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陪伴终生的车轮
孩子稍大,要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骑自行车。对于孩子,自行车不全是玩具,而是所有孩子逃脱不了的人生第一课。道理很简单,自行车将要开始伴随他们的终身,从他们上小学、上大学一直到他们工作,甚至到他们死去。有的老人就是死在用自行车推往医院的路上;还有人从自行车上跌下来,在闭上眼睛的那一瞬间,看见自己自行车的车轮还在身边不停地转。
有一些年头,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是人们向往的“三大件”,自行车点名要“飞鸽”牌的、“永久”牌的、“凤凰”牌的,就像现在人们买汽车要桑塔纳或别克的劲头一样。结婚的时候,自行车是娘家的陪嫁,扎上大红绸,气派地摆在醒目的地方。自行车便和现在的汽车一样,成为全家最珍贵的物件,和家庭琐碎的日子关系最为密切,充满辛酸,也充满温馨。
演出着精彩的杂技
在房子越盖越挤的院子里,两墙之间的夹缝窄得犹如韭菜叶,只能容一个人推一辆自行车勉强过去。我们会常常看到下班的人们推着自行车艰难挤过夹缝的情景,车后座上往往驮着孩子,车把前的车筐里放着下班路上顺带买来的菜。这样的一幅幅归家图,融化在各家小蜂煤炉渐渐冒出的袅袅炊烟里。
这与乡村的农民日落黄昏收了工的归家图不同,他们从田头回来也要骑着自行车,但车后面得拴着一头毛驴。毛驴可以慢慢地走,他们可以悠闲地骑,甚至点燃着一支香烟,和毛驴相看两不厌,直走到晚霞飘散,夜雾升起。
而那些放学回家的孩子,一帮孩子挤在一辆自行车上,简直是在演出精彩的杂技,笑着,闹着,迎着田野里吹来的清风,望着天边坠落下去的日头,潇洒的劲儿没法提。
不仅是交通工具
如果你仅仅是把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可就错了自行车首先是家庭最常用的运输工具。自行车就像个任劳任怨的仆人,无论什么活儿都得伸出自己的肩膀头来;在乡下,用自行车的地方比用老牛的地方还要多。运菜运粮运筐运一切要到城里去卖的东西,都用得着自行车,自行车比骡马要好使唤。
看那运筐的,自行车就像杠杆似的撬起了身后山一样的庞大的筐群。看那运竹椅的,前后左右都是竹椅,人坐在自行车的中间,气定神闲,那平衡找得准确无误,绝非一日之功。
看那运草帽的,从前看草帽成了鸟一样呼扇扇的羽翼,从后看草帽成了一座会移动的小山,骑车人只露出头顶的草帽,和山一样的草帽连成一体,童话似的长出脚来在动在跑在飞。而那两个人一前一后推着自行车,在两车之间运着长长的木杆,走得那样神情自若,配合得那样默契自如,连脚步都是那样左右一致,像是乒乓球稳打稳攻的双打。
自行车让他们成了连体人
在城里,自行车一般不干乡村那样的力气活儿,除了买米买面,多是干的细活儿。卖鲜花的,卖报纸的,把鲜花和报纸放在自行车上,色彩是最鲜艳无比的了。自行车便成了的报亭报栏和香车花车了,支在那儿一动不动,成了街头色彩缤纷的一景,招蜂引蝶一样吸引南来北往买报纸买鲜花的人们。
从前,骑车带人和“打的”的人差不多一样多。这是因为方便,自行车就是自家的“的”,而且也比“打的”省钱。更重要的一点,是情人坐在身后,搂着情人的后腰,奔驰在大街小巷,有“打的”无法体会的味道,彼此的心跳都听得清清爽爽,身上的香水味儿和汗水味儿混合在一起呛鼻子却无比好闻,自行车让他们成了连体人,在大街的众目睽睽之下敞亮地展示着他们爱情的雕塑。
有一次,我见到一对年轻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是个风天,又是顶风,男的在前面骑,弓身若虾;女的身穿旗袍,足蹬凉鞋,十个脚趾涂抹着豆蔻鲜艳地亮在外面。女的偏偏翘着二郎腿,双手扶也不扶那男的,划着曲线,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游龙戏凤一般,潇洒得劲头十足,惹得众人侧目相看。一看就知道若不是多日的配合,哪能如此艺高人胆大。
车上自有人生百态
大多数的大人骑车带人还是为了带孩子,为了接送孩子到学校和幼儿园。所以在中国的城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骑车带孩子的父母们,风雨无阻。不过,骑车带孩子的法子不尽相同。在南方,大人是把孩子绑在自己的后背上,孩子竖立在身后,成了大人的守护神;在北方,则是让孩子坐在前央的横梁上,大人用胸膛保护着孩子,像护雏的大鸟用羽翼抱着孩子。竖着或横着的孩子,常常歪着小脑袋睡着了,而大人却全然不知,依然骑着车奋然前行,便常常有过路的行人冲着大人高喊:“留神呀,孩子可睡着了!”
一家子的温馨浓缩在自行车上
南方和北方还有一点不大一样的地方,在南方一般可以骑车带人,而在北方则不行。记得20多年前,我刚刚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一天出门骑车带着一个同学,刚拐进胡同,便和迎面而来的一个警察叔叔窄路相逢。警察叔叔把我们拦了下来,要罚款,严厉地问我们:“你们是哪儿的呀?”我赶紧回答:“我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这位警察叔叔把戏剧学院听成戏曲学院了,就问:“哦,学哪派的呀?”我一听,满拧,忙说:“我们,没派……”他又听差了,脸色却明显地好了起来,说道:“梅派呀?梅派,梅兰芳,好……”没罚款,放了我们一马,敢情这警察叔叔是个戏曲迷。
骑车带人,让自行车空间和功能扩大了两倍。如果把孩子放在前面,后面再坐上另一个大人,一家三口就都浓缩在一辆自行车上了,自行车的空间和功能一下子扩大了三倍,把一家子的温馨洋溢到了大街小巷。
发泄心绪的伙伴
常常会在黄昏的街头看见半大小伙子在玩车,他们或者以马路牙子为障碍,让自行车的前轱辘翘起,旱地拔葱似的提到马路牙子上面,再拔出萝卜带出泥把后车轱辘连带拔上来,往返循环,乐此不疲。他们或者单轱辘在原地转圈,双手脱把,扭动着如蛇一样柔软的身体,做着各种精彩的动作。如果说前者是硬功,那么后者便是软功,让自行车变成捏面人艺人手中的面团,随心所欲地拿捏成种种模样。
自行车白天用来上学,像是他们自己见到老师一副乖仔的模样;到了黄昏就变了脸,一下子活跃起来,成了他们锻炼身体的工具,成了他们消遣时光的玩具,成了他们发泄心绪的伙伴,也成了他们发挥想像创造想像的平台。一身几用,恨不得把压抑了一白天的心气都释放出来。他们是不到天黑不会收车回家的,当然,他们在这里会赢得围观者尤其是女孩子的阵阵喝彩,他们臭汗淋淋回家后,是少不得挨一顿家长的臭骂的。
在城里,自行车回到家,最麻烦的是找不到放车的地方。楼外面如今被越来越多的私家汽车气宇轩昂神气十足地占领着,楼道里已经被破纸盒子纸箱子和捷足先登的自行车挤得横七竖八,走道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实在不行,只好把车顺在楼梯上,四仰八叉地和楼梯扶手绑在一起。也有把车吊在房顶上的,像是吊腊肉似的。如果赶上楼道里的灯坏了,黑乎乎地走到了上面,忽然发现头顶上有这么一个黑乎乎的家伙在晃悠,吓得你以为是吊死鬼呢。
丢车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在城里最怕的是自行车被盗。被偷走一辆,倒也罢了,问题是再買来一辆,安上再高级的车锁,仍然被一盗再盗。越是新车,丢得越快。城里的人,谁没丢过几辆自行车呢?没丢过几辆自行车的倒是怪事了。
以前,丢了自行车还去警方那里报案,如今虱子多了不痒,丢了车,一般没有人去报案,有人再去买一辆新车,有人索性买一辆旧车,心想旧的不容易丢,就是丢了也没几个钱。往往买的旧车可能就是小偷偷走的车,于是乎,偷走了卖,买来再被偷,恶性循环,旧车市场越来越红火。
丢车丢出毛病,看谁的都像是自己的
我遇见这样一件怪事,我的一辆自行车又丢了,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索性也就不再去找。过了两年,丢车的事情都快忘干净了,我要搬家,门口腾出了空地,邻居的老大爷说那我把我的自行车搬上来放在这里吧,省得放在楼下老是提心吊胆地怕被人偷走。老大爷已经丢了好几辆自行车了。我说行,您就搬来吧,谁想到,老大爷把车搬上来,那辆车怎么看怎么像是我自己的车。仔细看看车上的记号,没错,别看两年没骑它了,毕竟是自己的坐骑。老大爷看我一个劲地给这辆自行车相面,心里直发毛,忙问我:“怎么,这车你看着面熟?”我问:“大爷,这车是您的吗?”老大爷说了实话:“我的自行车丢了,心想都丢好几回了,就顺手在车棚里找了一辆车,用脚踹开锁先骑上再说吧。怎么就这么巧,是你的车呢?看我这么大岁数,真是丢脸啦,是你的你就拿走吧。”老大爷这番话说得我们两人一起尴尬。我赶紧说:“丢车丢出毛病来了,看谁的都像自己的,不是,这不是我丢的那辆!”
(摘自《民间,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稍大,要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骑自行车。对于孩子,自行车不全是玩具,而是所有孩子逃脱不了的人生第一课。道理很简单,自行车将要开始伴随他们的终身,从他们上小学、上大学一直到他们工作,甚至到他们死去。有的老人就是死在用自行车推往医院的路上;还有人从自行车上跌下来,在闭上眼睛的那一瞬间,看见自己自行车的车轮还在身边不停地转。
有一些年头,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是人们向往的“三大件”,自行车点名要“飞鸽”牌的、“永久”牌的、“凤凰”牌的,就像现在人们买汽车要桑塔纳或别克的劲头一样。结婚的时候,自行车是娘家的陪嫁,扎上大红绸,气派地摆在醒目的地方。自行车便和现在的汽车一样,成为全家最珍贵的物件,和家庭琐碎的日子关系最为密切,充满辛酸,也充满温馨。
演出着精彩的杂技
在房子越盖越挤的院子里,两墙之间的夹缝窄得犹如韭菜叶,只能容一个人推一辆自行车勉强过去。我们会常常看到下班的人们推着自行车艰难挤过夹缝的情景,车后座上往往驮着孩子,车把前的车筐里放着下班路上顺带买来的菜。这样的一幅幅归家图,融化在各家小蜂煤炉渐渐冒出的袅袅炊烟里。
这与乡村的农民日落黄昏收了工的归家图不同,他们从田头回来也要骑着自行车,但车后面得拴着一头毛驴。毛驴可以慢慢地走,他们可以悠闲地骑,甚至点燃着一支香烟,和毛驴相看两不厌,直走到晚霞飘散,夜雾升起。
而那些放学回家的孩子,一帮孩子挤在一辆自行车上,简直是在演出精彩的杂技,笑着,闹着,迎着田野里吹来的清风,望着天边坠落下去的日头,潇洒的劲儿没法提。
不仅是交通工具
如果你仅仅是把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可就错了自行车首先是家庭最常用的运输工具。自行车就像个任劳任怨的仆人,无论什么活儿都得伸出自己的肩膀头来;在乡下,用自行车的地方比用老牛的地方还要多。运菜运粮运筐运一切要到城里去卖的东西,都用得着自行车,自行车比骡马要好使唤。
看那运筐的,自行车就像杠杆似的撬起了身后山一样的庞大的筐群。看那运竹椅的,前后左右都是竹椅,人坐在自行车的中间,气定神闲,那平衡找得准确无误,绝非一日之功。
看那运草帽的,从前看草帽成了鸟一样呼扇扇的羽翼,从后看草帽成了一座会移动的小山,骑车人只露出头顶的草帽,和山一样的草帽连成一体,童话似的长出脚来在动在跑在飞。而那两个人一前一后推着自行车,在两车之间运着长长的木杆,走得那样神情自若,配合得那样默契自如,连脚步都是那样左右一致,像是乒乓球稳打稳攻的双打。
自行车让他们成了连体人
在城里,自行车一般不干乡村那样的力气活儿,除了买米买面,多是干的细活儿。卖鲜花的,卖报纸的,把鲜花和报纸放在自行车上,色彩是最鲜艳无比的了。自行车便成了的报亭报栏和香车花车了,支在那儿一动不动,成了街头色彩缤纷的一景,招蜂引蝶一样吸引南来北往买报纸买鲜花的人们。
从前,骑车带人和“打的”的人差不多一样多。这是因为方便,自行车就是自家的“的”,而且也比“打的”省钱。更重要的一点,是情人坐在身后,搂着情人的后腰,奔驰在大街小巷,有“打的”无法体会的味道,彼此的心跳都听得清清爽爽,身上的香水味儿和汗水味儿混合在一起呛鼻子却无比好闻,自行车让他们成了连体人,在大街的众目睽睽之下敞亮地展示着他们爱情的雕塑。
有一次,我见到一对年轻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是个风天,又是顶风,男的在前面骑,弓身若虾;女的身穿旗袍,足蹬凉鞋,十个脚趾涂抹着豆蔻鲜艳地亮在外面。女的偏偏翘着二郎腿,双手扶也不扶那男的,划着曲线,穿梭在车水马龙之间,游龙戏凤一般,潇洒得劲头十足,惹得众人侧目相看。一看就知道若不是多日的配合,哪能如此艺高人胆大。
车上自有人生百态
大多数的大人骑车带人还是为了带孩子,为了接送孩子到学校和幼儿园。所以在中国的城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骑车带孩子的父母们,风雨无阻。不过,骑车带孩子的法子不尽相同。在南方,大人是把孩子绑在自己的后背上,孩子竖立在身后,成了大人的守护神;在北方,则是让孩子坐在前央的横梁上,大人用胸膛保护着孩子,像护雏的大鸟用羽翼抱着孩子。竖着或横着的孩子,常常歪着小脑袋睡着了,而大人却全然不知,依然骑着车奋然前行,便常常有过路的行人冲着大人高喊:“留神呀,孩子可睡着了!”
一家子的温馨浓缩在自行车上
南方和北方还有一点不大一样的地方,在南方一般可以骑车带人,而在北方则不行。记得20多年前,我刚刚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一天出门骑车带着一个同学,刚拐进胡同,便和迎面而来的一个警察叔叔窄路相逢。警察叔叔把我们拦了下来,要罚款,严厉地问我们:“你们是哪儿的呀?”我赶紧回答:“我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这位警察叔叔把戏剧学院听成戏曲学院了,就问:“哦,学哪派的呀?”我一听,满拧,忙说:“我们,没派……”他又听差了,脸色却明显地好了起来,说道:“梅派呀?梅派,梅兰芳,好……”没罚款,放了我们一马,敢情这警察叔叔是个戏曲迷。
骑车带人,让自行车空间和功能扩大了两倍。如果把孩子放在前面,后面再坐上另一个大人,一家三口就都浓缩在一辆自行车上了,自行车的空间和功能一下子扩大了三倍,把一家子的温馨洋溢到了大街小巷。
发泄心绪的伙伴
常常会在黄昏的街头看见半大小伙子在玩车,他们或者以马路牙子为障碍,让自行车的前轱辘翘起,旱地拔葱似的提到马路牙子上面,再拔出萝卜带出泥把后车轱辘连带拔上来,往返循环,乐此不疲。他们或者单轱辘在原地转圈,双手脱把,扭动着如蛇一样柔软的身体,做着各种精彩的动作。如果说前者是硬功,那么后者便是软功,让自行车变成捏面人艺人手中的面团,随心所欲地拿捏成种种模样。
自行车白天用来上学,像是他们自己见到老师一副乖仔的模样;到了黄昏就变了脸,一下子活跃起来,成了他们锻炼身体的工具,成了他们消遣时光的玩具,成了他们发泄心绪的伙伴,也成了他们发挥想像创造想像的平台。一身几用,恨不得把压抑了一白天的心气都释放出来。他们是不到天黑不会收车回家的,当然,他们在这里会赢得围观者尤其是女孩子的阵阵喝彩,他们臭汗淋淋回家后,是少不得挨一顿家长的臭骂的。
在城里,自行车回到家,最麻烦的是找不到放车的地方。楼外面如今被越来越多的私家汽车气宇轩昂神气十足地占领着,楼道里已经被破纸盒子纸箱子和捷足先登的自行车挤得横七竖八,走道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实在不行,只好把车顺在楼梯上,四仰八叉地和楼梯扶手绑在一起。也有把车吊在房顶上的,像是吊腊肉似的。如果赶上楼道里的灯坏了,黑乎乎地走到了上面,忽然发现头顶上有这么一个黑乎乎的家伙在晃悠,吓得你以为是吊死鬼呢。
丢车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在城里最怕的是自行车被盗。被偷走一辆,倒也罢了,问题是再買来一辆,安上再高级的车锁,仍然被一盗再盗。越是新车,丢得越快。城里的人,谁没丢过几辆自行车呢?没丢过几辆自行车的倒是怪事了。
以前,丢了自行车还去警方那里报案,如今虱子多了不痒,丢了车,一般没有人去报案,有人再去买一辆新车,有人索性买一辆旧车,心想旧的不容易丢,就是丢了也没几个钱。往往买的旧车可能就是小偷偷走的车,于是乎,偷走了卖,买来再被偷,恶性循环,旧车市场越来越红火。
丢车丢出毛病,看谁的都像是自己的
我遇见这样一件怪事,我的一辆自行车又丢了,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索性也就不再去找。过了两年,丢车的事情都快忘干净了,我要搬家,门口腾出了空地,邻居的老大爷说那我把我的自行车搬上来放在这里吧,省得放在楼下老是提心吊胆地怕被人偷走。老大爷已经丢了好几辆自行车了。我说行,您就搬来吧,谁想到,老大爷把车搬上来,那辆车怎么看怎么像是我自己的车。仔细看看车上的记号,没错,别看两年没骑它了,毕竟是自己的坐骑。老大爷看我一个劲地给这辆自行车相面,心里直发毛,忙问我:“怎么,这车你看着面熟?”我问:“大爷,这车是您的吗?”老大爷说了实话:“我的自行车丢了,心想都丢好几回了,就顺手在车棚里找了一辆车,用脚踹开锁先骑上再说吧。怎么就这么巧,是你的车呢?看我这么大岁数,真是丢脸啦,是你的你就拿走吧。”老大爷这番话说得我们两人一起尴尬。我赶紧说:“丢车丢出毛病来了,看谁的都像自己的,不是,这不是我丢的那辆!”
(摘自《民间,民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