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语文文本解读之见,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
【关键词】语文;解读;言语;技能;素质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教师是幸福的,有太多的现成的优秀教案、课例供我们学习、借鉴。但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生机。究其原因大多的数的老师采用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当然更没有对自己学生的思考,因此让人感觉有点移花接木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的备课环节不到位。怎样正确解读文本,备好课,我个人认为:
1 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可能有的人会说,正确解读文本与认识提高自己有何关系。个人认为关系颇大。我们经常说我们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语文味。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2 真正走进文本,潜心研究文本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文本。什么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我们的教材随年段的不同编排也不一样,有课文,学习园地等。但大多时候我们说文本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有时一堂课可能书都还没有翻开,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2)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我们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让自已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3 转变角色思考,精心设计教案
我们教师毕竟是成人,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我们最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设想他们年龄阶段可能会对文本做出怎么样的解读。我们教师一定要深知,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可能一样的。我们的教案一定要把握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我们的教案预设中可以让表演、给画、唱歌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但是一定要有度。如果脱离了语文课的基本目标,淡化了语文姓“语”这一观念,把语文上成四不像的课。这样的教案,语文的“工具性”无法体现。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细细揣摩,设计的问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教案还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案还要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这也是我们对文本解读的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教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因此我们的教案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点。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我们的文本解读,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俱变的。唯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赋予经典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我们把握住这一根本,走好这一步,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诗意是地栖居”。而我们教师把握好了这几点,那我们的备课才更有可能是教材、学生与自己的结合体,这样上出来的课才可能是生动的课。
【关键词】语文;解读;言语;技能;素质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教师是幸福的,有太多的现成的优秀教案、课例供我们学习、借鉴。但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生机。究其原因大多的数的老师采用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当然更没有对自己学生的思考,因此让人感觉有点移花接木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的备课环节不到位。怎样正确解读文本,备好课,我个人认为:
1 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可能有的人会说,正确解读文本与认识提高自己有何关系。个人认为关系颇大。我们经常说我们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语文味。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2 真正走进文本,潜心研究文本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文本。什么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我们的教材随年段的不同编排也不一样,有课文,学习园地等。但大多时候我们说文本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有时一堂课可能书都还没有翻开,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2)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我们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让自已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3 转变角色思考,精心设计教案
我们教师毕竟是成人,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我们最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设想他们年龄阶段可能会对文本做出怎么样的解读。我们教师一定要深知,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可能一样的。我们的教案一定要把握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我们的教案预设中可以让表演、给画、唱歌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但是一定要有度。如果脱离了语文课的基本目标,淡化了语文姓“语”这一观念,把语文上成四不像的课。这样的教案,语文的“工具性”无法体现。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细细揣摩,设计的问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教案还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案还要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这也是我们对文本解读的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教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因此我们的教案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点。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我们必备的学科职业素养,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我们的文本解读,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俱变的。唯有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赋予经典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我们把握住这一根本,走好这一步,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诗意是地栖居”。而我们教师把握好了这几点,那我们的备课才更有可能是教材、学生与自己的结合体,这样上出来的课才可能是生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