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而在此之前,2005年世博会的举办地是日本爱知县。日本早在1970年便成功举办过大阪世博会,在这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而世博会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所以从近邻那里学习取经,为上海世博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效益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必要而有益的工作。
效益账要分两本记
世博会所带来的效益,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类。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通过举办世博会,因场馆建设而带来的收益,各国游客前来参观的门票,在参观期间的各种消费,以及用增加的收入进行再投资、再消费所带动的其它相关经济的发展。
所谓社会效益,是指通过举办世博会,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功能等,这些对本地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无法像经济效益那样给出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与经济效益相对,把它们统称为社会效益。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经济效益账数字化
(一)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主要是指各国游客前来参观的门票、在世博会期间的各种消费,如交通费、食宿费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入场券收入;例如现在已知爱知世博会期间大约有1500万人入场,已发售的普通成人入场券价格从3700日元到4600日元不等,儿童券为1200日元到1500日元。这样,入场券收入就能达到390亿日元;
2、住宿收入;
3、交通收入;
4、购物收入;
5、外国参观者的消费收入。
统计个例:在估算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化。例如对于餐饮业的估算,即使不开世博会,也会有顾客去酒店、宾馆就餐,所以把酒店、宾馆的收入全部作为世博会的收益,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在上海开世博会,那么北京、广州的人来到上海参观,在上海就餐的人数是增加了,但在北京、广州两地就餐的人数却减少了,所以应当从全国范围来考察增加的收益数。因此,我们在估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只能将比平时增加的部分作为世博会的收益。
(二)引发效益
以一位从事世博会场馆建设的工人为例,或者在世博会期间开出租车的司机为例,他们的收入,肯定要比不办世博会时要多一些。他们的收入增加了,就会去购物消费。如此,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就得多生产一些产品,那么这家企业职工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如此推而广之,效益会不断波及到其它领域。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这种波及效应一般会持续3至4年。全部合计起来,对当地来说,可以达到当地最初投入资金的2倍左右,而在全国则可以达到最初投入资金的3倍。
统计个例:通过统计入场券知道总入场人数,参照以前举办过的展览会的数据,大体上了解参观者的行动,即可推算出大致的收益。例如:2005年爱知县世博会还没有举行,其经济效益目前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根据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的数据来进行推算。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的入场人数为1,200万人,根据日本开发银行名古屋分行的测算,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期间,爱知县的经济收益约为15,000亿日元,日本全国的经济收益大致为爱知县的2倍,约为3兆日元。根据目前的统计,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入场人数大约为1,500万人,那么爱知世博会的入场人数将是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人数的1.25倍,由此可以推算出,2005年爱知世博会在爱知县的收益大概为1.875兆日元,而在日本全国的经济收益则可达到3.75兆日元。
社会效益账无形化
对于那些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效益,我们统称为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世博会对举办城市能带来一个怎样的变化。
(一)塑造城市品牌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所建设热潮,当时,民间研究所选择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以东海道为轴线,集中在首都东京的西部地区。日本政府希望将筑波地区建成日本的科学技术中心,但由于大家普遍不看好筑波,所以政府试图将官方与民间的研究所及高等教育机构搬到筑波的计划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成为日本政府的一大难题。1985年,日本在筑波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大大提高了筑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有力地吸引了大批科研院所来筑波落户,以往的政策难题一下子变得迎刃而解了。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前,日本的广告代理业务基本上集中在东京,而举办世博会后,在大阪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大大促进了大阪市的商业发展。
在举办世博会时,由于各国都会使用最新的信息化系统,这必将大大提高当地的信息化水平,带动信息化企业的发展。日本的中部地区,制造业比较发达,但软件业却比较落后。生产汽车、飞机、机器人时,其核心部分的电子部件通常是在关东地区生产的,然后运到中部地区组装。这对于中部地区的发展后劲是不利的。但由于2005年即将要在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政府在信息化系统方面的巨大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世博会的会场遗址大多作为纪念公园保留下来。例如花卉博览会后,给都市留下了宝贵的绿色。在花卉博览会的遗址上建成了千里世博纪念公园,一部分还成了联合国的办事机构,并建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卉市场。
办世博会也会有风险
我们在充分肯定世博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副作用,例如它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另外,举办世博会并不总是赚钱的,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办世博会亏损的事例屡见不鲜。
(一)可能会对举办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可能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均衡。世博会期间,大量的人口将涌入举办地,对城市的交通、垃圾处理等方面形成压力,处理不当,很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规划世博园时,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2005年爱知世博会,原先的规划需要砍伐一片林地,但该林地是珍稀动物苍鹰的筑巢点,因此遭到了环保组织的激烈反对,指责这一做法与世博会所倡导的主题完全背道而驰,并发动广大公众抵制世博会。最后主办单位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将会场面积从开始的540公顷压缩到173公顷,林地的占用面积从原先的150公顷锐减为1.5公顷。与此同时,博览会协会又将入场人数目标从原先的2500万降低为1500万。
(二)世博会期间,举办地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
由于大量的投资刺激了消费,在举办地可能会出现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与世博会直接消耗的产品及相关的服务业方面的集中大量消费。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三)世博会后举办地可能会出现经济不景气。
这种情况在历届世博会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1970年大阪世博会在举办前的五年时间内,举办地大阪府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87%,而全国平均值为11.63%,可见举办世博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举办后的五年时间,大阪府的增长率却降为4.17%,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值却为4.44%。大阪府的增长率反而低于全国的平均值。主要原因在于世博会后大量的场馆、设施闲置下来,不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而且,从心理上讲,世博会后,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政府、企业将一时失去奋斗目标,缺乏新的发展动力,在日本称这种现象为“节后效应”。
效益账要分两本记
世博会所带来的效益,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类。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通过举办世博会,因场馆建设而带来的收益,各国游客前来参观的门票,在参观期间的各种消费,以及用增加的收入进行再投资、再消费所带动的其它相关经济的发展。
所谓社会效益,是指通过举办世博会,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功能等,这些对本地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无法像经济效益那样给出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与经济效益相对,把它们统称为社会效益。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经济效益账数字化
(一)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主要是指各国游客前来参观的门票、在世博会期间的各种消费,如交通费、食宿费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入场券收入;例如现在已知爱知世博会期间大约有1500万人入场,已发售的普通成人入场券价格从3700日元到4600日元不等,儿童券为1200日元到1500日元。这样,入场券收入就能达到390亿日元;
2、住宿收入;
3、交通收入;
4、购物收入;
5、外国参观者的消费收入。
统计个例:在估算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化。例如对于餐饮业的估算,即使不开世博会,也会有顾客去酒店、宾馆就餐,所以把酒店、宾馆的收入全部作为世博会的收益,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在上海开世博会,那么北京、广州的人来到上海参观,在上海就餐的人数是增加了,但在北京、广州两地就餐的人数却减少了,所以应当从全国范围来考察增加的收益数。因此,我们在估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只能将比平时增加的部分作为世博会的收益。
(二)引发效益
以一位从事世博会场馆建设的工人为例,或者在世博会期间开出租车的司机为例,他们的收入,肯定要比不办世博会时要多一些。他们的收入增加了,就会去购物消费。如此,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就得多生产一些产品,那么这家企业职工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如此推而广之,效益会不断波及到其它领域。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这种波及效应一般会持续3至4年。全部合计起来,对当地来说,可以达到当地最初投入资金的2倍左右,而在全国则可以达到最初投入资金的3倍。
统计个例:通过统计入场券知道总入场人数,参照以前举办过的展览会的数据,大体上了解参观者的行动,即可推算出大致的收益。例如:2005年爱知县世博会还没有举行,其经济效益目前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根据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的数据来进行推算。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的入场人数为1,200万人,根据日本开发银行名古屋分行的测算,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期间,爱知县的经济收益约为15,000亿日元,日本全国的经济收益大致为爱知县的2倍,约为3兆日元。根据目前的统计,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入场人数大约为1,500万人,那么爱知世博会的入场人数将是1989年名古屋世界设计博览会人数的1.25倍,由此可以推算出,2005年爱知世博会在爱知县的收益大概为1.875兆日元,而在日本全国的经济收益则可达到3.75兆日元。
社会效益账无形化
对于那些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效益,我们统称为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世博会对举办城市能带来一个怎样的变化。
(一)塑造城市品牌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所建设热潮,当时,民间研究所选择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以东海道为轴线,集中在首都东京的西部地区。日本政府希望将筑波地区建成日本的科学技术中心,但由于大家普遍不看好筑波,所以政府试图将官方与民间的研究所及高等教育机构搬到筑波的计划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成为日本政府的一大难题。1985年,日本在筑波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大大提高了筑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有力地吸引了大批科研院所来筑波落户,以往的政策难题一下子变得迎刃而解了。
(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前,日本的广告代理业务基本上集中在东京,而举办世博会后,在大阪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大大促进了大阪市的商业发展。
在举办世博会时,由于各国都会使用最新的信息化系统,这必将大大提高当地的信息化水平,带动信息化企业的发展。日本的中部地区,制造业比较发达,但软件业却比较落后。生产汽车、飞机、机器人时,其核心部分的电子部件通常是在关东地区生产的,然后运到中部地区组装。这对于中部地区的发展后劲是不利的。但由于2005年即将要在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政府在信息化系统方面的巨大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世博会的会场遗址大多作为纪念公园保留下来。例如花卉博览会后,给都市留下了宝贵的绿色。在花卉博览会的遗址上建成了千里世博纪念公园,一部分还成了联合国的办事机构,并建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卉市场。
办世博会也会有风险
我们在充分肯定世博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副作用,例如它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另外,举办世博会并不总是赚钱的,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办世博会亏损的事例屡见不鲜。
(一)可能会对举办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可能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均衡。世博会期间,大量的人口将涌入举办地,对城市的交通、垃圾处理等方面形成压力,处理不当,很可能破坏生态环境。规划世博园时,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2005年爱知世博会,原先的规划需要砍伐一片林地,但该林地是珍稀动物苍鹰的筑巢点,因此遭到了环保组织的激烈反对,指责这一做法与世博会所倡导的主题完全背道而驰,并发动广大公众抵制世博会。最后主办单位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将会场面积从开始的540公顷压缩到173公顷,林地的占用面积从原先的150公顷锐减为1.5公顷。与此同时,博览会协会又将入场人数目标从原先的2500万降低为1500万。
(二)世博会期间,举办地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
由于大量的投资刺激了消费,在举办地可能会出现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与世博会直接消耗的产品及相关的服务业方面的集中大量消费。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三)世博会后举办地可能会出现经济不景气。
这种情况在历届世博会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1970年大阪世博会在举办前的五年时间内,举办地大阪府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87%,而全国平均值为11.63%,可见举办世博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举办后的五年时间,大阪府的增长率却降为4.17%,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值却为4.44%。大阪府的增长率反而低于全国的平均值。主要原因在于世博会后大量的场馆、设施闲置下来,不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而且,从心理上讲,世博会后,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政府、企业将一时失去奋斗目标,缺乏新的发展动力,在日本称这种现象为“节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