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汉代历史叙事模式,即我们常说的纪传体史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正史的体裁。追溯其确立过程,既有司马迁父子、班固父子的个人天才,但不可忽视前人奠定的优良传统。笔者本文主要探讨《史记》对之前叙事模式的继承,以及《汉书》对此的改变。
  关键词:《史记》;体例;《汉书》;纪传体史书
  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11-03
  一、汉代之前的历史叙述模式
  正本先清源,历史叙述模式并非起源于汉代,所以首先必须得把汉代以前的叙述模式进行一个简略的概述。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幾在《史通·六家》中,将史书分为六种体裁,分别是:“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①其中,《史记》和《汉书》属于本文要讨论的叙述模式,《左传》和《春秋》可并为编年体,即先秦文献在后世比较有影响的是编年体,《尚书》体(类似于纪事本末体),《国语》体(即国别体)。
  而且在司马迁自己的行文里也可以看得出上述文体的影响。在《五帝本纪》、《周本纪》中多引用《尚书》,《汉书·儒林传》也说:“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而孔安国是钻研《古文尚书》的大家,可知司马迁对《尚书》的叙述模式是非常了解的;自序里称“左氏失明,厥有《国语》”②,《周本纪》东周十二诸侯的《世家》多有引用,如《国语·周语上》中祭公谋父之谏,此外如十二诸侯诸多篇章有很多取自《战国策》的文章,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部分和《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基本相同,可知司马迁对国别体史书也是十分了解的;关于《左氏春秋》,司马迁是否看过有学术争议,不过即使没看过,《春秋》是肯定看过的,司马迁受学于《春秋》学大师董仲舒,其影响我们无法忽略。
  所以可知,上述三种史书叙事模式,对汉代的影响我们无法忽略。
  上述三种叙事模式主要见于《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尚书》等书,在《汉书·艺文志》中,都被列入《六艺》部(即经部)③,也是历代学者所关注的部分。但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汉代之前的含有叙事的文体不仅仅是在经部,诸子是我们绕不开的。
  在诸子之中,叙事模式和体例最为完备的莫过于《吕氏春秋》。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在《中国史学史》中提到:“或许《史记》在整体结构上借鉴了《吕氏春秋》也未可知”④。首先,《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提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⑤在《报任安书》中也提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氏春秋》也从未有过失传的记载,综合以上可知司马迁应该是看过《吕氏春秋》的。
  具体来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其中《纪》后面附有《自序》。《史记》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列传》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前,书中分不同体例的书,以《吕氏春秋》为最著,虽然该书不以纪事为务,但这种把全书分为不同体例的做法便于全文不同内容的排布编纂,对后世显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尤其是十二《纪》,《吕氏春秋》以春夏秋冬分为十二纪,暗指天地大纲。这种方式可能是源于《春秋》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位鲁国君王,以十二位君王为纪,记录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吕氏春秋》名为《春秋》,对于《春秋》不会没有借鉴,《纪》可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无论从数字还是从重要性来看都是。
  此外,在太史公能够得到的材料里,还有一种名为“谱牒”的文献:在《太史公自序》里提到“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到:“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即在司马迁(此处太史公也可能为司马谈,然无关宏旨)《史记》成书过程中,这种谱牒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此外,在《汉书·艺文志》“春秋类”中著录了《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大年纪》五篇两种。⑦这种谱牒、《年纪》应该就是类似于年表之类的文献档案,以年为纲,略记事件。
  二、司马迁熔铸叙事诸体,会于《太史公书》
  西汉司马迁作《太史公书》,世称《史记》,既是汉代叙事文章的代表之作,更是古代史传文的不祧之宗,其开创的纪传体的史书体例,遂成为古代正史的体例,影响深远,非但近代《清史稿》和《新元史》依然按照此体例,前不久刚刚编纂完成的《中华民国史》,分为《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大事纪》、《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三部分,类似于《本纪》、《表》、《列传》,《志》夹杂其中。可见司马迁创制这种叙事体例的伟大。
  然而,这样的伟大,固然有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但也不可忽视司马迁前人的卓越贡献。首先先来看看每个体例对前人著述的继承关系。
  (一)《本纪》。
  《本纪》前文已经略微叙述过,和《春秋》、《吕氏春秋》等书有关,(其余诸多以《春秋》为名的书已佚,难知其貌),《春秋》鲁国十二公,《吕氏春秋》以春夏秋冬十二纪,史记亦有十二《本纪》,从数字上来看,都是十二,台湾学者杨希牧先生认为十二是个神秘数字,代表“天之大数”,象征天圆地方。⑧从功能上来看,《吕氏春秋》的《纪》和《史记》的《本纪》都是全书总纲,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正义》曰:“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⑨总体来说,《本纪》便是全书总纲。这一点还可以在《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的设立得到佐证,《史记索隐》的司马贞分别针对三篇设立本纪批评道:“秦虽嬴政之祖,本西戎附庸之君,岂以诸侯之邦而与武帝、三王同称本纪?斯必不可,可降为《秦系家》。”⑩对《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的批评大同小异。赵生群先生对此认为这是“他们是考察天下兴衰的重要观测点。”B11笔者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这也符合太史公自己所言的“通古今之变”,再结合司马贞、张守节的解释,也就是本纪是从通史角度,以历史上起到重要兴衰变化的王朝或个人为纲纪,纪录历史。而之所以为秦国、项羽、吕后立本纪,也正是因为以之可以成为全书总纲,而不拘泥于义帝、惠帝等没有实权却有帝王之名的傀儡,以其无法统领其事也。而《吕氏春秋》十二《纪》对应十二月令,如《序意》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B12可见《吕氏春秋》之《十二纪》亦是全书总纲。   综上可知,在数字和功能上《本纪》都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有很深的渊源。
  从叙事来看,《本纪》还结合了《春秋》即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如果单独把十二本纪(《今上本纪》、《孝景本纪》非原书,不予讨论,前人已有论述。)串联起来看,其实就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岁首曰“XX年X月”,这和《春秋》和《左氏春秋》在形式上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本纪》这种体例,司马迁在功能上结合了《吕氏春秋》的特点,内容上吸取了以《春秋》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的优点,熔铸为全书总纲。
  (二)《世家》。
  《世家》分为三类,从《吴太伯世家》到《田敬仲完世家》十六篇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从《外戚世家》到《三王世家》大致是汉代功臣和贵族的家族列传;中间两篇《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算是另类,较有争议,但从形式上来看,和第二种差别不大,故并入一起讨论。
  第二第三种和《列传》差别并不大,这一点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史通·世家》中已经提到:“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实同列传”,可谓卓识。故放至《列传》讨论。
  第一种是该部分主要讨论的。《世家》这种体裁,大致是结合了《国语》为代表的国别体,以及以《春秋》为代表的编年体的特色。编年体的特色如《本纪》中所述,大致以时间、君王为轴,叙述一国之兴衰,只是《本纪》关系天下兴衰,《世家》只关系一国兴衰。此外,诸国分列,详记本国相关事件,这在形式上和以国分列的《国语》、《战国策》十分相似。所以可知,《世家》体主要是借鉴了以《国语》、《战国策》为主的国别体的形式,和编年体的内容。其主要作用在于条列当时有较大影响的诸侯国的兴亡成败。
  (三)《列传》。
  《列传》这种体例的特色在于,首先详其名号、出生,然后载其言语、事迹。这种历史散文,最早应当可以追溯到《尚书》体,代表作有《尚书》、《逸周书》(在太史公时当有遗篇),本文主要以《尚书》B13为例。
  《尚书·尧典》曰:“帝尧曰放勋……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帝曰:‘畴咨若时登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B14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出生、死亡、言、行皆备,已经完全满足了构成一部列传的全部要素。此外,像《盘庚》把盘庚迁都这一事件本末详细记录,像《皋陶谟》详记会议始末,可知此时对于历史叙事已经有较为完备的写作方法了。将在《尚书》中已然具备的方法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传记体风格。在此过程中,后世《左氏春秋》、《战国策》、《国语》、《礼记·檀弓》诸书的叙事也已趋近成熟,人物刻画已然具有一定特色,如前文所述荆轲,但都是散见诸篇,没有融为一篇,这个工作到太史公作《列传》才始创。综上,《列传》体大致结合了当时诸多较为成型的历史叙事方式,太史公的开创之功主要在于这种专述一人或数人的体例。具体对于前人如何借鉴难以下定论。
  (四)《表》。
  应当是取自当时的诸多《谱牒》、《年纪》。除前文所引《十二诸侯年表序》提及谱牒外,《三代世表序》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B15对谍记的解释,《史记索隐》曰:“纪系谥之书也。”B16关于前文所提及的谱牒,《史记索隐》引刘杳曰:“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牒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盖因于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B17
  (五)《志》。
  多述典章,与历史叙述关联较小。当取自如《礼经》(即今之《仪礼》)、诸子诸书。
  (六)论赞。
  《左氏春秋》有“君子曰”,大概是论赞所本,前人所述已多,在此不赘述。
  此外,五体之间绝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纪》为总纲,关乎天下兴亡;《世家》为一国之纲,关乎一国之兴亡;《列传》为一人或一个群体的纲,关乎个人兴亡荣辱。由上而下,层次鲜明。《志》为时代物质、精神诸文明,为背景;《表》,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所言:“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B18方便作比较,弥补以时间为轴横向比较不足的缺陷,同时可以将一些不足以列入《列传》的人物事迹录入其中。通过这样一个有机体,自上而下,从古至今,由表及里,纵横相较,成败互见,将一个历史全面地展现出来。
  三、《汉书》修订体例,成纪传体不祧之宗
  《史》、《汉》优劣的问题,前人如刘知幾、郑樵、章学诚诸位史学理论大家争执各自成说,笔者在此不欲予以讨论,仅从叙事模式讨论。
  首先,《史记》虽然是一部杰出的史传大作,但是有其自身的缺点,即可模仿性太低。《史通》如此说道:“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B19原因有很多,既有司马迁个人的卓越天才难以为后人企及,又有如刘知幾所说:“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B20不像司马迁以太史公全职为史。两条原因之外,当还有此书本身之难续,即通史这种体例之难。这从后代通史断绝之久也可得知。梁武帝下诏著《通史》,后佚。至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通史乃复活。
  鉴于修通史之难,班固父子修《汉书》,其断限不再是自古迄今,而仅仅是限于西汉一朝,起于高帝反秦,讫于新莽覆灭,自此以后,正史几乎都是按照班固的路子在写。从历史叙事模式来看,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本纪》为《纪》,以帝王为纲。除吕后外,都是帝王,而且包括了司马迁未立于《本纪》而是附庸于《吕后本纪》的汉惠帝立《惠帝纪》。这个应是当时定为一尊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结果。
  (二)废《世家》。如前文所引《史通》所言,到汉代,诸侯的地位已经远远不如东周时期。这一变化也是符合历史大势的做法。除了极个别情况,如《晋书》中为北方蛮族政权设置《载纪》,《宋史》为投降诸国设置《世家》,《世家》基本消失。   (三)改《列传》为传,不再出现跨时代的人同传的现象B21。如《史记》中有《鲁仲连邹阳列传》和《屈原贾谊列传》,两位传主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仅仅是有共同特征而列入同传,由于司马迁所著为通史,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是在班固《汉书》里就再也没这种现象,同传诸人都是行事相类,年代相近的人,这对于集中表现一代政治、军事大有裨益。
  班固所改,为郑樵所讥:“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B22认为失掉了司马迁著通史的精神。但正是因为通史本身曲高和寡,难以成为一个容易学习效仿的史书叙事模式,遂有班固的革新,这对于中国纪传体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后世正史除了《南史》、《北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外,都遵循班书的叙事模式。即使是在汉代,官修的《东观汉记》基本就是模仿《汉书》而修。
  综上,可知班固将司马迁奠定的纪传体的历史叙事模式略加修正,遂为后世所宗。
  注释:
  ①《史通通释》:[唐]刘知幾 著,[清]浦起龙 通释,王煦华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P3。
  ②《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4006。
  ③《汉书》:[东汉]班固 著,[唐]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P1705-1714。
  ④《中国史学史》:[日]内藤湖南 著,马彪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P81。
  ⑤《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4026。
  ⑥《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647.。
  ⑦《汉书》:[东汉]班固 著,[唐]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P1714。
  ⑧转引自《当代学人精品·辛德勇卷·秦始皇三十六卷新考》:辛德勇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P63。
  ⑨《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1。
  ⑩同上,P223。
  B11《<史记>体例平议(上)》:赵生群;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B12《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撰,梁运华 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一版;P274。
  B13言及《尚书》皆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为准,伪古文《尚书》篇次、文字一概不取。
  B14《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 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一版;P3-P58。
  B15《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624。
  B16同上。
  B17《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648。
  B18《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P4027。
  B19《史通通释》:[唐]刘知幾 著,[清]浦起龙 通释,王煦华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P314。
  B20《史通通释》:[唐]刘知幾 著,[清]浦起龙 通释,王煦华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P284。
  B21仅讨论数人合传,如《儒林列传》这种类传不予讨论。
  B22《通志二十略》:[宋]郑樵 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一版;P2。
  参考文献:
  [1]《史记》:[汉]司马迁 著,[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一版。
  [2]《汉书》:[东汉]班固 著,[唐]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3]《史通通释》:[唐]刘知幾 著,[清]浦起龙 通释,王煦华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4]《通志二十略》:[宋]郑樵 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一版。
  [5]《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 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一版。
  [6]《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撰,梁运华 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一版。
  [7]《中国史学史》:[日]内藤湖南 著,马彪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8]《当代学人精品·辛德勇卷》:辛德勇 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9]《史记研究》:张大可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一版。
  [10]《<史记>体例平议(上)》:赵生群;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金鑫,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意英双语专业,辅修法学。
其他文献
西海雨风絮缕落下  蓉城歌九霄憧月华  夜色垂暮云坠空寂  平分秋色花香熟睡  要是嘤鸣湖畔  柳枝妖娆与风伴  沙沙响起  素衣清寒  遥望星辰  缘寻宫阙声声颤  秋澄之夜留月圆  客乡之子客相聚  思乡愁绪随大雁南去  扶手惊鸿  梦月归道  只登奈何桥  今昔月圆怎回了  对酒相邀  愿此夜长好。
期刊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28-01  滇池的水是平静的  舞动的风都舍不得吹散  镜子一般光亮的水面  玫瑰丛上挂着刚被洗礼过的水滴  向日葵的倒影充满着笑意  那金灿灿的银杏树  枝繁叶茂地长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顽皮的梧桐果  从悬铃木脱落 落到泥土里  在土地的深处 正孕育着蓄势待发的希望  滇池的水是嘈杂的  红嘴鸥在这里嬉戏  渔
期刊
摘要:《空巢》以一个典型的“电信诈骗”事件为突破口,穿越时间与空间,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发现了与个人一生不可推脱的关联。以女主人公绝望地被迫离开人间,预示着支撑着她存在的各种认同顷刻间决然地崩溃。在一个充满欺骗的世界里,原有的充满信任的、有序的、充满理性的世界溃然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虚伪的、混乱的、充满非理性的世界。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非理性世界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所以,被迫离开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31-01  神话上面说  鲲鹏住在北冥  飞速快的像闪电  个头大的望不到边  在北极光的晨曦中  飞过青藏冰冻的高原  在短暂的香格里拉的夏天里  游过清澈的青海湖  从千尺的天空跌落  撞掉了头 撞烂了翅膀  腐败的尸体上长出了花朵  没有边的尸体 肉包着骨 长成树林  尸体是树林 树林 长出花朵  花朵的火
期刊
摘要:人类自产生自主意识以来,就发现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所有人,都难逃一死。活着只有一条艰难之路,死亡却是千奇百怪的容易。人类对生命终结问题的关照,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类在哲学与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寻永恒。对永恒的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亲情、爱情、友情永恒,这种美好的愿望,产生了人类文化中美若星辰的文学艺术,但人类永远无法达成永恒的宿命,又是人类一切悲剧的源头。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30-01  一排铁屋  铁门 铁窗 铁栏杆  更阴沉的是比铁更冰冷的刺骨  这里面坐着许多囚徒  一直小鸟飞来  它歌唱  它向好人唱歌  它向坏人唱歌  这个带着铁链的人  倚着窗栏站着  脸上露出一丝温暖  小鸟从铁窗飞走了  就像  岁月带走了许多光明的日子  但是 小鸟的歌声  曾经飞进囚徒的心里  就像
期刊
矫情  却留不住繁华一时  挽回不了惆怅的过去  独揽远方篝火  可谓想这泪  纵以把火熄灭  湮没了残月下的霜雪  落花舞  随风摇曳  街灯长  照亮窄巷  我一生随然  忘不了随走的你  便是伤悲  作者简介:陈红志,男,汉族,四川省南江县人,本科,成都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24-01  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远方的草原  除了草原 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是更远的风景  远方啊 除了遥远 还有什么  远方的荆棘  环绕地球的一条灿烂光带  幸运的人儿 在光带上行走  历史拍打着它强大的翅膀  在远方的荆棘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鼓起我们心中的勇气  让拾级而上的人充满希望  远方的远方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34-01  “不要!”又一次在噩梦中惊醒,自跟父亲回到家中以来,几乎夜夜可以梦见同样的内容:荒无人烟的沙漠,自己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跋涉,没有涓生也没有任何人的陪伴,就连一直黏在身边的阿随,也只是远远地望一眼然后消失不见。除了饥、渴、累,更痛苦的是难以驱逐的孤独一直折磨着我……  一年前,我还住在叔叔家,虽然婶婶
期刊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搞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本文中对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好人才开发管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国企改革;人才;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41-01  国企改革是大势所趋,人才的开发管理必须先改。要改变传统的“人才”的界定,真正认识、培养、选拔和管理好现代意义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