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武威职业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编号:X2020-JWC-JG-Y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把心理、思政跨学科融合,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措施”、“实施的创新之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情况的案例介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措施;创新;德育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措施
“思政教学”要以学科融合为重要节点,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跨学科融合,挖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突出爱人思想;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成新教案;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增加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成果;运用教学资源积极与思政教师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基于定义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开发的蓝墨云班课;运用社会实践资源,组织参加各大幼儿园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创新之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把心理、思政跨学科融合,以育人、爱人为主题,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积极探索,创新以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并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的思政元素,如意志、合作、坚持等等,专业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好德育要素,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情况的案例介绍。
1、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渐变且连续性的,而且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我们要正确地教育、引导学前儿童,才能有效保证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握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科学的认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积极探讨关于儿童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他们的认识主要依靠活动和动作,独立性差,爱模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行为具有情绪性,所以这个阶段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或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就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认识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从这些年网上频繁曝光的虐童事件,我们也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就是幼教人员职业素养低下,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一旦幼儿无法完成就进行体罚甚至虐待。在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学会用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去理解教育幼儿,领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
2.个性的内容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简单来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对象是父母。个性形成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大致经历三个价段: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直至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当然,个性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成长的道路上还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学看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释放,学会表达。彰显个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热爱学习,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良好师德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认识自我的同时磨练心智、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2]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3]王兆云,李小梅,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點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武威职业学院,刘菊莲
摘 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把心理、思政跨学科融合,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措施”、“实施的创新之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情况的案例介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措施;创新;德育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措施
“思政教学”要以学科融合为重要节点,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跨学科融合,挖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点突出爱人思想;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成新教案;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增加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成果;运用教学资源积极与思政教师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基于定义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开发的蓝墨云班课;运用社会实践资源,组织参加各大幼儿园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创新之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把心理、思政跨学科融合,以育人、爱人为主题,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积极探索,创新以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并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创造、争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的思政元素,如意志、合作、坚持等等,专业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好德育要素,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情况的案例介绍。
1、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渐变且连续性的,而且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我们要正确地教育、引导学前儿童,才能有效保证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握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科学的认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积极探讨关于儿童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他们的认识主要依靠活动和动作,独立性差,爱模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行为具有情绪性,所以这个阶段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或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就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认识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从这些年网上频繁曝光的虐童事件,我们也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就是幼教人员职业素养低下,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一旦幼儿无法完成就进行体罚甚至虐待。在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学会用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去理解教育幼儿,领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
2.个性的内容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简单来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对象是父母。个性形成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大致经历三个价段: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直至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当然,个性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成长的道路上还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学看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释放,学会表达。彰显个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热爱学习,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良好师德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认识自我的同时磨练心智、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2]胡凯.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3]王兆云,李小梅,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點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武威职业学院,刘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