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一小时。与此同时,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4年的34,4%上升了17,5个百分点。未来手机或者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会不会取代纸质图书,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培育书香社会没必要矮化网络阅读
在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有关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侵犯”,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线,它们有不同的受众,人们习以为常的担忧不过是个伪问题。包括微信阅读在内的网络阅读。确实充斥着碎片化的“鸡汤”,在一部分读书人眼里,这些“网络鸡汤”压根算不上是“合格”的阅读内容。但这些现在才开始阅读“鸡汤”的人,在网络阅读流行之前,他们可能连“鸡汤”都不读;这些现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以前他们的“碎片时间”恐怕都是用来浪费的。因此,如今热衷于“网络阅读”的读者。其实大多是“网络阅读”自身培育出来的。
无论是微信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阅读量的提升终归是好事,我们没必要强调“网络阅读”与“纸质图书阅读”之间的对抗。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懂得网络阅读的不足。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忽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在“微信阅读”显著提升的现实背景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提醒那些热衷于网络阅读的人,无论“网络阅读”如何便捷高效,它都无法替代纸质阅读的慢与精细。无法给阅读者冥想的诗意与活在历史中的觉悟。培育书香社会,别一味纠缠于网络阅读方式有多“坏”。而是要把更多人引导到真正的“阅读生活”中来。
阅读的“深”与“浅”该如何衡量
总有一些人担心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并剥离它内在的深层思考,从而将阅读引向娱乐消费与文化沉沦的那一面。这样的担心其实有点多余。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我们的阅读载体一开始也并非就是纸质图书。千百年来,它也经历了从甲骨、帛书、竹简、金文碑刻再到纸质图书的演变,而如今,其被数字化的阅读所冲击,这也不过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体现。再者,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非就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传统阅读的延展与升华。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大都希望通过追求享乐的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疏解和抚慰,这也使得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越来越表现出物质消费的表面性和即时性、娱乐消费的肤浅性和盲从性,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必要的反思。而信息泛滥与信息超载的现实,不但影响着阅读者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那么,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呢?首先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对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不能简单地用阅读的“深”与“浅”来衡量,不同的阅读需求往往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方式。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则是要在摒弃娱乐与消费的基础上,多选择些适合自身心灵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深度文本,并有着起码的判别意识,更不能被海量信息牵着鼻子走。
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一小时。与此同时,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4年的34,4%上升了17,5个百分点。未来手机或者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会不会取代纸质图书,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培育书香社会没必要矮化网络阅读
在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有关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侵犯”,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线,它们有不同的受众,人们习以为常的担忧不过是个伪问题。包括微信阅读在内的网络阅读。确实充斥着碎片化的“鸡汤”,在一部分读书人眼里,这些“网络鸡汤”压根算不上是“合格”的阅读内容。但这些现在才开始阅读“鸡汤”的人,在网络阅读流行之前,他们可能连“鸡汤”都不读;这些现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以前他们的“碎片时间”恐怕都是用来浪费的。因此,如今热衷于“网络阅读”的读者。其实大多是“网络阅读”自身培育出来的。
无论是微信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阅读量的提升终归是好事,我们没必要强调“网络阅读”与“纸质图书阅读”之间的对抗。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懂得网络阅读的不足。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忽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在“微信阅读”显著提升的现实背景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提醒那些热衷于网络阅读的人,无论“网络阅读”如何便捷高效,它都无法替代纸质阅读的慢与精细。无法给阅读者冥想的诗意与活在历史中的觉悟。培育书香社会,别一味纠缠于网络阅读方式有多“坏”。而是要把更多人引导到真正的“阅读生活”中来。
阅读的“深”与“浅”该如何衡量
总有一些人担心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并剥离它内在的深层思考,从而将阅读引向娱乐消费与文化沉沦的那一面。这样的担心其实有点多余。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我们的阅读载体一开始也并非就是纸质图书。千百年来,它也经历了从甲骨、帛书、竹简、金文碑刻再到纸质图书的演变,而如今,其被数字化的阅读所冲击,这也不过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体现。再者,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非就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传统阅读的延展与升华。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大都希望通过追求享乐的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疏解和抚慰,这也使得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越来越表现出物质消费的表面性和即时性、娱乐消费的肤浅性和盲从性,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必要的反思。而信息泛滥与信息超载的现实,不但影响着阅读者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那么,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呢?首先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对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不能简单地用阅读的“深”与“浅”来衡量,不同的阅读需求往往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方式。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则是要在摒弃娱乐与消费的基础上,多选择些适合自身心灵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深度文本,并有着起码的判别意识,更不能被海量信息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