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现有牵引供电修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修制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修制改革 构想
中图分类号: U226.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电气化铁路的迅猛发展,路局对各站段生产力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各运营站段都装备了大量高科技水平的检修、检测工具,供电段所属供电工区管辖的牵引供电、电力设备数量成倍增长,作业模式、工作量都有了很大改变。电力设备原先每个区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电源点,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现在电力设备只在车站才有一个电源屏,检修的工作量有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原有组织模式对既有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即浪费人力、物力又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供电设备修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1既有修制存在的问题
1.1既有工区、工种设置模式导致工区人员分散,职工辅助工作量所占比重过大(辅助人员所做的工作为辅助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现在的工区设置是根据七八十年代的装备水平,按照每个工区都具备运营和检修职能来确定管辖范围和工区定员人数的,工区设置较多,工种设置、分工比较详细。比如原京秦线设四个供电车间12个接触网工区,30余个所亭,四个电力车间10个电力工区。在当时的装备水平和工作条件下为安全供电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工区设置、人为的过细的工种划分导致了工人分布过于分散,检修效率低下,影响了检修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设备失修。
电气化铁路的迅猛发展和电气化检测、检修装备的技术的进步,使得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各工区、各工种所管辖设备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供电工区所管辖设备数量约翻了一番,电力设备原先每个区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电源点,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现在电力设备只在车站才有一个电源屏,所以对原有的检修、检测模式、工区设置及工作范围进行重新整合、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1.2原有的工区设置模式、工种设置已经不适应铁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作为我们来说就是不仅把检修质量做精,同时也把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原有工区和工种设置使每个工区的人员配置人数均显捉襟见肘,实际作业人数不足,很难做到精细化检修,甚至检修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以一个供电工区为例,定员35人(包括司机2人),每次作业上网情况如下:
(上表的检修数量是根据正常天窗,检修过程不发生意外来推定的梯车综合检修作业。)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业辅助人员基本是不变的,工区人员越少作业效率越低,所以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运营管理形式的需要。
1.3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相近工种的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牵引供电、企业供电都是电力供电的一部分,其主要区别在于牵引供电是将电能安全可靠的输送到电力机车而企业供电是将电能安全可靠的输送到企业用户,具体到铁路电力业务最主要的是保证信号电源的供电。两者的理论基础、作业规范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基础是相同的。两个专业的融合从安全上、技术上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2005年天津供电段为了适应迁—曹铁路维管运营的需要,将原30名电力工改为接触网工兼电力工,对两个工种的融合做了有益尝试。现在融合后的30名原电力工基本上成了供电业务的骨干人才,此次尝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随着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作为电力业务最主要的为通信信号提供电源的业务,已经减少了约十倍,业务量的减少势必造成人员的闲置,从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看,为这部分人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已势在必行。
1.4、新技术的发展、新规程的运用为修制变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007年四月铁道部以铁运【2007】69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新规程最大的特点是除绝缘部件对周期有明确的要求外,对其它部分的检修周期没有做具体规定,这样就为我们打破既有修制赢得了时间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修制改革的构想
2.1修制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摸清自己设备底数,根据自己管辖设备的具体情况,掌握检修重点,将设备具体分类,根据设备种类制定检修周期和具體监控办法。
如主导电回路可根据所在位置、电流通过量具体确定检修周期,200公里区段2年一个周期,160公里以下区段可以4年一个周期,在运行过程中主导电回路线夹处贴测温片进行监控等。线叉、锚段关节拉出值等可以采取动态和静态检测手段进行监控,采用状态修的方式。
2.2修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一是改变现有工区、工种设置,重新规划工区设置使运行、检修职能分离做到精细化管理。二是相近工种合并(如接触网工、电力工合并,变电值班员、配电值班员合并)解放劳动力,检修工区配置足够的检修人数,提高检修效率。
2.3修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技术、生产指挥部门根据段的具体情况对车间做出具体检修指导意见。并做好切实可行的检修计划,严格按指导按计划完成检修任务。充分发挥车间作用,车间对工区的检修指导应具体而明确。
2.4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是修制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以验收室为主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修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束语
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装备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促进牵引供电组织模式、检修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修制改革 构想
中图分类号: U226.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电气化铁路的迅猛发展,路局对各站段生产力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各运营站段都装备了大量高科技水平的检修、检测工具,供电段所属供电工区管辖的牵引供电、电力设备数量成倍增长,作业模式、工作量都有了很大改变。电力设备原先每个区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电源点,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现在电力设备只在车站才有一个电源屏,检修的工作量有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原有组织模式对既有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即浪费人力、物力又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供电设备修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1既有修制存在的问题
1.1既有工区、工种设置模式导致工区人员分散,职工辅助工作量所占比重过大(辅助人员所做的工作为辅助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现在的工区设置是根据七八十年代的装备水平,按照每个工区都具备运营和检修职能来确定管辖范围和工区定员人数的,工区设置较多,工种设置、分工比较详细。比如原京秦线设四个供电车间12个接触网工区,30余个所亭,四个电力车间10个电力工区。在当时的装备水平和工作条件下为安全供电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工区设置、人为的过细的工种划分导致了工人分布过于分散,检修效率低下,影响了检修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设备失修。
电气化铁路的迅猛发展和电气化检测、检修装备的技术的进步,使得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各工区、各工种所管辖设备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供电工区所管辖设备数量约翻了一番,电力设备原先每个区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电源点,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现在电力设备只在车站才有一个电源屏,所以对原有的检修、检测模式、工区设置及工作范围进行重新整合、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1.2原有的工区设置模式、工种设置已经不适应铁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作为我们来说就是不仅把检修质量做精,同时也把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原有工区和工种设置使每个工区的人员配置人数均显捉襟见肘,实际作业人数不足,很难做到精细化检修,甚至检修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以一个供电工区为例,定员35人(包括司机2人),每次作业上网情况如下:
(上表的检修数量是根据正常天窗,检修过程不发生意外来推定的梯车综合检修作业。)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业辅助人员基本是不变的,工区人员越少作业效率越低,所以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运营管理形式的需要。
1.3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相近工种的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牵引供电、企业供电都是电力供电的一部分,其主要区别在于牵引供电是将电能安全可靠的输送到电力机车而企业供电是将电能安全可靠的输送到企业用户,具体到铁路电力业务最主要的是保证信号电源的供电。两者的理论基础、作业规范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基础是相同的。两个专业的融合从安全上、技术上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2005年天津供电段为了适应迁—曹铁路维管运营的需要,将原30名电力工改为接触网工兼电力工,对两个工种的融合做了有益尝试。现在融合后的30名原电力工基本上成了供电业务的骨干人才,此次尝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随着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作为电力业务最主要的为通信信号提供电源的业务,已经减少了约十倍,业务量的减少势必造成人员的闲置,从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看,为这部分人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已势在必行。
1.4、新技术的发展、新规程的运用为修制变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007年四月铁道部以铁运【2007】69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新规程最大的特点是除绝缘部件对周期有明确的要求外,对其它部分的检修周期没有做具体规定,这样就为我们打破既有修制赢得了时间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修制改革的构想
2.1修制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摸清自己设备底数,根据自己管辖设备的具体情况,掌握检修重点,将设备具体分类,根据设备种类制定检修周期和具體监控办法。
如主导电回路可根据所在位置、电流通过量具体确定检修周期,200公里区段2年一个周期,160公里以下区段可以4年一个周期,在运行过程中主导电回路线夹处贴测温片进行监控等。线叉、锚段关节拉出值等可以采取动态和静态检测手段进行监控,采用状态修的方式。
2.2修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一是改变现有工区、工种设置,重新规划工区设置使运行、检修职能分离做到精细化管理。二是相近工种合并(如接触网工、电力工合并,变电值班员、配电值班员合并)解放劳动力,检修工区配置足够的检修人数,提高检修效率。
2.3修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技术、生产指挥部门根据段的具体情况对车间做出具体检修指导意见。并做好切实可行的检修计划,严格按指导按计划完成检修任务。充分发挥车间作用,车间对工区的检修指导应具体而明确。
2.4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是修制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以验收室为主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修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束语
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装备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促进牵引供电组织模式、检修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