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评估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房附壁血栓的临床价值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guangyi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冠心病(C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发生心房附壁血栓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CHD合并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心房附壁血栓分为研究组60例(发生心房附壁血栓),对照组64例(未发生心房附壁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浆NT-proBN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的差异.应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发生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T-proBNP对心房附壁血栓发生的最佳预测值.结果 研究组NT-proBNP、ox-LDL、hs-CRP、LVEDd、LAD水平高于对照组[(4 312.6±209.1)pmol/L比(3 421.6±156.8) pmol/L、(4.0±0.9)mmol/L比(3.4 ±0.8) mmol/L、(7.4±1.3) mg/L比(5.8±1.0) mg/L、(74.3±6.8) mm比(58.1±5.5) mm、(39.6±4.3) mm比(32.5±3.8) mm],LVEF、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48.2±3.1)%比(57.3±3.8)%、(0.72±0.16) mmol/L比(1.08±0.2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FPG、2hP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与LAD为CHD合并AF患者发生心房附壁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9,0.028).NT-proBNP>4 250 pmol/L患者与NT-proBNP≤4 250 pmol/L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NT-pro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附壁血栓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检测在冠心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5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85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 65例(SAP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Hcy及Cys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cy及CysC水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原发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患者220例,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使用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0.5 mg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阻滞一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阿胶浆20 ml,生脉饮10ml口服治疗,每日3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当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
期刊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冠心病组同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病变组17例,三支病变组14例.全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记录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7.4%(2/27)比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微粒(MPs)是细胞激活或凋亡后脱落的细胞膜碎片,直径0.1 ~ 1.0μmⅢ.MPs在大小、形成机制和内容等方面均与其他亚细胞囊泡不同[2].最近的证据显示MPs含有各种生物分子:蛋白(信号蛋白及其受体、细胞骨架、效应蛋白)、脂质和核酸(如microRNA、mRNA、DNA).由于合并到MPs中的蛋白分子可受受体激动剂和母体细胞微环境调节,因此MPs表面蛋白含量与母体细胞质膜蛋白含量可能也不相同
期刊
期刊
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通常指透析中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降为90 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IDH是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0%~33%,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但降低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长期反复的发生IDH甚至可以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在最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