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得好,還要报得好。对于高考生来说,填报志愿是一件大事。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40万人,加上疫情及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影响,高考志愿填报难度更大。
近日,随着各地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火爆起来。这些咨询机构收费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有在线智能填报,也有一对一咨询服务,一些还附带专业定位测评、升学规划等功能。
“绝不浪费一分。”这是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最常见的广告词,迎合了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的心态。
他们的志愿建议靠谱吗?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在这宗“交易”中,亏不起的只有考生。
志愿填报机构套路多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有上百种高考志愿APP,有的安装次数已经达数百万。而在京东、淘宝网等销售平台,志愿填报卡的种类也很多,近日销量急剧上升。
根据工商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954家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其中42%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足一年,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仅28家。可见,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这类企业的注册量激增。
周静怡(化名)便是在高考结束后在手机上安装了几个志愿填报APP,但她发现,出分以后,登录那些APP,却帮不上什么忙。有的能查询,但要看到全部查询结果,必须购买VIP卡。
情急之下,她花了360元买了一张VIP卡。凭卡登录,她输入自己分数就能看到软件推选的大学和专业,包括冲、稳、保3种类型。
然而,让她疑惑的是,有的显示要“冲”的学校,比“稳”的学校还差。她向客服咨询,却一直显示忙碌中。家人劝她购买专家一对一咨询服务,但她发现一对一咨询费用都在千元以上,有的要一万多元,甚至几万元。周静怡考虑之后,还是放弃了。
“倒不是因为贵,而是担心一对一咨询没有用,还浪费时间。”周静怡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最后还是反复查阅报考资料,再结合分数和兴趣,确定了自己的志愿。
事实上,从免费查询到推出购卡,再抛出一对一服务,是很多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常用套路,很多考生一步步“入坑”。
“我们的数据准确靠谱,已经帮助全国500多万考生考上理想大学和专业。”一个志愿填报机构的销售人员反复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在其网站上,显示有580多万学生在线,已生成500万张志愿表。
有的志愿填报软件自称“高考GPS”,客服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是16年的老品牌,用户过千万。但当《民生周刊》记者询问他们是否统计过用户志愿填报成功率,对方则一再回避,最后告知没有统计过。
资深“咨询师”无资质
近日火爆的还有高考志愿填报直播课、视频课。开这些课的专家很多是来自各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咨询师。除了直播课,有些咨询师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校园,开展免费志愿填报讲座。通过直播与讲座“圈粉”后,有些考生与家长便会对他们信赖有加,进而寻求一对一专家咨询。
但是,《民生周刊》记者打开一些志愿填报咨询网站的专家介绍发现,有正规资质和高校招生相关从业经历的人很少。少数咨询师称有“高考志愿规划师”的资质,但证书的颁发单位并不统一。
有的咨询师只是在企业做过面试和培训工作。有的声称自己了解大学情况,录制过大量讲座。有的介绍更泛,如擅长沟通引导、熟悉志愿填报流程等。
还有一些人将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当作短期兼职。比如,近日黑龙江绥化3名在职教师组团帮学生填志愿,每人收费1500元,引起争议。
“感觉被收了智商税。”回忆起自己去年找“咨询师”帮助填报志愿的经历,张晨文(化名)说,“他让我填了一个职业兴趣测试表,问了我的分数和兴趣,很快就给了我几个志愿建议。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收费4500元。”
但是,这几个建议并不是张晨文喜欢的。志愿填报的最后关头,他还是换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也被录取了。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当时只是经人推荐找了那个咨询师,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不了解他的从业资质。
应该成为公益性服务
“我不赞成学生依赖这些咨询机构和软件填报志愿。”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赵志勤表示。在他看来,所谓的“大数据”填志愿精准性并不高,一键生成的志愿就跟电脑算命一样。尤其对于今年开始新高考的省份,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往年数据的指导性会弱一些。
但事实上,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是随着新高考的落地火起来的,文理不分科、院校专业组等新形式让一些考生不知所措,咨询需求大增。
一些咨询机构客服称,在实行新高考的地方,已经对历年数据进行了换算。但在赵志勤看来,这种处理并不靠谱,学生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性格、专业兴趣选择好院校和专业,再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填报志愿。既有冒险的志愿,也有保底的志愿,这样可以确保自己有大学上。
“在填志愿上,家长和孩子都很迷茫。”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家勇发现,每年都有不少朋友为孩子向他咨询填报志愿的事情,诉求都是一分都不浪费。“这其实难以做到,做到了不一定是好志愿。”
在他看来,借用信息科技辅助志愿填报,本身无可厚非,但高考志愿填报离不开很多基础性研究,否则不让一分浪费的志愿填报APP都是忽悠和伤害。
“相对来说,全国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基本信息最容易用数字化工具展现。”张家勇说,“但如何根据每位考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潜力精准匹配,不是很简单地通过大数据或数字化工具可以完成的。”
他认为,国家应支持相关研究,向社会提供相关研究成果,帮助家长和考生了解自己、了解高等教育、了解社会,以便做出更科学的选择。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作为公益性服务应该提倡,但作为商业性机构应严格规范设置门槛和标准,没有达到准入要求,不允许在市场上招摇撞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