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人物塑造得成功,会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泣其悲,喜其乐,爱之深,恨之切,给人留下长久难忘的印象。可是,是否笔墨越多,给人的印象越完美呢?或许《我的第一本书》能给大家一些这方面的有益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编录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文章通过对他儿时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
在文中,“我”是见证人的身份,聪明、好学、调皮,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庄一谐两个人物——乔元贞和二黄毛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也是《我的第一本书》的重要人物,在文中起着烘托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反映时代背景的作用。究其喜欢的原因,乃是作者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的功力。下面通过几个描写片断,便可窥一斑。
一、从可爱到可敬的“二黄毛”
描写“二黄毛”,作者所用笔触如蜻蜓点水,可起到的却是涟漪不断的独特效果。从名字上便令人浮想联翩,推测应该是因为长着一头黄毛,排行老二吧!文中第一处描写是在屋里的外祖母对屋外的父亲喊:“班里总共三个人,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手指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此时一个敦敦实实、憨头憨脑的农村小男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一段叙述充满了戏谑和调侃的味道,让人不由得想起姜昆所说的相声:“孩子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二,本次考试却降为倒数第一,什么原因?原来是倒数第一的同学拉肚子没有来。”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忍俊不禁。不同的是,奶奶的话却引起父亲对“我”的功课(第二名)产生了怀疑,便要“我”拿出书来背,这就很自然地露出那半本拦腰截断的教科书,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处描写是“弄不成”老师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狗与人相比看似很荒唐,其实并无讽刺挖苦之意,相反,这倒成为同学们喜欢的第二个亮点,这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二黄毛这个人物形象又一下子从幕后推到台前,其憨态憨得可爱。上课严厉的老师,下课夸“我”的狗聪明,言外之意是夸“我”调教得好。此刻人物形象又鲜活起来,一位是调皮机灵的“我”,一位是木讷憨直的二黄毛,加上农村所特有的土得掉渣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着“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就这样一位傻得可爱的二黄毛做出了壮举,由可爱而可敬。文章第三处写二黄毛后来成为了一名抗日英雄。“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傻,只是心眼有点死,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从小就憨厚老实的二黄毛,虽然生活艰苦,但有小朋友最真挚的友谊,有父辈们最无私的关爱,成为一位憨直朴实的英雄。从性格特点到行动取向,顺理成章,没有一点生拼硬拽的迹象。如此鲜活的人物忍不住勾起学生们谈论的兴趣,我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应用,让学生写一篇《二黄毛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如此写道:
曲折山路的两边是一片松林,一阵风吹来,松林发出浪涛般的呼啸声,给人一种严肃悲壮的感觉,烈士墓在山腰一块平坦的地上,当中有一棵粗壮的苍松尤为醒目,松下墓碑上的照片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下面刻着抗日英雄——二黄毛。站在墓前的同样是一位老者,花白的头发,浑浊的眼睛迷茫地望着远方。他静默了许久许久,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那已经度过的艰难岁月、艰苦的斗争、亲密的战友、上学时有趣的一幕幕在他的脑海里逐一浮现出来……
二、从可赞到可怜的“乔元贞”
文中的庄者即乔元贞,对乔元贞的描写共有四处。
第一处通过父亲的问话,“我”的答语,侧面介绍了乔元贞的境况。父亲和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在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可见其家庭状况,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乔元贞是一位十分聪明勤奋、认真好学的孩子,“第一名的成绩”自然让父亲发出发自内心的感慨——“元贞比你有出息”。
第二处对乔元贞的描写,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这种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他是一位非常渴望求得知识的人,但他通情达理,理解家庭,任劳任怨,从此辍学,帮助父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第三处描写“我”把父亲补全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对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在这里才突显出“我的第一本书”的重要性。
第四处描写“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乔元贞的悲惨命运令人心酸,这在文中恬淡的喜剧色彩中隐含着丝丝悲凉,增添了文章的嚼头。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在艰辛中享受那种特有的恬淡与快乐。
这篇文章虽言已止,但意未尽,文外大于文内。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都应该有目的,即要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否则,再精美的描写也是毫无意义的。不能兴之所至,随意涂抹。要抓住人物特点,避免千人一面。细心观察,形象逼真地表现其外部形态及状貌,这样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达到艺术的享受。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编录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文章通过对他儿时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
在文中,“我”是见证人的身份,聪明、好学、调皮,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庄一谐两个人物——乔元贞和二黄毛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也是《我的第一本书》的重要人物,在文中起着烘托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反映时代背景的作用。究其喜欢的原因,乃是作者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的功力。下面通过几个描写片断,便可窥一斑。
一、从可爱到可敬的“二黄毛”
描写“二黄毛”,作者所用笔触如蜻蜓点水,可起到的却是涟漪不断的独特效果。从名字上便令人浮想联翩,推测应该是因为长着一头黄毛,排行老二吧!文中第一处描写是在屋里的外祖母对屋外的父亲喊:“班里总共三个人,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手指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此时一个敦敦实实、憨头憨脑的农村小男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一段叙述充满了戏谑和调侃的味道,让人不由得想起姜昆所说的相声:“孩子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二,本次考试却降为倒数第一,什么原因?原来是倒数第一的同学拉肚子没有来。”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忍俊不禁。不同的是,奶奶的话却引起父亲对“我”的功课(第二名)产生了怀疑,便要“我”拿出书来背,这就很自然地露出那半本拦腰截断的教科书,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处描写是“弄不成”老师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狗与人相比看似很荒唐,其实并无讽刺挖苦之意,相反,这倒成为同学们喜欢的第二个亮点,这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二黄毛这个人物形象又一下子从幕后推到台前,其憨态憨得可爱。上课严厉的老师,下课夸“我”的狗聪明,言外之意是夸“我”调教得好。此刻人物形象又鲜活起来,一位是调皮机灵的“我”,一位是木讷憨直的二黄毛,加上农村所特有的土得掉渣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着“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就这样一位傻得可爱的二黄毛做出了壮举,由可爱而可敬。文章第三处写二黄毛后来成为了一名抗日英雄。“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傻,只是心眼有点死,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从小就憨厚老实的二黄毛,虽然生活艰苦,但有小朋友最真挚的友谊,有父辈们最无私的关爱,成为一位憨直朴实的英雄。从性格特点到行动取向,顺理成章,没有一点生拼硬拽的迹象。如此鲜活的人物忍不住勾起学生们谈论的兴趣,我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应用,让学生写一篇《二黄毛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如此写道:
曲折山路的两边是一片松林,一阵风吹来,松林发出浪涛般的呼啸声,给人一种严肃悲壮的感觉,烈士墓在山腰一块平坦的地上,当中有一棵粗壮的苍松尤为醒目,松下墓碑上的照片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下面刻着抗日英雄——二黄毛。站在墓前的同样是一位老者,花白的头发,浑浊的眼睛迷茫地望着远方。他静默了许久许久,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微笑,那已经度过的艰难岁月、艰苦的斗争、亲密的战友、上学时有趣的一幕幕在他的脑海里逐一浮现出来……
二、从可赞到可怜的“乔元贞”
文中的庄者即乔元贞,对乔元贞的描写共有四处。
第一处通过父亲的问话,“我”的答语,侧面介绍了乔元贞的境况。父亲和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在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可见其家庭状况,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乔元贞是一位十分聪明勤奋、认真好学的孩子,“第一名的成绩”自然让父亲发出发自内心的感慨——“元贞比你有出息”。
第二处对乔元贞的描写,元贞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这种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他是一位非常渴望求得知识的人,但他通情达理,理解家庭,任劳任怨,从此辍学,帮助父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第三处描写“我”把父亲补全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对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在这里才突显出“我的第一本书”的重要性。
第四处描写“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乔元贞的悲惨命运令人心酸,这在文中恬淡的喜剧色彩中隐含着丝丝悲凉,增添了文章的嚼头。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在艰辛中享受那种特有的恬淡与快乐。
这篇文章虽言已止,但意未尽,文外大于文内。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都应该有目的,即要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否则,再精美的描写也是毫无意义的。不能兴之所至,随意涂抹。要抓住人物特点,避免千人一面。细心观察,形象逼真地表现其外部形态及状貌,这样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达到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