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措施,降低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监测2009.12-2012.12月,41例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原因、方式、暴露后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04%,其次是医生14.63%,其他人员7.31%。41例中針刺伤,锐器伤33例,不完整皮肤粘膜5例,粘膜溅染3例。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科,监测预防用药随访41例。职业暴露无1例感染。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实施标准防护,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为保证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防护在工作中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最大限度的避免和预防感染[1]。我院感染管理科对2009.12-2012.12月本院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并登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对象2009.12-2012.12,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登记上报人员41例,对其进行系统监测。
2 监测方法:
监测2009.12-2012.12发生的41例职业暴露[医生6例,护士32例,其他人员3例]。对4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及预防对策。
2.1基本情况:41例职业暴露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均在24小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处理。41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2.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例职业暴露中针刺和锐器伤33例(80.48%),接触暴露(含皮肤和粘膜)8例。(19.52%)
2.3暴露源病种及暴露类型:暴露源大多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其中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其次丙型肝炎、艾滋病。暴露类型为锐器伤造成。
2.4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100%)。暴露后的伤口处理情况,见表。
2.5随访与检测结果:对41例职业暴露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血清学状况进行追踪观察与监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暴露者,随访>1年,均无阳性发生。
3 讨论
3.1结果分析: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04%),其次是医生(14.63%)。临床护士从事抽血、输液穿刺等操作较多,容易发生锐器伤。从本组监测的暴露源显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的主要疾病。其中乙型肝炎最高(70.73%),丙型肝炎(21.95%)和艾滋病(7.37%)。针头处理不及时、不正确。注射、采血、带针操作时,整个过程针头暴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有医务人员由于个人习惯,缺少自我防护意识,经手分离针头及刀片。整理用过的锐器,使用的针头未入利器盒,双手回环套针,换针后将输液器针头插入滴管等违规操作,造成锐器刺伤。手术操作及防护不当。手术中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操作等难复杂,易发生缝合针刺伤、手术刀片割伤。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手术,由于医师防护不到位,血液分泌物等易溅入眼内。标准防护落实不到位,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血液体液等未戴手套或戴口罩后手套破损,致使手污染。
3.2防范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业化培训教育,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改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良操作行为,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险的发生。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多与针头、锐器有关。大多是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等锐器刺伤。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时,认识所有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观念,提升防护理念[2]。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时应戴手套。凡可能被血液、体液喷射到眼睛时应戴防护镜。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锐器回套盖帽。安全处理医疗废物,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利器盒随同治疗车,对使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内。在创口缝合要注意力集中,减少意外刺伤。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项目。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正确处理伤口。同时报告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医院感染科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文件报告后,及时进行评估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暴露者的心理压力。对职业暴露者,按期进行相关检测和跟踪随访,以减低感染概率[3]。医院感染科定期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全院通报找出危险因素,提出安全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 乔建英,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9(3)312-313;
[2] 王美荣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 17(9)1124-1125;
[3] 方旭、刘兰等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职业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18(5)658-659;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为保证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防护在工作中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最大限度的避免和预防感染[1]。我院感染管理科对2009.12-2012.12月本院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并登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对象2009.12-2012.12,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登记上报人员41例,对其进行系统监测。
2 监测方法:
监测2009.12-2012.12发生的41例职业暴露[医生6例,护士32例,其他人员3例]。对4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及预防对策。
2.1基本情况:41例职业暴露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均在24小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处理。41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2.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例职业暴露中针刺和锐器伤33例(80.48%),接触暴露(含皮肤和粘膜)8例。(19.52%)
2.3暴露源病种及暴露类型:暴露源大多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其中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其次丙型肝炎、艾滋病。暴露类型为锐器伤造成。
2.4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100%)。暴露后的伤口处理情况,见表。
2.5随访与检测结果:对41例职业暴露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血清学状况进行追踪观察与监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暴露者,随访>1年,均无阳性发生。
3 讨论
3.1结果分析: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04%),其次是医生(14.63%)。临床护士从事抽血、输液穿刺等操作较多,容易发生锐器伤。从本组监测的暴露源显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的主要疾病。其中乙型肝炎最高(70.73%),丙型肝炎(21.95%)和艾滋病(7.37%)。针头处理不及时、不正确。注射、采血、带针操作时,整个过程针头暴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有医务人员由于个人习惯,缺少自我防护意识,经手分离针头及刀片。整理用过的锐器,使用的针头未入利器盒,双手回环套针,换针后将输液器针头插入滴管等违规操作,造成锐器刺伤。手术操作及防护不当。手术中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操作等难复杂,易发生缝合针刺伤、手术刀片割伤。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手术,由于医师防护不到位,血液分泌物等易溅入眼内。标准防护落实不到位,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血液体液等未戴手套或戴口罩后手套破损,致使手污染。
3.2防范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业化培训教育,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改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良操作行为,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险的发生。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多与针头、锐器有关。大多是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等锐器刺伤。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时,认识所有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观念,提升防护理念[2]。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时应戴手套。凡可能被血液、体液喷射到眼睛时应戴防护镜。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锐器回套盖帽。安全处理医疗废物,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利器盒随同治疗车,对使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内。在创口缝合要注意力集中,减少意外刺伤。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项目。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正确处理伤口。同时报告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医院感染科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文件报告后,及时进行评估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暴露者的心理压力。对职业暴露者,按期进行相关检测和跟踪随访,以减低感染概率[3]。医院感染科定期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全院通报找出危险因素,提出安全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 乔建英,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9(3)312-313;
[2] 王美荣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 17(9)1124-1125;
[3] 方旭、刘兰等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职业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18(5)65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