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食事

来源 :故事家·花开不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二刚分到新班级,我仍沉浸在旧的关系网络中。在一种“举目无亲”的悲凉中无法自拔,幸运和快乐都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一种手忙脚乱的不知所措感。熬过一周,失魂落魄地在学校对面的小店买炸鸡排,又想起英语课上做的有关“Emotional eating”(情绪化进食)的阅读理解,我叹了一口气。店主问我:“要什么味道的炸鸡?”我小声地说:“要甘梅和黑胡椒味。”店主又问排在我后面的同学,一个熟悉的女孩子的声音对店主说:“和她一样。”
  我一扭头,看见我的同桌正一脸灿烂地冲我微笑,向我摆着手。我也冲她微微一笑,像上课时扭头和她对视一样。
  食物是打破人们交往壁垒的渠道,十六七岁,正是胃口极好、很容易饿的年纪,“我好饿”,大概是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大家都会带很多吃的来学校,然后在同学间全部分掉,没人真正在乎自己最后留下多少。分享的过程确实带给人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大家一起拿起小圆饼干,像模像样地碰在一起说“干杯”,然后塞到嘴巴里。这种活动偶尔也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只要老师一转过身开始写板书,大家鼓鼓的腮帮子就开始蠕动,有时候塞进嘴里的是巧克力饼干,一笑,连牙齿都是黑的。
  我在教室后面的小花盆里种了几颗绿豆,在它们长出了矮矮的小苗后,每次我去浇水,都有人问我:“能吃吗?”“能吃了吗?”
  真应该把那些真挚可爱的面容画下来。
  我的前桌崇拜一名日本漫画家,她常把那个画家的书带来给我们看,全是关于食物的,很能治愈心灵,看完后心情可以立马变好。她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最容易被美食中所蕴含的人情所打动。
  其实不光她如此,图书架上,那些对食物描写有格外兴致的作家显然是更受欢迎的,所以他们的文集——但凡有关于吃的内容的章节,总是磨损得更快,而这些对食物有着非凡热情的作家们,似乎也因此变得可爱起来。
  比如读《雅舍谈吃》。我看到尽兴处会满心欢喜,招呼前后左右的人,一起分享一种穿透文字的心理饥饿感。
  “看这儿!看这儿!”有人指着被标记的段落,三四个脑袋凑到一起,完成一次兴致盎然又庄严肃穆的默读,想象中的味道唤醒味蕾,然后在不言不语中,仿佛能听见响亮的吞咽口水的声音。食物带来的分享交流的欲望逐渐接近饱和点。
  哗——开始了!某人开始带头分享自己尝过的某种食物的体验,或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我去广西玩的时候吃过这个!”
  “羊肉太膻了。”“我觉得还好啊!”
  “我想吃拔丝红薯……”
  “我也想……”
  但谈论最多的永远是那些似乎已经失传的手艺,如紫薯焖肉、金华火腿烧墨鱼片……我们努力想象不同的食材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做法所呈现出的口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汪曾祺对这种失传总是遗憾怅惘,可我好羡慕他。食物是有时效性的,它们最后变成一小部分人的独家记忆。它们的全部信息也像被压在玻璃夹片中的标本一样,变成薄薄的念想。
  所有的食物都会过期,可是吃到它們的时候,你可以假装安慰自己给了它们永恒。
  我刚刚开始留心食物华美外表的陷阱。“刚刚开始”意味着在这件事上的意志力和执行力还很薄弱。对食物,尤其是对高糖高脂的食品,总是欲拒还迎,可是一想到金黄薄脆的薯片塞到嘴里咀嚼时的炸裂声和脂肪颗粒在舌头上喷薄而出的感觉,想到一抿嘴就几乎化掉的半熟芝士的奶香气息在口腔里荡气回肠的感觉,我就垂涎三尺。
  吃是一件快乐且任性的事情,代表着一种率真和孩子气,可好像也只有在某一年龄段才能真正肆无忌惮地食你所想、食你所爱。一些明星被讽刺卖“吃货人设”,也是如此。
  “多大的人了,你不会管理自己吗?明明在努力保持身材,还要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天生吃不胖的瘦人体质,这不是拉仇恨吗?”
  可事实上,人类对食物的热情确实是无限高涨的,只是随着认识的提升和对自己愈发严格的要求,才知道有些放肆和不修边幅是不对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于是开始学会在控制中经营自己,压抑——至少是暂时压抑口腹之欲。
  我的姐姐就属于那种十分自律的人,她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清晰的课程安排和严格的饮食限制。奶茶店开在健身房楼下,她从来都是目不斜视地径直走过。只有一次她走了进去,那是在她完成把体脂率降到15%以下的目标时,给自己的小小奖励。她犹豫了很久,终于点了一杯乌龙奶盖,但要不加奶盖。我和店员都愣在那里,面面相觑。
  我小时候挑食,不吃的食物能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那时候,我对食物的鉴赏很单纯,不会去考虑它的营养价值、昂贵价格和深藏背后的人文底蕴。只要好吃,就深得我心。
  长大后,那些我不吃的东西确实变少了,原因很多,但我更多地把它归于“第二味觉”的发育,带给我体验食物口感的无限可能性,尽量多地去尝试,不能太过执着于自己原来的喜恶。
  少年在饮食中交际、挖掘、体谅、怀念,这大概是某种历程的缩影。比如我的热爱、选择与权衡。我还有好胃口,还可以在回家的前一天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明天中午我想吃板栗鸡块。我还有成长的能力和食物支撑下的努力方向,这就让我对一切食物的热爱都有了可以被原谅的理由。
  无舟如书
  ○艾米莉·狄金森
  没有轻舟像书籍一样
  带我们远走他乡
  没有骏马如满页的诗篇
  躍动奔放
  最穷之人也能踏上这段旅途
  不受路费之苛敛
  承载人灵魂的马车
  向来是如此素俭
其他文献
18岁那年的盛夏,我在白纸上写下一句话:不是每一段努力都会走到美好的终点。彼时,我正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当时不喜欢的学校过完大学四年,还是重新踏入高中课堂搏一个未知的明天,没有人替我做出选择。  那会儿我时常在田间小路游荡,踩着夕阳的余晖,看晚风吹动径上的野草。好友打电话过来劝我不要复读,我说我还没有想好。可是,我在想什么呢?散漫没有边际的思绪宛若拧乱的线团,我寻寻觅觅,无从寻找到
期刊
此刻我正坐在电脑前努力回忆着高中三年的生活,心里依旧波涛汹涌。这12年来我就像逐日的夸父,赤着脚丫,踏过荆棘,蹚过大河,翻山越岭地奔向我的梦想,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身体不好,也知道生活不易,所以我跟姐姐格外努力。姐姐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压力所在。毫不夸张地讲,从一年级到高一的期末考试,我几乎都是第一名,只有几次例外,但也在前5名。高一时我的物理很差,
期刊
虽然舞台上看不到她闪闪发光的模样,舞台下也遭受着黑粉的抨击,但她从不要求掌声有多响亮,因为她知道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即使没有人为自己鼓掌,也要优雅地谢幕,至少也曾认真付出过。她就是吴昕,总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她的印象,从而看到她的另一个闪光点。  说起吴昕,我们已不再把她定格为《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现在的她已不再为了迎合节目需要,将自己代入傻白甜的角色。2019年湖南卫视中秋晚会上,她在短剧《时空
期刊
1  第一年高考,我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我一个人不吃不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都活在否定和自卑里。那么多的努力,因为一场考试的失利,都付诸东流。  我妈看见我那个样子,总是默默地流眼泪。每次想和我说些什么,都欲言又止。我深深地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沈佳宜说的:“人生的徒劳无功有时候真的很正常。”还有高考失败后,她梨花带雨地感慨:“从初中到高中,我就只会念书,却还是考不好。”我真的很懂
期刊
相遇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天南地北,早已跨越了山河的界限。在最美的年华与那流光溢彩的海滨邂逅,相遇福州大学,何其幸运。  不知是不是从小生长在大西北的缘故,一直以来,我对南方的海滨城市都有种难解的情愫。高考填志愿时,我瞒着爸妈偷偷报了一所南方大学,“福大”成了我的第二志愿。按往年的分数线,滑档是板上钉钉的,但那一年“福大”的分数线似乎比往年低了很多。在拿到“福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不禁泪目了,“福
期刊
2019年,第22届国际水下机器人“世界杯”在美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中国代表队的“钟小馗”以优异成绩夺得冠军。“钟小馗”是何许人也?竟然有如此魔力?队长周翰文的一番话让人茅塞顿开。  周翰文身高1.8米,标准的95后,大一时就以优异的成绩加入“E唯协会”。当时,“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究遇到了瓶颈,在陆地上性能很好,可是到了水下,却变成了耳聋眼花的过河“卒子”。全体人员着急上火,一
期刊
李子柒,网红界的一股清流,被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不但是会做各种美食,只要是关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所有你能想到的,她都能用自己的一双手变给你看。甚至有人说:“就算哪天李子柒做出一架飞机来,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在她的视频中,你能看到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犹如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视频里基本没什么对话,如同默片,却足以让人对这种生活心生向往。  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
期刊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连绵低沉的秋意并未彻底散去,成都却早已裹上了臃肿笨拙的棉袄。阴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裹挟着刺骨的寒风和昏沉的夜色。漆黑的夜张着血盆大口,仿佛要一口吞没天地似的,连交相辉映的灯光也黯然失色。  父亲突然推门而入,片刻,当他的目光聚集在我手中的手机上时,他的脸色一沉,压低了嗓子质问:“几点了还不睡觉?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才刚刚10点,我在写东西。”我看了一眼时间。  
期刊
他出生于湖北荆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一路走来,起起伏伏,有过获得认可的喜悦,也有过被人冷落的无奈。值得庆幸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当初的他——李现,一个未来有无限可能的演员。  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他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学生,按成绩排名,每次都坐在最后一个考场考试,叛逆、顽皮得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第一次高考失利后,父母遵从李现的想法,让他做主选择自己未来的路。李现最开始想考播音主持,因为主持
期刊
上了大学之后,我经常会想起高三的日子。  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有那样一段岁月,为了心中的目標,奋不顾身地向前奔跑。那样偏执而又疯狂的时光,无论时隔多久回望,都会让人忍不住为之驻足怀念。  我的成长,好像是从高三那年才开始逐渐清晰起来的。或许是因为环境使然,从前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某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可是后来慢慢地变成了倾诉彼此在学习上遇到的烦恼。一个人或一群人在那个时期的关注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