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极其紧迫的当下,我们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实践探索,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让他们享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建设微信平台交流基地
我们调查了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全班35名学生均使用微信,60%的学生有阅读公众号的习惯,6位学生将喜爱的公众号置顶。基于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组建微信群作为大本营
我们组建微信群作为分享和交流传统文化学习体会的大本营,群名会根据近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改变,如学习《论语》期间,微信群被学生命名为“3班子曰”,探究苏轼期间,群名改为“3班话东坡”……学生讨论群名的过程也是探索文化内涵的过程。
阅读《论语》,我们布置了阅读打卡活动,师生选择自己每日所读《论语》当中的一则,在微信群内发表阅读感悟;学习古诗词,我们进行了“飞花令”的游戏,增添趣味性,学生还用手机录制朗诵音频,分享在微信群内;我们将随手拍到的传统文化相关图片分享到群内,随时随地将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同学交流,学生们乐此不疲。
2.关注公众号交流深度解读
联系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我们向学生推荐“章黄国学”“诗词世界”“读古人书”“红楼梦学刊”“爱上苏东坡”等公众号。这些公众号的文章或联系当下社会热点,或关注自然时节变迁,或聚焦文本深层解读。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打开了思考的角度,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的生活非常贴近,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理性的传承。
3.建设公众号展示学生佳作
对微信群内的发言与讨论及时汇总,整理成专题,编辑成公众号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作业、随手拍摄的照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材料。
二、灵活运用APP
1.展示自我风采
编辑公众号需使用电脑,因此学生提议用美篇等APP展示学习成果,在手机上即可编辑分享到微信群交流。
开始多是个人的游玩圖文展示,后来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周记作文等做成图文分享在群内进行交流展示,评比优秀作品。这样就将书面内容与电子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满足学生“秀”的需求,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书面任务。
通过“全民K诗”和“为你诵读”APP进行朗诵展示,举行“诗词朗诵手机秀”活动,学生经过筛选诗词、反复练习、形成作品、分享、点评几个程序,评选优秀作品。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体悟诗词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2.小游戏增添趣味
信息化也带来了娱乐化,现如今学生们常以游戏的心态学习,一些与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的小游戏,增添了学习趣味,广受学生欢迎。如“挑战古诗词”、小程序“成语猜猜看”以及“有道语文达人”“高考蜂背”“看图猜成语”等,为古诗词和成语的积累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快乐,并坚持使用,将它们作为每日积累小助手,学习成语、背诵古诗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等,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1.更新理念,教学相长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有很多方面不及学生,需要向学生学习。
2.理性选择,批判吸收
面对庞大冗杂的信息,教师要有所选择,有的放矢,对教学素材进行批判性的选择,结合历史与现实,有理有据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习并灵活运用这种理性的批判思维。
3.鼓励创新,不断调整
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调整已有学习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学生不喜欢的方式,不必强迫学生,要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尝试,通过趣味性和舆论归属感来吸引学生。
4.家校合作,合理使用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要发动家长,家校合作,协调好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文明使用手机,亦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传统”的血液,但是也需要乘着信息化教学的列车,才能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一、建设微信平台交流基地
我们调查了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全班35名学生均使用微信,60%的学生有阅读公众号的习惯,6位学生将喜爱的公众号置顶。基于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组建微信群作为大本营
我们组建微信群作为分享和交流传统文化学习体会的大本营,群名会根据近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改变,如学习《论语》期间,微信群被学生命名为“3班子曰”,探究苏轼期间,群名改为“3班话东坡”……学生讨论群名的过程也是探索文化内涵的过程。
阅读《论语》,我们布置了阅读打卡活动,师生选择自己每日所读《论语》当中的一则,在微信群内发表阅读感悟;学习古诗词,我们进行了“飞花令”的游戏,增添趣味性,学生还用手机录制朗诵音频,分享在微信群内;我们将随手拍到的传统文化相关图片分享到群内,随时随地将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同学交流,学生们乐此不疲。
2.关注公众号交流深度解读
联系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我们向学生推荐“章黄国学”“诗词世界”“读古人书”“红楼梦学刊”“爱上苏东坡”等公众号。这些公众号的文章或联系当下社会热点,或关注自然时节变迁,或聚焦文本深层解读。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打开了思考的角度,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的生活非常贴近,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理性的传承。
3.建设公众号展示学生佳作
对微信群内的发言与讨论及时汇总,整理成专题,编辑成公众号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作业、随手拍摄的照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材料。
二、灵活运用APP
1.展示自我风采
编辑公众号需使用电脑,因此学生提议用美篇等APP展示学习成果,在手机上即可编辑分享到微信群交流。
开始多是个人的游玩圖文展示,后来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周记作文等做成图文分享在群内进行交流展示,评比优秀作品。这样就将书面内容与电子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满足学生“秀”的需求,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书面任务。
通过“全民K诗”和“为你诵读”APP进行朗诵展示,举行“诗词朗诵手机秀”活动,学生经过筛选诗词、反复练习、形成作品、分享、点评几个程序,评选优秀作品。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体悟诗词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2.小游戏增添趣味
信息化也带来了娱乐化,现如今学生们常以游戏的心态学习,一些与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的小游戏,增添了学习趣味,广受学生欢迎。如“挑战古诗词”、小程序“成语猜猜看”以及“有道语文达人”“高考蜂背”“看图猜成语”等,为古诗词和成语的积累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快乐,并坚持使用,将它们作为每日积累小助手,学习成语、背诵古诗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等,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1.更新理念,教学相长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有很多方面不及学生,需要向学生学习。
2.理性选择,批判吸收
面对庞大冗杂的信息,教师要有所选择,有的放矢,对教学素材进行批判性的选择,结合历史与现实,有理有据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习并灵活运用这种理性的批判思维。
3.鼓励创新,不断调整
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调整已有学习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学生不喜欢的方式,不必强迫学生,要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尝试,通过趣味性和舆论归属感来吸引学生。
4.家校合作,合理使用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要发动家长,家校合作,协调好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文明使用手机,亦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传统”的血液,但是也需要乘着信息化教学的列车,才能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