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发掘、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牢固树立科学文物保护理念、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例,阐述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发掘和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物;研究发掘;传承;保护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包头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大市。从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出辉煌的史前文明开始,到战国赵武灵王设置九原,再到今天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迅猛崛起,包头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并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研究、发掘、传承和保护包头历史文化,是新时期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
一、挖掘文物资源,推进历史文化研究
包头境内现有新石器时代大青山塬上遗存、阴山边塞文化遗存、蒙元文化遗址、达茂草原岩画、明清建筑群、晋陕移民文化遗存、革命文物遗存、现代工业遗存等八大类文物遗存,是研究包头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础。依托八大类主要文物遗存开展专门研究,有利于理清包头历史和人文发展脉络,深入发掘各类文物遗存所蕴含的包头文化内涵,为今后开展文物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为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一)史前文明探源
以阿善和西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大青山塬上遗存,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宏大的史前遗址群,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河区、石拐区、土右旗和固阳县等地。开展对这40多处新石器遗址的调查和研究,有利于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增添新的参考元素。
(二)阴山边塞文化追踪
以战国秦汉麻池城址、北魏怀朔镇、唐中受降城及战国、秦汉、北魏长城为代表的阴山边塞文化遗存,是内蒙古最集中的边塞文化遗址群。这一庞大的遗址群落以秦直道起点九原城(今九原区麻池城址)、固阳秦长城、出土的“单于和亲”瓦当等最为著名,赵武灵王、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司马迁、王昭君、吕布、崔寔(五原郡太守,东汉政论家、农学家)、高欢、娄昭君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这一带活动。对这些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追踪,可以探明战国秦汉时期包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图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三)草原文化考究
以敖伦苏木城址、安达堡子城址、金界壕和燕家梁遗址为代表的蒙元文化遗址及达茂草原岩画,是该区最有特色的草原文化遗存。达茂旗敖伦苏木城址是金元时期汪古部的首府,是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燕家梁遗址为700年前的旧包头遗址,是当年的水旱码头,商贸发达,曾出土元代青花瓷大罐。许多专家学者深入草原深处,开展蒙元文化遗址以及达茂草原岩画专项调查,都是为了进一步考究其内涵,为世人呈现蒙元时期的塞北风貌(图二)。
(四)草原岩画索迹
草原岩画索迹分布于阴山北辽阔草原上的达茂草原,岩画至少有3 000幅,最著名的是《草原聚落图》,制作年代约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凿刻清晰,内容丰富,是至今可见的草原岩画中最大的一幅。
(五)明清古建筑钻研
以美岱召、五当召为代表的明清建筑群,是内蒙古留存最完整、价值最大、特色最鲜明的古建筑群。美岱召始建于1557年,为明末蒙古杰出首领阿勒坦汗修建的政治中心,后成为藏传佛教弘法中心,城寺结合的建筑、精美的壁画、泰和门石匾是其三大特色。五当召建于1749年,该藏式建筑依山而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内蒙古著名的寺院,山水格局精致,建筑风貌与文物留存完好。其他较大的召庙有普会寺、广福寺、昆都仑召、梅力更召等。在明清古建筑的研究基础上,探究藏传佛教在包头地区的传播体系及内容,可以进一步形成本土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图三)。
(六)西口文化考察
以汉地寺庙、商号、民居为代表的晋陕移民文化遗存,是保留得较系统且完整的西口文化遗存。这类遗存中各种村镇小庙最多,有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吕祖庙、奶奶庙、大仙庙、三官庙、鲁班庙等。北梁三官庙街区有民居,也有旅蒙商等字号。开展西口文化考察,可以探明清代以来走西口的线路、文化传播状况等(图四)。
(七)革命斗争史追证
众多的革命文物,见证了包头近现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史。早在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包头就同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时包头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马号事件”中革命党人郭鸿霖惨遭杀害;1925年中共北方局委派李裕智组建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1931年王若飞、乌兰夫在包头从事革命活动,王若飞不幸在泰安客栈被捕;抗战爆发后,李井泉、姚喆率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大青山地区开展抗日活动,东北挺进军刘桂五师长在固阳红油杆子战役中殉国,傅作义将军指挥包头、绥西和五原战役,沉重打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绥远方式”,绥远各界在董其武的率领下,于1949年9月19日在包头举行起义,最终和平解放绥远。
(八)兵工文化搜索
以包鋼一号高炉、兵器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展现了在自治区及包头人民艰苦奋斗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包钢一号高炉、兵器工业园、青山宾馆五号楼、第一工人文化宫、东河区委楼等现已被认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已经成为“草原钢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了建国后包头辉煌的发展历程。
二、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一)突出新发展理念,展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包头博物馆策划以建设包头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崛起的包头”,展现了包头自1840年至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建设历程,突出了西北商贸重镇及草原钢城的特色。
(二)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讲好包头故事
包头博物馆以现有的五个常设展览为基础,不断改良提升,深入诠释包头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力图讲好包头故事。
首先,包头博物馆把重点放在不断完善“包头历史文物展”上。通过展览的五个单元“文明初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秦关汉月—战国、秦汉时期”“走向盛唐—魏晋北朝隋唐时期”“逐鹿草原—辽西夏金元时期”“鹿鸣北疆—明清时期”,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积淀的文明成果和辉煌史实,着重展示包头古代历史进程的重点和亮点,多角度、分层次地展现包头地区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次,包头博物馆重新打造了“菩提工巧—唐卡艺术陈列”,将展览划分为三个部分:序厅部分从宏观层面介绍唐卡艺术,唐卡文物展区陈列馆藏的100余幅精品唐卡,而唐卡源流及制作工艺展区则着重展示唐卡源流、制作工艺、唐卡绘制仪轨、绘画方式及工具等。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展示,包头地区瑰丽无比、造型独特的唐卡艺术得以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最后,包头博物馆积极充实“鹿城往事—包头民俗文化展”。馆方通过不断收集包头民间的民俗文物,充分融入包头民间文化演变因素,丰富展陈的“南海码头闹河灯”“红火热闹九江口”“皮毛一动百业兴”“崇善尚礼蔚成风”四个单元内容,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增强观众对包头民风民俗和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汇,包头市形成了独具特色、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该文化融草原文化、阴山文化、西口文化、现代工業文化和新都市文化于一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既有阿善遗址、秦长城、燕家梁遗址、美岱召、五当召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迹,又有蕴含深厚人文积淀的包头剪纸、二人台、秧歌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和传承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和文物工作者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发掘研究力度,合理利用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使文物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李向军,男,本科,历史学,研究方向为考古与文物保护。
关键词:文物;研究发掘;传承;保护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包头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大市。从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出辉煌的史前文明开始,到战国赵武灵王设置九原,再到今天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迅猛崛起,包头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并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研究、发掘、传承和保护包头历史文化,是新时期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
一、挖掘文物资源,推进历史文化研究
包头境内现有新石器时代大青山塬上遗存、阴山边塞文化遗存、蒙元文化遗址、达茂草原岩画、明清建筑群、晋陕移民文化遗存、革命文物遗存、现代工业遗存等八大类文物遗存,是研究包头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础。依托八大类主要文物遗存开展专门研究,有利于理清包头历史和人文发展脉络,深入发掘各类文物遗存所蕴含的包头文化内涵,为今后开展文物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为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一)史前文明探源
以阿善和西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大青山塬上遗存,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宏大的史前遗址群,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河区、石拐区、土右旗和固阳县等地。开展对这40多处新石器遗址的调查和研究,有利于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增添新的参考元素。
(二)阴山边塞文化追踪
以战国秦汉麻池城址、北魏怀朔镇、唐中受降城及战国、秦汉、北魏长城为代表的阴山边塞文化遗存,是内蒙古最集中的边塞文化遗址群。这一庞大的遗址群落以秦直道起点九原城(今九原区麻池城址)、固阳秦长城、出土的“单于和亲”瓦当等最为著名,赵武灵王、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司马迁、王昭君、吕布、崔寔(五原郡太守,东汉政论家、农学家)、高欢、娄昭君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这一带活动。对这些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追踪,可以探明战国秦汉时期包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图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三)草原文化考究
以敖伦苏木城址、安达堡子城址、金界壕和燕家梁遗址为代表的蒙元文化遗址及达茂草原岩画,是该区最有特色的草原文化遗存。达茂旗敖伦苏木城址是金元时期汪古部的首府,是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燕家梁遗址为700年前的旧包头遗址,是当年的水旱码头,商贸发达,曾出土元代青花瓷大罐。许多专家学者深入草原深处,开展蒙元文化遗址以及达茂草原岩画专项调查,都是为了进一步考究其内涵,为世人呈现蒙元时期的塞北风貌(图二)。
(四)草原岩画索迹
草原岩画索迹分布于阴山北辽阔草原上的达茂草原,岩画至少有3 000幅,最著名的是《草原聚落图》,制作年代约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凿刻清晰,内容丰富,是至今可见的草原岩画中最大的一幅。
(五)明清古建筑钻研
以美岱召、五当召为代表的明清建筑群,是内蒙古留存最完整、价值最大、特色最鲜明的古建筑群。美岱召始建于1557年,为明末蒙古杰出首领阿勒坦汗修建的政治中心,后成为藏传佛教弘法中心,城寺结合的建筑、精美的壁画、泰和门石匾是其三大特色。五当召建于1749年,该藏式建筑依山而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内蒙古著名的寺院,山水格局精致,建筑风貌与文物留存完好。其他较大的召庙有普会寺、广福寺、昆都仑召、梅力更召等。在明清古建筑的研究基础上,探究藏传佛教在包头地区的传播体系及内容,可以进一步形成本土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图三)。
(六)西口文化考察
以汉地寺庙、商号、民居为代表的晋陕移民文化遗存,是保留得较系统且完整的西口文化遗存。这类遗存中各种村镇小庙最多,有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吕祖庙、奶奶庙、大仙庙、三官庙、鲁班庙等。北梁三官庙街区有民居,也有旅蒙商等字号。开展西口文化考察,可以探明清代以来走西口的线路、文化传播状况等(图四)。
(七)革命斗争史追证
众多的革命文物,见证了包头近现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史。早在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包头就同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时包头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马号事件”中革命党人郭鸿霖惨遭杀害;1925年中共北方局委派李裕智组建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1931年王若飞、乌兰夫在包头从事革命活动,王若飞不幸在泰安客栈被捕;抗战爆发后,李井泉、姚喆率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大青山地区开展抗日活动,东北挺进军刘桂五师长在固阳红油杆子战役中殉国,傅作义将军指挥包头、绥西和五原战役,沉重打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绥远方式”,绥远各界在董其武的率领下,于1949年9月19日在包头举行起义,最终和平解放绥远。
(八)兵工文化搜索
以包鋼一号高炉、兵器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展现了在自治区及包头人民艰苦奋斗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包钢一号高炉、兵器工业园、青山宾馆五号楼、第一工人文化宫、东河区委楼等现已被认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已经成为“草原钢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了建国后包头辉煌的发展历程。
二、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一)突出新发展理念,展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包头博物馆策划以建设包头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崛起的包头”,展现了包头自1840年至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和建设历程,突出了西北商贸重镇及草原钢城的特色。
(二)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讲好包头故事
包头博物馆以现有的五个常设展览为基础,不断改良提升,深入诠释包头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力图讲好包头故事。
首先,包头博物馆把重点放在不断完善“包头历史文物展”上。通过展览的五个单元“文明初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秦关汉月—战国、秦汉时期”“走向盛唐—魏晋北朝隋唐时期”“逐鹿草原—辽西夏金元时期”“鹿鸣北疆—明清时期”,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积淀的文明成果和辉煌史实,着重展示包头古代历史进程的重点和亮点,多角度、分层次地展现包头地区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次,包头博物馆重新打造了“菩提工巧—唐卡艺术陈列”,将展览划分为三个部分:序厅部分从宏观层面介绍唐卡艺术,唐卡文物展区陈列馆藏的100余幅精品唐卡,而唐卡源流及制作工艺展区则着重展示唐卡源流、制作工艺、唐卡绘制仪轨、绘画方式及工具等。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展示,包头地区瑰丽无比、造型独特的唐卡艺术得以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最后,包头博物馆积极充实“鹿城往事—包头民俗文化展”。馆方通过不断收集包头民间的民俗文物,充分融入包头民间文化演变因素,丰富展陈的“南海码头闹河灯”“红火热闹九江口”“皮毛一动百业兴”“崇善尚礼蔚成风”四个单元内容,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增强观众对包头民风民俗和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汇,包头市形成了独具特色、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该文化融草原文化、阴山文化、西口文化、现代工業文化和新都市文化于一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既有阿善遗址、秦长城、燕家梁遗址、美岱召、五当召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迹,又有蕴含深厚人文积淀的包头剪纸、二人台、秧歌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和传承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和文物工作者必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发掘研究力度,合理利用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使文物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李向军,男,本科,历史学,研究方向为考古与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