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不断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现阶段是我国境外投资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笔者通过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对外投资;问题;对策
一、微观层面
(一)对外投资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海外投资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平均投资规模不足100万美元,比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低得多,且大部分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投资额不超过200万美元, 即使与国内利用外资规模相比,也是属于小型项目。这些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从外贸公司为发展贸易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开始的,这些公司一般规模都很小,主要是为了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中国比较多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基本运转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在资金上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没有研发能力,更没有能力去支持销售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低,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大约只有55%的企业能够赢利。
(二)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地区分布仍太集中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初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近年来已扩大到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投资的区域仍然过份集中。据统计,中国海外企业的将近半数在港澳地区,对外投资额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布局与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份集中在发达国家以及希望更多地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关,但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多变以及我国实行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要求,而且也不能把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同东道国的产业政策、经济形势、市场条件和消费水平相结合,从而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资优势。
二、宏观层面
(一)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國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二)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不仅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而且宏观管理薄弱,缺乏总体规划和指导,缺乏具体扶持和帮助。对海外投资的方向、发展战略、投资重点、行业导向、地区布局等没有明确的统筹安排,以致目前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理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的倾向,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又存在企业领导人满足现状、怕担风险、不思进取的保守现象。
(三)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我国海外企业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开拓经营,除了商业风险之外,还可能遇到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外汇风险等。我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就经常会受到东道国非商业风险的严重威胁而导致损失,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和完善对抗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等非商业风险的法律体系,这不利于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采取的策略
(一)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二)强强联合、强弱结合,共同发展,实现规模经济
当今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强弱结合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我国跨国企业应联合起来,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优势的大企业应联合组建成大型跨国集团, 并与相关的小企业联合成系列化大型跨国集团,优势互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市场和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三)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构
一方面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在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应加强引导今后的投资方向与领域。首先,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引导企业往高科技产业领域进行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的有效途径。其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育、引进机制
人才是企业得以成功发展的关键。发展海外投资业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企业应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培育出一支具有稳定数量和较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面对人才流动的情况,企业可用优厚条件吸引具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生产经验带头人才,也可从企业创业资金中拨出部分款项进行人才的培训,给予员工再深造的机会也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专项人才。在对于人才的分配制度上,应采取激励机制对于企业产品研发的科技人才充分的肯定和重视。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良好发展前景,从而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使他们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五)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健全与发展
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为这类组织熟悉本行业情况,掌握投资的信息比较快捷,可以协调行业内不同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此外,行业协会在与投资地政府交涉、沟通、谈判方面也具有优势。为此,在对外投资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外投资,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朱吉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走出去”战略:理论基础与经验分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31.
[2]陈浪南,童汉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 (5):77-80.
[3]王乐嘉.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时代经贸“下旬”,2008,(1):113- 114.
[4]柴庆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既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8,(1):23-34.
作者简介:
储飞(198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2012级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关键词:对外投资;问题;对策
一、微观层面
(一)对外投资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海外投资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平均投资规模不足100万美元,比发达国家的600万美元低得多,且大部分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投资额不超过200万美元, 即使与国内利用外资规模相比,也是属于小型项目。这些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从外贸公司为发展贸易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开始的,这些公司一般规模都很小,主要是为了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中国比较多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就像一个据点或办事处,仅仅具备维持基本运转的能力,而没有独立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在资金上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没有研发能力,更没有能力去支持销售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低,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大约只有55%的企业能够赢利。
(二)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地区分布仍太集中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初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近年来已扩大到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投资的区域仍然过份集中。据统计,中国海外企业的将近半数在港澳地区,对外投资额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布局与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份集中在发达国家以及希望更多地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关,但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多变以及我国实行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要求,而且也不能把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同东道国的产业政策、经济形势、市场条件和消费水平相结合,从而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资优势。
二、宏观层面
(一)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國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二)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不仅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而且宏观管理薄弱,缺乏总体规划和指导,缺乏具体扶持和帮助。对海外投资的方向、发展战略、投资重点、行业导向、地区布局等没有明确的统筹安排,以致目前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理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的倾向,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又存在企业领导人满足现状、怕担风险、不思进取的保守现象。
(三)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我国海外企业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开拓经营,除了商业风险之外,还可能遇到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外汇风险等。我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就经常会受到东道国非商业风险的严重威胁而导致损失,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和完善对抗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等非商业风险的法律体系,这不利于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采取的策略
(一)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二)强强联合、强弱结合,共同发展,实现规模经济
当今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强弱结合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我国跨国企业应联合起来,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优势的大企业应联合组建成大型跨国集团, 并与相关的小企业联合成系列化大型跨国集团,优势互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市场和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三)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构
一方面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在企业对外投资中,政府应加强引导今后的投资方向与领域。首先,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引导企业往高科技产业领域进行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的有效途径。其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育、引进机制
人才是企业得以成功发展的关键。发展海外投资业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企业应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培育出一支具有稳定数量和较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面对人才流动的情况,企业可用优厚条件吸引具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生产经验带头人才,也可从企业创业资金中拨出部分款项进行人才的培训,给予员工再深造的机会也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专项人才。在对于人才的分配制度上,应采取激励机制对于企业产品研发的科技人才充分的肯定和重视。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良好发展前景,从而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使他们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五)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健全与发展
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为这类组织熟悉本行业情况,掌握投资的信息比较快捷,可以协调行业内不同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此外,行业协会在与投资地政府交涉、沟通、谈判方面也具有优势。为此,在对外投资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外投资,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朱吉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走出去”战略:理论基础与经验分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31.
[2]陈浪南,童汉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 (5):77-80.
[3]王乐嘉.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时代经贸“下旬”,2008,(1):113- 114.
[4]柴庆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既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8,(1):23-34.
作者简介:
储飞(198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2012级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