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素质教育,不仅在课堂,应用校园电视网络这种直观形象的手段介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在非教育管理状态下能做到学习上自学,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思想上自教,自觉将班级德育、学校德育的要求规范自然状态下的个体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同时,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最终使德育融入生活,为德育回归到生活架起一道桥梁。
当前德育教育的困境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使德育教育与人们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在德育的时间管理上,课堂内外缺乏统一性。我们目前的德育教育,只限于学生在品德课的有限教育的时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德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雕塑学生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施教者注意德育工作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但是,当前班级德育中存在单一、不协调现象,甚至存在很多冲突。一般情况下比较枯燥乏味的说教较多,深入细致的特殊教育较少,经常性教育与中心教育缺乏协调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内容多为单纯的文本、图片,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二者加起来达94%。校园电视网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视听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同学们通过视觉、听觉所获得的信息量,可以与听老师讲课产生叠加效应。
校园电视网络在德育向生活回归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未成年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校园电视网络,来引导他们朝着德育的目标与愿景努力,突破当前的困境。
让校园电视生活化
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道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为此,就要充分发挥校园电视网络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反映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早会、午会、课间或专门的时间段播放学生中的德育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让校园电视情趣化
传统的教学习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操作,习惯于在给定的课标、教材、甚至在给定标准的“问题”导引下教学,这当然有碍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提问、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等不良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电视网络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校园电视具有交互性
德育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校园电视网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中应注重交互性,电视网络不仅是展现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交互和整合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学生所看的不同时段节目的反应,老师再给以适当点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校园电视网络架起德育向生活回归的桥梁
从德育走向生活
目前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薄弱学校,学校的环境得到改善、信息设备得到更新,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闭路电视网络、城域网络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好的条件。学校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率高,成效显著,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的。从校园环境、学习成绩、好人好事等诸多方面进行教育,对张扬优点、遏制不良现象、在学校形成好的德育氛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电视网络中经常播放一些学生学雷锋片断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典型事例,会促进德育真正的回归到生活中。
德育回归生活强调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并非是成人的生活世界,侧重于以儿童生活为内容基础,以儿童文化为载体,以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需求为线索,引领儿童认识现实生活,而不湮没其中:适应现实生活,又不为之所屈从,进而改造和超越现实生活。
从生活走向德育
德育把个人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个人去交往、创造、劳动,激励个人去生活、去经历、去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激励个人不断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对好生活的追求中获得生活的完满,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校园里的一张纸屑、一个饮料瓶、一个食品包装袋等都是德育的好题材,我们用午会时间播放生活中“节约粮食”和“校园小卫士”片断,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曾有一期“文明就餐”节目播出后,学生和老师都很震撼,生动的画面比教师平常的说教要好很多倍。
又如,用校园电视网络展示真实情景,渗透环保教育:把地球上的部分自然资源和有关砍伐树木、毁坏森林、滥挖矿产而造成水土流失的画面先后播放,让学生观看,学生目睹了人类随意破坏自然资源给自己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地球才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懂得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从生活走向德育,是一条间接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德育要大胆地激励个人去生活,去追求好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好生活本来就是德育的目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充分利用校园电视网络创设德育情景和德育氛围,提供生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中激发情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为德育走向生活架起了一道桥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11-15,32.
[2]朱小琥.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J],中国教育,2011(1):68.
当前德育教育的困境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使德育教育与人们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在德育的时间管理上,课堂内外缺乏统一性。我们目前的德育教育,只限于学生在品德课的有限教育的时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德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雕塑学生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施教者注意德育工作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但是,当前班级德育中存在单一、不协调现象,甚至存在很多冲突。一般情况下比较枯燥乏味的说教较多,深入细致的特殊教育较少,经常性教育与中心教育缺乏协调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内容多为单纯的文本、图片,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二者加起来达94%。校园电视网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视听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同学们通过视觉、听觉所获得的信息量,可以与听老师讲课产生叠加效应。
校园电视网络在德育向生活回归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未成年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校园电视网络,来引导他们朝着德育的目标与愿景努力,突破当前的困境。
让校园电视生活化
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道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为此,就要充分发挥校园电视网络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反映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早会、午会、课间或专门的时间段播放学生中的德育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让校园电视情趣化
传统的教学习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操作,习惯于在给定的课标、教材、甚至在给定标准的“问题”导引下教学,这当然有碍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提问、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等不良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电视网络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校园电视具有交互性
德育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校园电视网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中应注重交互性,电视网络不仅是展现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交互和整合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学生所看的不同时段节目的反应,老师再给以适当点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校园电视网络架起德育向生活回归的桥梁
从德育走向生活
目前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薄弱学校,学校的环境得到改善、信息设备得到更新,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闭路电视网络、城域网络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好的条件。学校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率高,成效显著,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的。从校园环境、学习成绩、好人好事等诸多方面进行教育,对张扬优点、遏制不良现象、在学校形成好的德育氛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电视网络中经常播放一些学生学雷锋片断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典型事例,会促进德育真正的回归到生活中。
德育回归生活强调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并非是成人的生活世界,侧重于以儿童生活为内容基础,以儿童文化为载体,以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需求为线索,引领儿童认识现实生活,而不湮没其中:适应现实生活,又不为之所屈从,进而改造和超越现实生活。
从生活走向德育
德育把个人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个人去交往、创造、劳动,激励个人去生活、去经历、去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激励个人不断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对好生活的追求中获得生活的完满,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校园里的一张纸屑、一个饮料瓶、一个食品包装袋等都是德育的好题材,我们用午会时间播放生活中“节约粮食”和“校园小卫士”片断,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曾有一期“文明就餐”节目播出后,学生和老师都很震撼,生动的画面比教师平常的说教要好很多倍。
又如,用校园电视网络展示真实情景,渗透环保教育:把地球上的部分自然资源和有关砍伐树木、毁坏森林、滥挖矿产而造成水土流失的画面先后播放,让学生观看,学生目睹了人类随意破坏自然资源给自己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地球才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懂得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从生活走向德育,是一条间接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德育要大胆地激励个人去生活,去追求好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好生活本来就是德育的目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充分利用校园电视网络创设德育情景和德育氛围,提供生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中激发情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为德育走向生活架起了一道桥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11-15,32.
[2]朱小琥.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J],中国教育,20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