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兴传播平台不断出现,以新媒体形态对传统媒体和传播格局频频提出挑战。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是坚守阵地直至被取代消亡还是主动出击,通过融入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实现浴火重生。在这方面,北美广播业界和同行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尝试,给我们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我认为:在这个创新的年代,除了技术,还须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学习成功经验、借鉴有益教训,尽快明确发展战略、完善实施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
  美国目前拥有一万四千多家广播电台,按其所有权大致分成政府电台、非营利性电台、全国性商业广播网、地区性私营广播电台等四大类;按节目形态可分为音乐台、脱口秀、新闻台、综合台和宗教台等类型。传统的运行模式是几家大电台(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加上各地的加盟台形成覆盖全国的广播网,这种模式既能很好地满足电台听众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目资源的共享、广告资源的分享和制播费用的节省。在美国的影响下,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的广播也各有特色,充满生气,不乏看点。
  上个世纪中后期,XM和Sirius公司通过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实现了直播卫星广播的商业运用,凭借其高保真的音响质量、丰富的节目选择和可以不间断收听的特点,用户数量稳定增加。近年来,美国的广播电台已经基本普及了HD调频高清数字广播,实现了一个调频广播频率传输三套高清数字调频广播节目,这令美国的类型化广播迈入更细分的时代,而商业广告也得到更多的开发空间。目前,高清数字广播已成为美国车载收音机和家用收音机的标准配备,其免费收听的模式给直播卫星广播带来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发展,在美国政府和联邦通讯委员会相关政策支持下,许多电台还开发了自己的网络广播和手机客户端,出现了很多互联网广播共享平台如TuneIn等,全美拥有三亿多部手机和五亿多台电脑,其用户也都成了广播的潜在受众。
  美国对广播电台实行综合管理机制:在法律层面,政府通过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所有广播电台进行硬件设备、发射功率和播出内容的管理;在行业层面,美国的广播行业协会对所有广播电台进行行规管理;在商业层面,美国听众通过民权团体和消费者协会等直接向电台广告商施压,要求广告商撤播广告来影响电台的运营;在政治层面,听众还可以向该选区民意代表施压,通过选票的压力对广播电台的节目进行监管。
  中国的广播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逆转20世纪末的颓势,实现大跨步发展,在节目形态、频率设置、受众细分、市场研判、新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均可圈可点,对内对外广播蓬勃活跃、有声有色。当然,我们也还有发展余地。比如,除了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外,目前我国其他类型化广播尚待进一步开发,与广播娱乐功能和服务功能密切相关的曲艺(相声)广播、不同类别的音乐广播(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和针对不同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少年儿童等人群)的综合服务广播都亟待更多关注与投入。当然,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我国广播的发展还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需要在制度方面健全完善,需要同行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从容应对媒介变局。
  综上所述,北美广播业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面很多:在覆盖策略上,可以借鉴北美的加盟台机制;在传播手段上,可以借鉴北美的多媒体传播方式;在内容提供上,可以借鉴北美的类型电台模式,等等。
  中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私家车的日益普及,网络和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在资源上、需求上都给新型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在节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和营利模式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空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机遇和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并勇于实践的人。
  (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在执行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关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已有近6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对台湾广播为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沟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完善的技术服务平台是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珠三角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问题,阐述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内容及其基础条件,对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技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人们也在关注由自身消费模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可持续消费便应运而生。本文以可持续
《中国广播》杂志创刊于1993年7月,至今已经整整走过20年的历程。中央电台1953年12月1日创办的铅印内部刊物《编播业务》,后于1988年更名为《广播业务》,是《中国广播》杂志的前
<正> 《小尔雅》,一名《小雅》,训诂书.《汉书·艺文志》载有《小雅》一篇,今已亡佚.《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载有李轨注《小雅》一篇,亦久佚.今本《小尔雅》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今年四月的芦山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电台不断积累突发应急事件的报道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尝试,尤其是芦山应急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采用特定频率,对灾区民众定点、定向播出。在一个多月的播出运行中,基本实现了为灾区群众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为当地政府提供信息发布支持的目标,完成了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  芦山应急电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