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对社会教育的概念和来源进行分析解释,阐明了其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并且结合我国的的国情对中国现代社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殷切希望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教育 教育机构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234-01
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进入我国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翻译方式来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传入我国。
对于“社会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其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比较“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从广义上看,“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含义都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狭义上,一个社会的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这种界定是科学完整和准确的话,那么从这个概念界定出发,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社会教育的;一类是研究学校教育的,然而从目前国内出版的教育学教材、著作来看,其教育学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学校教育为框架来进行构建的,教育学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学。学校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而值得关注的社会教育的研究确是备受冷落、冷冷清清,研究的成果少得可怜,研究的人员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本较权威的社会教育学,没有一本较系统的中国社会教育史。中国的教育系和相关系科也没有开设社会教育学课。这和国外有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教育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分?学校教育研究的十分火热,而社会教育却很少有人问津呢?这种“一边倒”,“一头热”的研究现象,对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实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腐败、迷信、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在正统的教育学观念中,这些现象仿佛与教育学无关,在正统的教育学观点中,教育领域应该是一片“净土”,教育学研究的是“清高的学问”。如果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好像还“有情可原”,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到组织,从内容到方法,从教师到学生,其思想和实践的确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如果从社会教育的领域来看就很难说了。在实施主体上,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教育既可能被正面力量所掌握,又有可能被反面势力所利用;在教育对象上,社会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还有学校外广大的民众。此外,社会教育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内容复杂而全面,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反面的影响。从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传播及影响的方式、方法来看,恰恰是采用社会教育的手段来组织和传播的。所以,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传播与影响,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严重的警示,即在教育观念上,不要一提教育,就言必称青少年;一提教育就言必称学校,言必称人才,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不仅仅指青少年,还包括学校外的广大“失学者”和民众。教育目的也不仅仅指人才培养,还包括民众的“教化”,和民心的养成。办教育不能重学校而轻教化,厚人才而薄人心。在教育实践上,教育改革不仅仅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改革,还应包括社会教育的改革。在教育目的落实上,不要把学校教育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场所,教育目的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一切方式得以实现和落实,教育活动和教育措施应该广泛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也就是说,社会组织与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考虑到教育的意义。同时不要把青少年看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对象,教育目的的实现应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国民,如果我们把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压在青少年的头上,尽管要求的高,甚至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么试问一下,没有社会教育的参与和作用,只凭学校教育的一方面功能,人能全面发展吗?人的素质能提高吗?从社会实践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素质也同此理,学校教育只对于青少年的素质起一方面的培养作用,在知识、技能以及思想的某方面起主导作用,而对于学校外的民众,如果没有社会教育的作用,或社会教育在某些方面起反作用的话,那么其素质怎样才能提高呢?如果广大民众的素质不能提高,那么青年学生的素质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许多社会问题对教育的警示,归结为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重视与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学校外民众的素质。
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的机构与设施,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事业。
现代社会教育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扎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社会的改良与进步,对民智的开启,对于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广泛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虽然显得包罗万象,但这些文化教育事业却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其对社会与民众的功效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条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整理、规范与创新学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整理主要指对历史上遗留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进行新的建设;规范主要是指明确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的职责、目标与任务,确立社会教育的机构体系,在校外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教育体系网络;创新主要是指适应新的社会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来满足群众和教育群众。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没有时间去那些社会教育机构学习充电,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仅仅加大对社会教育机构建设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宣传社会教育机构的存在以及其作用才是必要的,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到其存在的必要性,鼓励并引导人民群众留出时间去接受教育,提高个人基本素质是最主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 陈爱如.《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社会工作与管理.
[关键词]社会教育 教育机构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234-01
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进入我国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翻译方式来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传入我国。
对于“社会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其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比较“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从广义上看,“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含义都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狭义上,一个社会的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这种界定是科学完整和准确的话,那么从这个概念界定出发,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社会教育的;一类是研究学校教育的,然而从目前国内出版的教育学教材、著作来看,其教育学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学校教育为框架来进行构建的,教育学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学。学校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而值得关注的社会教育的研究确是备受冷落、冷冷清清,研究的成果少得可怜,研究的人员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本较权威的社会教育学,没有一本较系统的中国社会教育史。中国的教育系和相关系科也没有开设社会教育学课。这和国外有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教育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分?学校教育研究的十分火热,而社会教育却很少有人问津呢?这种“一边倒”,“一头热”的研究现象,对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实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腐败、迷信、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在正统的教育学观念中,这些现象仿佛与教育学无关,在正统的教育学观点中,教育领域应该是一片“净土”,教育学研究的是“清高的学问”。如果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好像还“有情可原”,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到组织,从内容到方法,从教师到学生,其思想和实践的确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如果从社会教育的领域来看就很难说了。在实施主体上,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教育既可能被正面力量所掌握,又有可能被反面势力所利用;在教育对象上,社会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还有学校外广大的民众。此外,社会教育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内容复杂而全面,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反面的影响。从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传播及影响的方式、方法来看,恰恰是采用社会教育的手段来组织和传播的。所以,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传播与影响,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严重的警示,即在教育观念上,不要一提教育,就言必称青少年;一提教育就言必称学校,言必称人才,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不仅仅指青少年,还包括学校外的广大“失学者”和民众。教育目的也不仅仅指人才培养,还包括民众的“教化”,和民心的养成。办教育不能重学校而轻教化,厚人才而薄人心。在教育实践上,教育改革不仅仅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改革,还应包括社会教育的改革。在教育目的落实上,不要把学校教育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场所,教育目的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一切方式得以实现和落实,教育活动和教育措施应该广泛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也就是说,社会组织与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考虑到教育的意义。同时不要把青少年看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对象,教育目的的实现应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所有国民,如果我们把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压在青少年的头上,尽管要求的高,甚至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么试问一下,没有社会教育的参与和作用,只凭学校教育的一方面功能,人能全面发展吗?人的素质能提高吗?从社会实践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素质也同此理,学校教育只对于青少年的素质起一方面的培养作用,在知识、技能以及思想的某方面起主导作用,而对于学校外的民众,如果没有社会教育的作用,或社会教育在某些方面起反作用的话,那么其素质怎样才能提高呢?如果广大民众的素质不能提高,那么青年学生的素质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许多社会问题对教育的警示,归结为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重视与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学校外民众的素质。
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的机构与设施,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事业。
现代社会教育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扎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社会的改良与进步,对民智的开启,对于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广泛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虽然显得包罗万象,但这些文化教育事业却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其对社会与民众的功效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条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整理、规范与创新学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整理主要指对历史上遗留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进行新的建设;规范主要是指明确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的职责、目标与任务,确立社会教育的机构体系,在校外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教育体系网络;创新主要是指适应新的社会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来满足群众和教育群众。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没有时间去那些社会教育机构学习充电,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仅仅加大对社会教育机构建设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宣传社会教育机构的存在以及其作用才是必要的,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到其存在的必要性,鼓励并引导人民群众留出时间去接受教育,提高个人基本素质是最主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 陈爱如.《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社会工作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