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授课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交通系统理论》全英文教学进行实践总结,结合对本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其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原因以及全英文课程学习的收获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交通系统理论》全英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系统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76-03
一、引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反映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进入中国学习的国际交流生、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培养能适应交通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2011年以来,同济大学开展“全英语专业课程包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了包括交通系统理论、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道路工程、机场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工程等8门课在内的全英语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建设。
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系统理论》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对交通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模型、交通系统应用范畴内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该课程也是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旨在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交通系统。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并且课程内容在国际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在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置了中、英文两个平行班授课,课程内容融合了国际上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的内容,包括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Traffic Engineering(CE 150)、MIT的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1.201J)、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ptimization Deterministic and Design(ECI 153)。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学院有部分课程曾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但笔者发现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双语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师课件用英语,讲授用中文的形式,则导致学生课堂上过分关注专业词汇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双语教学也不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我院目前也与美国、法国等高校合作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教学,无论是对去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继续深造的国内学生,还是未来课堂上的外国留学生,都不适合采取中文授课的方式。
二、《交通系统理论》全英语教学实践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
结合专业培养标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MIT,UC Berkeley,UC Davis等)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交通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基本交通流参数及交通流模型、交通系统供需分析、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决策模型与方法等。
在教材选取中,采用国外经典教材作为主要课程教材,如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等。此外,结合国外重要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10),重要研究报告等介绍相关内容的国外最新成果。
(二)教学团队
考虑到《交通系统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除基本交通流理论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非交通工程本身的知识,如系统预测、评价、决策等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考虑到教师研究特长、备课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我们认为仅安排一位教师全程授课会有较大的压力,且难以将所有部分内容讲授透彻,因此本次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团队教学的方法,安排三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安排授课内容,组建全英文教学团队,三位教师授课学时数基本相当。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课程中选课人数远远少于中文平行班,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因此,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教学团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真实交通现象和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所学的交通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身的分析和建议,或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排队分析方法时,使用国内某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项目技术报告,介绍排队论在高速公路收费车道设计中的应用;在講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时空图方法时,组织学生观察从美国下一代交通仿真系统(NGSIM)中获取的时空图,引导学生分析特定路段和时间范围内的交通流特征和驾驶行为,并从人、车、路和环境等角度诊断其交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法。“学生当老师”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自由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然后在课堂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系统评价的常见方法——层析分析法时采取该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例题,讲解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该方法的关键点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网络教学。建立网上答疑的微信群组等,方便主讲老师、助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与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过程考查,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通过作业、课程讨论、阶段测试和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课程成绩包括:课程讨论(含考勤)占10%,课后作业(5-6次)占30%,考试成绩占60%。在课程作业题的设计方面,减少单纯、直接练习单个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题,而尽量多地设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理论和方法)的课后作业题,以及设计针对学生课后自我阅读内容的作业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计算量较大的课后作业题,以及使用多种统计软件、绘图软件来绘制规范化的图表,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交通系统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全英语教学之学生反馈
为了解学生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65名本科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英语水平、是否选过全英文课程及原因,以及参加全英文课程的困难和收获等。现将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1.是否選择全英语课程及其原因。在被调查的65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其中,想了解更多专业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是学生选择全英文课程的主要初衷,分别占63.64%和45.45%;其次为打算出国深造(占36.36%),以及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27.27%)。
另一方面,担心自身英文水平不足是学生放弃全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占65%)。通过对受访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CET-4,CET-6)的统计分析来看,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66分,标准差为57分,CET-6平均成绩为533分,标准差为50分;而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50分,标准差为48分,CET-6平均成绩为491分,标准差为68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在CET-4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P=0.436),但在CET-6成绩上,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显著优于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P=0.036)。此外,还有25%的学生认为参与全英语课程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中文课程更利于理解。
2.学生在全英语教学的困难与收获。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课程完全没有困难,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词汇缺乏(73%),课外文献阅读存在困难(35%),不如中文平行班学的扎实(18%),以及少数同学认为课堂听课与英文答题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占9%)。而从学生的收获上来看,通过全英语教学学到了更多的专业词汇(82%),认为对其出国深造有所帮助(36%),以及更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27%)。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有55%的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采取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和老师在课堂内外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对全英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对象
从长远角度出发,全英语教学是为了满足留学生教学的需求,而现阶段面向中国学生时,应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因为全英文小班化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和深度学习,同时在本科阶段开始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这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习惯的养成将大有裨益。因此,建议在学生选课阶段对课程的特点向学生予以说明,以吸引真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减少学生担心英语水平不足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内容设计
相比于中文教学,全英语教学效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表达的制约,如果采取和中文平行班完全一样的内容,往往师生都会有“赶进度”的感觉,因此全英文教学需要凝练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将更多的一般性知识留给学生课外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等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很多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知识,以及很多非交通专业的术语,如神经网络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如在课堂上用英语解释相关名词术语可能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可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相关资料,或请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基本原理后,课堂上由教师结合案例介绍上述方法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拘泥于英语本身。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教学需要“重知识,轻语言”,也就是说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词汇,更重要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尽可能采取连续完整的英文表达,以保证思维和逻辑上的连续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全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要时也应为全英语教学团队提供相应的语言和教学法培训。同时,应尽可能发扬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式教学,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2-124.
[2]辛飞飞,吴娇蓉,王晓博.“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05-206.
[3]May.Adolf D,May.Matt.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5.
[4]C.Daganzo.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s[M].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97.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系统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76-03
一、引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反映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进入中国学习的国际交流生、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培养能适应交通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2011年以来,同济大学开展“全英语专业课程包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了包括交通系统理论、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道路工程、机场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工程等8门课在内的全英语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建设。
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系统理论》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对交通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模型、交通系统应用范畴内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该课程也是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旨在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交通系统。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并且课程内容在国际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在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置了中、英文两个平行班授课,课程内容融合了国际上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的内容,包括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Traffic Engineering(CE 150)、MIT的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1.201J)、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ptimization Deterministic and Design(ECI 153)。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学院有部分课程曾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但笔者发现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双语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师课件用英语,讲授用中文的形式,则导致学生课堂上过分关注专业词汇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双语教学也不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我院目前也与美国、法国等高校合作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教学,无论是对去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继续深造的国内学生,还是未来课堂上的外国留学生,都不适合采取中文授课的方式。
二、《交通系统理论》全英语教学实践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
结合专业培养标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MIT,UC Berkeley,UC Davis等)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交通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基本交通流参数及交通流模型、交通系统供需分析、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决策模型与方法等。
在教材选取中,采用国外经典教材作为主要课程教材,如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等。此外,结合国外重要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10),重要研究报告等介绍相关内容的国外最新成果。
(二)教学团队
考虑到《交通系统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除基本交通流理论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非交通工程本身的知识,如系统预测、评价、决策等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考虑到教师研究特长、备课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我们认为仅安排一位教师全程授课会有较大的压力,且难以将所有部分内容讲授透彻,因此本次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团队教学的方法,安排三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安排授课内容,组建全英文教学团队,三位教师授课学时数基本相当。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课程中选课人数远远少于中文平行班,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因此,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教学团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真实交通现象和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所学的交通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身的分析和建议,或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排队分析方法时,使用国内某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项目技术报告,介绍排队论在高速公路收费车道设计中的应用;在講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时空图方法时,组织学生观察从美国下一代交通仿真系统(NGSIM)中获取的时空图,引导学生分析特定路段和时间范围内的交通流特征和驾驶行为,并从人、车、路和环境等角度诊断其交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法。“学生当老师”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自由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然后在课堂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系统评价的常见方法——层析分析法时采取该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例题,讲解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该方法的关键点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网络教学。建立网上答疑的微信群组等,方便主讲老师、助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与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过程考查,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通过作业、课程讨论、阶段测试和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课程成绩包括:课程讨论(含考勤)占10%,课后作业(5-6次)占30%,考试成绩占60%。在课程作业题的设计方面,减少单纯、直接练习单个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题,而尽量多地设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理论和方法)的课后作业题,以及设计针对学生课后自我阅读内容的作业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计算量较大的课后作业题,以及使用多种统计软件、绘图软件来绘制规范化的图表,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交通系统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全英语教学之学生反馈
为了解学生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65名本科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英语水平、是否选过全英文课程及原因,以及参加全英文课程的困难和收获等。现将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1.是否選择全英语课程及其原因。在被调查的65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其中,想了解更多专业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是学生选择全英文课程的主要初衷,分别占63.64%和45.45%;其次为打算出国深造(占36.36%),以及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27.27%)。
另一方面,担心自身英文水平不足是学生放弃全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占65%)。通过对受访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CET-4,CET-6)的统计分析来看,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66分,标准差为57分,CET-6平均成绩为533分,标准差为50分;而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50分,标准差为48分,CET-6平均成绩为491分,标准差为68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在CET-4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P=0.436),但在CET-6成绩上,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显著优于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P=0.036)。此外,还有25%的学生认为参与全英语课程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中文课程更利于理解。
2.学生在全英语教学的困难与收获。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课程完全没有困难,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词汇缺乏(73%),课外文献阅读存在困难(35%),不如中文平行班学的扎实(18%),以及少数同学认为课堂听课与英文答题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占9%)。而从学生的收获上来看,通过全英语教学学到了更多的专业词汇(82%),认为对其出国深造有所帮助(36%),以及更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27%)。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有55%的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采取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和老师在课堂内外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对全英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对象
从长远角度出发,全英语教学是为了满足留学生教学的需求,而现阶段面向中国学生时,应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因为全英文小班化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和深度学习,同时在本科阶段开始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这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习惯的养成将大有裨益。因此,建议在学生选课阶段对课程的特点向学生予以说明,以吸引真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减少学生担心英语水平不足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内容设计
相比于中文教学,全英语教学效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表达的制约,如果采取和中文平行班完全一样的内容,往往师生都会有“赶进度”的感觉,因此全英文教学需要凝练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将更多的一般性知识留给学生课外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等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很多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知识,以及很多非交通专业的术语,如神经网络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如在课堂上用英语解释相关名词术语可能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可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相关资料,或请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基本原理后,课堂上由教师结合案例介绍上述方法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拘泥于英语本身。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教学需要“重知识,轻语言”,也就是说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词汇,更重要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尽可能采取连续完整的英文表达,以保证思维和逻辑上的连续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全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要时也应为全英语教学团队提供相应的语言和教学法培训。同时,应尽可能发扬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式教学,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2-124.
[2]辛飞飞,吴娇蓉,王晓博.“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05-206.
[3]May.Adolf D,May.Matt.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5.
[4]C.Daganzo.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s[M].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