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手摘星辰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ao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1.电影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2017年11月,一片颇具流动感的暗夜星空出现在影院的海报墙上,星空下是一个男人忧郁的侧脸。15个国家、125位画师、120幅原作、853个镜头、1000多幅手绘油画、65000帧画面、每秒12帧的播放速率,最终成就了一个90分钟的故事。为梵高作传、拍摄纪录片的不止一个,而以梵高本人的画作来阐释他的人生,却是独一份。其实,梵高早已说过:“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电影以邮差的儿子阿曼德被父亲派去为梵高投递最后一封信拉开序幕。阿曼德循着线索,来到梵高生前生活的地方——奥维尔小镇。他与镇上的居民交谈,听到的故事刚好拼凑出梵高生命中最后六周的时光,也刚好让他开始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画家。
  这部电影看似旨在揭开梵高逝去的真相,最后却发现,导演更希望观众去了解他的“生”——被冠以“天才画家”名号的梵高,也是一个会在金黄麦浪中流连徘徊,会在情绪低落时发泄排遣,会哭会笑,有爱有恨,以赤诚之心在人世间艰难闯荡、追逐梦想的普通人。
  就像电影开篇的那句台词:“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深浅变幻的蓝色激流席卷星空,点点星云在夜空中激荡起汹涌的旋律。即使是暗色调的油画,静止之中也带有难以言喻的磅礴张力。每一笔色彩,每一幅画作,都是一颗孤独而炽热的心无言的诉说。孤独的灵魂也可以不孤单。共鸣与爱一定可以穿越时空,在生命的角落开出最灿烂的花来。
  Part2.书籍
  《公正》
  有一部电影的台词是这样说的:“你所说的这些人都会被释放,在这个时代是正确的逻辑。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人能使它正确。”寥寥数语,意味深长。
  这本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著作,翻开第一页便迎来电车难题。在《公正》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结论是非黑即白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读者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不禁双手抱头仰天长啸:“该如何做是好啊?”——这正是《公正》的副标题。
  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绝对主义、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古往今来多少哲人贤士对社会生活提出过尖锐质问,又给出过多少睿语哲思。通读《公正》后,却发现在桑德尔教授的引导下,每一个先知的理论都不无道理,可每一个理论都不能称作对“公正”的完美定义。
  这是没有答案的诘问。正如桑德尔教授在公开课中说的一样——“唤醒你们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主动探索路在何方”。遗憾的是,没人能够完整看到客观事实的全部,所以“公正”也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板上钉钉的客观标准。它就像数学中的无穷,只能不断追求,无限趋近。而唯一走近它的方法,就是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世间事,让自己有能力将更广阔的风景收入眼底。
  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自觉地向公正前行,公正才会真正长留人间。
  Part3.地点
  都江堰
  很久以前,“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作为景区为世人所知的原因。但“都江堰”三个字,第一次真正被人们装进心里,大概是在11年前发生夺走数万人生命的特大地震时。全市三分之一的房子化为废墟,其余建筑也都受到轻重不一的损坏。剧烈的地震波在巴蜀平原上撕开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也在全国人民心里留下不会停息的隐痛。
  2200多年前,李冰受命前往蜀郡出任太守。彼时岷江常年泛洪,流域百姓深受其苦。而玉垒山位于都江堰西南方向,山势改变了江水的走向,导致玉垒山以东地区旱情严重。以至于蜀郡幅员辽阔,却并非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李冰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将水利工程的修建地,选在了都江堰。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滔滔江水的猛烈攻势在李冰的层层防守之下逐渐土崩瓦解。曾经的灾难变成了生命之源,“天府之国”从此站稳了脚跟。
  这次出行,都江堰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干净。就好像这座城市每天都用心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得体,只为迎接每一次日出,当作一次又一次的新生。走在都江堰的街头,每每想到方才与我擦肩而过的那个人,可能正是11年前那场举国同悲的特大地震的亲历者时,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覆在心头,敬畏亦随之油然而生。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年风霜仍旧屹立不倒,都江堰人亦会背负生命之重,踏遍万水千山。
  Part4.人物
  藤岛昭
  “把每一次困难当作机会,寻找新的方向继续前行”,这是藤岛教授在央视综艺《开讲了》的舞台上,对“如何面对实验失败的不安”这一问题给出的回答。
  国际著名光化学科学家,本多-藤岛效应发现者,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介绍藤岛教授的新闻标题如是写道:一生只做一件事。
  这是一位在演讲中用《论语》来开题的学者,是一位有着“一门三院士”教育佳话的大学教授,更是一位将“难得糊涂”解释为“一生只要彻底弄明白一件事就可以了,其他事情糊涂也没有关系”的科研巨匠。他是良师益友,自费为学生买下三间公寓,将闲置的家电亲自送到学生的住处。他不为名、不为利,每每与诺奖擦肩而过也只是付诸一笑。从环保能源到光触媒的自清洁能力,藤岛教授始终坚持着以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的初心。如今,自带抗菌、防尘等功能的光触媒膜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铁、医院、实验室、办公大楼……生活中使用到光触媒的场景不胜枚举。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句开场白,既是藤岛教授总结出的治学研究三境界,也是他对科研领域的理想与坚守。在藤岛教授身上,生命兀自闪耀出刺眼的光芒: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然后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
  Part5.生活方式
  活在當下
  当“活在当下,不负今朝”成为一句口号的时候,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沉湎于过去无法自拔的有之,为未来惊慌失措的亦有之,到头来现下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反而令人无所适从,过得味同嚼蜡。
  虽然我现在似乎可以信誓旦旦地口出狂言,但其实在不久之前,我也是那个三句不离“以前的我如何如何”,十句必有“以后我想怎样怎样”的人。过去的辉煌太美好,未来的空白太迷茫。这两个“我”都比现下这个平凡无趣,每天从睁眼的第一秒开始就赶鸭子上架似的,被生活支使得团团转的“我”有吸引力得多。
  可如此,生活终究是过不去的。日思夜想,反而让现在的自己寸步难行。于是下定决心改变现状,细细思索之下恍然大悟:沉迷于过去和未来,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想象中的世界总是安逸,却忘记了,现在是过去的未来,而将要到来的日子,正是从现在开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我们所有的感受想法、情绪体验,所有应该珍惜的美好与幸运,都发生在此时此刻。所以不如,就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因为我们活在每个呼吸的瞬间。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这是木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我》,出自木心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这首小诗所在的那一页,只有这么一句。  木心原名孙璞,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这位曾经不为世人所熟知的老人,2006年离开美国回来,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得以出版。那时,这位“新作者”已经年近八旬。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已被视为
期刊
亲爱的常木:  你好!我们已经分别很久了吧。这些日子我总想起以前的事,想起我们很小的时候,你站在车站等我的样子。现在轮到我来等你了。我又升上了新的年级,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你看,我说过的,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祝快乐!  宋小婉  一  常木的父亲离开那会儿,我们都还很小。  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没有在常木和我面前流露出一丁点儿不舍,只是在常木吵着要跟他走时回过头来,默默地看着他,目光好像穿过常
期刊
年少的我青衫薄,爱轻狂,老幻想自己能变成飞鸟,把梦想放逐给蓝天白云,让世界匍匐在自己的翅膀之下。  岁月是个忠诚的证人,在我还不想承认自己长大的时候,在我还沉醉在水果糖甜蜜的谎言里的时候,他会站在我的面前,扔掉我稚嫩的玩偶,告诉我,你不再是个孩子,你要面对现实的一切。  而日子是一场淋漓飘洒远方的大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高一时想高三,《幻城》《三重门》摆在书桌的最高层;高二时想高三,各科笔记压在
期刊
从昨夜旁若无人地走回今天  用小鎮牵住一只风筝  整个小镇轰然作响  以飞翔的心的  第一万次跳动为信号  红房顶戳进柔软的云里  眼冒金星  也轻盈得不像话
期刊
漫步沈园,墙上那字迹还依旧清晰,曾经的山盟海誓仿佛仍在耳畔,挥之不去,你的低吟浅唱在心中回荡,你的一颦一笑在脑海中浮现。终究,我们还是错过了。  即使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慷慨义气,即使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万丈,但是,在母亲与你面前,我却选择了懦弱。在这个封建思想统治着人们的时代,我选择了“百善孝为先”,于是一纸休书休了你——我挚爱的妻子。  依照母亲的吩咐,我另
期刊
1  窗帘是当春天到来时草和树上新生出的嫩芽般的浅绿色,挡不住清晨的阳光照进屋里。  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歌声倏地钻进了窗户,一瞬间提起了安梓年的精神,但他还是慵懒地躺在床上,计划着刚刚开始的假期该如何度过。按照一个月前的计划,他此时应该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抛诸所有烦恼,尽情地在风中展开两臂。  几天前,安梓年刚在市运动会五十米短跑的初赛中被刷了下来,那可是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走出赛场时,安梓
期刊
雨滴萌芽在云的土壤  栖息在第十三格玻璃上  透明的寂靜  与你有关  路灯瞭望淡蓝色的雾霭  街道与行走的红色的伞  渐行渐远的思念  与你有关  橘色小猫得意的安静  颤颤的回声  眯眯眼挂着的惬意  与你有关  盖在脸上的书 拿起来合上  床上的梦 也抖落下来  溅起水花 被打湿的  也与你有关
期刊
1999年的盛夏,我在蝉鸣声声中结束了高考。走出校门,左拐,在报刊亭前停下,站在那里翻看了半个小时的杂志。  那个因为等待高考成绩而有些焦灼的夏日,我在竹编的躺椅上,将购来的报刊看完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也要在上面发表文章。1999年还是写作者刀耕火种的年代,电脑时代尚未到来。于是我像每日在田间地头俯身劳作的父母一样,在老旧的风扇下,蜷缩在竹椅里,一页一页地耕种着最初迸发的关于文字的理想
期刊
我收拾完行李,准备去那所重点高中,小院里的人轮番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这孩子要成才了。然后他们转向那棵与我同岁的香樟,轮番抚着树干说,这棵树要成材了。  他们对我说的时候,我笑着;他们对她说的时候,她颤抖着。  当人群散去,我拢了拢蓄了一个夏天的头发——它们因为没有了限制令而生长得分外恣意,几近及肩,已经可以在脑后束成一小撮——然后走到她身边。仰头望时,我看见她修枝留下的瘢痕,近似椭圆的形状突兀着,
期刊
做梦  阿冬朝窗外望去的时候,蔷薇花大道上的路灯终于又凋零了一朵,那焦黑的灯泡灭得很落寞,而冰霜让电线杆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阿冬想,又凋零了一朵。  封闭的房间里,空调的冷气吹在半开的漫画书页上,吹在烂掉的西瓜上,吹在长有冰柱的蓝色冰棍上。  阿冬穿着一件T恤、一条短裤,他望着窗外飘雪的天空。  “我数过了,蔷薇花大道上有整整二十朵路灯。什么?啊啊,你问这个。你看,根啊个啊这样的量词太无聊了,对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