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清谈误国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元帝萧绎,自幼聪颖,极具才华,能诗善画,尤好读书,生平所藏图书多达十四万卷。但萧绎读书虽多,却只醉心于文章辞藻、玄学义理,而不问实务,最终落得国破身亡,汗牛充栋的藏书,也被他亲手付之一炬。
  公元554年,正逢多事之秋,中华大地四方云起、战鼓喧天。北方的西魏政权集结了大军,向南方的梁朝发动进攻。五万军队在常山公于谨和中山公宇文护的率领下,从长安开拔,直袭南朝梁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而此时的梁朝,一场学术讨论会正开得如火如荼——由梁元帝萧绎在龙光殿亲自主讲《老子》。主讲席上的萧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殿中群臣纷纷发难、各逞口舌。当大兵压境的战报传入宫中时,梁元帝大惊失色,赶忙派侍中王琛去前方打探消息。
  不知是敌军行踪诡秘,还是王琛行事草率,他在前线并未遇到敌军,于是发回一封“境上帖然,前言皆儿戏”的奏报。梁元帝听后将信将疑,但他不派人核查,又不积极部署军务,而是先将那场兴致犹酣的学术讨论会进行到底。大臣们害怕敌人来袭,但又不敢违抗皇命,只得身穿铠甲前去听讲。
  精妙的玄学义理终究敌不过凶猛的虎狼之师,不出一个月,西魏军队就攻入建康城,梁朝灭亡,元帝被杀,数万百姓被俘虏为奴。在都城陷落前,萧绎将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焚毁。西魏人问他为何焚书,萧绎答道:“我读书破万卷,却依然落得今日下场,要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梁元帝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读书,殊不知,读书并非症结所在;读书虽多却不问实政,只知一味清谈,这才是败亡的关键。两晋南朝的清谈之风,多为后人所诟病。唐太宗曾称其“深足为戒”,顾炎武也有“清谈误国”之论。如今,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回望历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被再一次提出,这对当今中国确有重大的警示意义。(高希)
  原文链接
  帝好玄谈,辛卯,于龙光殿讲《老子》。……乙巳,魏遣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将兵五万入寇。……庚午,复讲,百官戎服以听。辛未,帝使主书李膺至建康,征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命陈霸先徙镇扬州。僧辩遣豫州刺史侯瑱帅程灵洗等为前军,兖州刺史杜僧明帅吴明彻等为后军。甲戌,帝夜登凤皇阁,徙倚叹息曰①:“客星入翼、轸,今必败矣!”嫔御皆泣。
  辛未,帝为魏人所杀。……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
  上(唐太宗)曰:“梁武帝君臣唯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选自《资治通鉴·梁纪》)
  注释: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其他文献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①,不相能②,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③。”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④,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注释】  ① 牙将:副将。  ② 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③ 贷:宽恕。  ④ 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大意】  起初,郭
期刊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作者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梳理。可以说此书集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期刊
从晚清到20世纪初,中国一直处在历史转型的大时代之中。作为大变革重要推动者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考、探索、挣扎乃至迷路,始终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话题。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尽管由于冷战的结束在国外已不再是热点,但在国内,一个世纪前知识分子前辈的心灵依然与我们息息相通,无论是人文学者,还是知识大众,都希望从前人的经验与谬误中获取历史的智慧,照亮中国未来的发展——无论是社会政治之路,还是内在心灵旅程。
期刊
本书汇集了作者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此书文笔优美,妙语连珠,见解卓绝,深入浅出,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力作。
期刊
该书依时间顺序,补以专题论析,以华美流畅的文字全面、系统、深入地评述了梁启超一生政治活动的是非功过以及他在思想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开风气之先的崇高地位,展示了中国近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嬗变过程中一个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大师级学者对祖国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索,特别是对真理的不倦追求。
期刊
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犹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中。他们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譬如他们的置业观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与贪官污吏截然相反,清官廉吏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田园、购买豪宅,轻物质财富,重精神财富,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秉承“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的置业观。中国古代清官廉吏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高尚的置业观,其思想根源何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
期刊
讲求实效的务实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蒙以养正赋》中写道:“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说的就是讲求实效、抛却浮华的道理。  范仲淹任陈州通判期间,恰逢朝廷大兴土木,要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两座道观,并为此在陕西大肆征收木材。见此情景,范仲淹当即向朝廷建言:“京城的两座道观昭应宫与寿宁宫在不久前刚被烧毁,现在又大兴土木,枉费百姓财产,这样既不顺乎人心
期刊
本期封面图为宋代画家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在国外颠沛流离19年,辗转多个诸侯国。重耳在流亡过程中经忧患与安乐双重历练,意志也曾动摇消磨,但在赵衰、狐偃、介子推等良臣的不断提醒与支持下,终于克服自身弱点,找准时机,62岁时回国即位。成为晋君后,他纳谏如流,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人有自知自省之心固然可贵,但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尤其对于自我的缺陷,更容
期刊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
期刊
纵观清朝雍正皇帝执政的十三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来治理天下的。  他曾明确地告诫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且“最恶虚名”。注重实效的雍正,向来反对大臣们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当时官场流行所谓“名实兼收”的恶习。一些官员刻意博取廉洁的美名,作为自己升官的资本,贪取官职、财货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这类官员善于钻营、精于仕宦,既捞取了实惠,又博得了名声。相反,那些朴实无华、敦尚实治的官员却备受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