸蒸日上
地方师范院校参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迅速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一带一路”背景下,就“孔子学院”来说,学校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联系,在海外设3所孔子学院,这三所学校为中印、中泰、中越青年和学者专家建立起一个进步和交流平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也为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适合开放型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利于提高广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据报道,報考广西高校的东盟留学生较之以往增长五倍,他们愿意来广西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而每年学校都有志愿者赴孔子学院教学,在那里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东盟诸多留学生选择来广西师范大学深造,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和发展契机。
3.学科优势明显、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广西师范大学有自己优势的学科。一是围绕战略布局和沿线国家发展急需专业,如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与药物等技术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具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实验室”和“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实验室”,学院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培养质量年年提升,这在与东盟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新型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合作带来契机。该学院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软件工程”两个广西重点学科,该学院与“桂聘人才网”联合共建“IT方向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这在与东盟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及显示器件产业合作引来良好契机。化学与药学学院具有一个“西南民族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院大学生近五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国家级立項14项,说明学生质量明显提升。在东盟国家“海洋药物开发”以及“热带动植物药物开发”领域赢来良好机遇。二是是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社会学科。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应用型法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该院具有一个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室,实验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学院和法学院已经积极主动的走出去,针对与东盟国家之间法律纠纷以及经济纠纷,两个学院引来契机。三是汉语言、文学(艺)等特色学科。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具有一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一个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区级(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重点学科,是面向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为东南亚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汉语人才。文学院已经在泰、越、印尼三个东盟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合作模式,且具有孔子学院的支持与引导。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加强更广泛领域内的合作,东盟沿线国家兴起一股强烈“汉语热”,引得许多青年学子赴华学习中华文化。总之,广西师范大学学科优势明显、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4.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互补性
广西师范大学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互补性体现在学科上的互补性和人才培养层次上的互补性。东盟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以新加坡为代表发达水平、以印尼为代表的一般水平和以越南为代表落后水平。学校与新加坡、印尼以及越南在高等教育上都有互补性。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设有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设有研究院,供中文系毕业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文学院博士可以去新加坡继续深造。外语学院现在有一个印尼语本科专业,采取“3+1”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到国外学习一年。本专业培养目标是既有扎实的印尼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在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的实用型印尼语人才。印尼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学府,如“印尼大学”、“特里大学”等,开设中文系或一些有关汉语、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等选修课程,这两个国家在学科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上具有互补性。开设汉语课的越南高校除少数几所名校之外普遍存在汉语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职称偏低情况,广西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承担“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培训任务院校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年都会派遣志愿者去越南支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越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合作的挑战
1.留学生规模较小,培养模式陈旧
广西师范大学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中,自然人流动相对较少,规模亦不大。学校在留学生培养方式上仍然是传统课堂式教学,缺乏互动以及和外界交流沟通,针对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需求判断不够,另外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规模太小,培养出学生很多懂技术但是语言存在障碍,或者语言没有障碍,但缺乏技术素养。传统意义上专业还没有与外语类专业相契合,传统体制中存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非系统”现象制约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2.关键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人才匮乏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然人流动指的是学者访学、跨国研究以及教学交流等。在与东盟高等教育高等化合作过程中,发现语言教学成为双方教育合作的主要内容与关键点。语言教学魅力在于双方可以通过掌握汉语以及东盟小语种并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然而在新时期,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方式还仅停留在派遣志愿汉语教师到东盟的各个国家,教授东南亚人民中文。但是在参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化中,广西师范大学自然人流动仍然相对较少且规模不大。这也是制约着广西师范大学参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化的一个障碍。
3.对外汉语教育缺乏文化软实力内涵,教育形式单一
广西师范大学从事汉文教育人员的程度不一。该校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在华文教育工作岗位上出现不少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和完善教学大纲指导以及教育门槛相对较低。二是教师缺乏对汉语教育判断,教学方法和观念不够专业。三是学校外派到海外任教的教师在区内培训时间较少,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四是外派教师缺乏对东盟国家习俗与文化知识了解,以至于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在此程度上无法很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罗淑云. 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2006 (02)
[2]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16 (04)
作者简介:李忠亮 (1992—),男 ,河南台前县人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