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作品的特色及其思考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融合创新类别,不仅是对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现实回应,也是对行业标准构建的实践探索,同时还是对媒体融合新闻创新实践的高度肯定。本文通过对2018—2020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的统计梳理与内容分析,归纳总结出融合创新奖获奖作品的创作特点,并结合现状对未来融合新闻的生产制作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媒体融合新闻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融合创新 媒体融合 新闻社交化 沉浸式体验
  “融合创新”是近年来中国新闻奖新设的一个奖项类别,在2018年第二十八届新闻奖中名为“融媒创新”,后改为“融合创新”。融合创新奖项获奖作品数量从第二十八届的11个作品,到第二十九届的12个作品,再到第三十届的14个作品,比重逐年加大,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新“风向标”。面对日益复杂的传媒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积极响应政府倡导的融合转型战略,加强信息技术下沉应用,持续革新生产流程,深入分析受众心理,为受众提供优质新闻产品。中国新闻奖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借助融合创新奖鼓励行业创新探索。分析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奖获奖作品的特点,有助于媒体进一步深耕融合新闻生产,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融合创新获奖作品的基本特色
  通过对近三届中国新闻奖37个融合创新奖获奖作品的样本分析发现,此类作品存在许多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体趋势。
  1.选题策展化。新闻传播非常强调时效性,要求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展开及时报道。但融合新闻需要提前编辑策划,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定向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系统建构。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有着较强的主动性,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新闻被动选题的策展化风格。
  例如,以“一带一路”为选题的传统新闻报道可谓是多如牛毛,如何挖掘新的视角、呈现新的面貌,通过创意策展提供别具一格的新闻产品,就成为融合新闻创新式生产的关键。第二十八届融媒创新三等奖作品《“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视频》,就是极具创意、创新的策展化融合新闻。该作品以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艾瑞克每天为孩子讲述一个睡前故事的方式,用口语化的表达和充满创意的形式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切入点小而新,让受众眼前一亮。
  另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广泛、信息获取高效的特点也强化了融合新闻的策展化特性。如第二十九届融合创新三等奖作品《致敬历史·世界第一大港成长记》、第三十届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二等奖作品《大阅兵后再看这组外媒数据,忍不住又红了眼眶!》等,都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收集整理大量真实数据、图片等材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的可视化新闻产品。
  2.技术创新化。分析近三届融合创新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技术创新正在成为融合新闻生产的主流方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可视化、动态化、多维化的新闻产品,以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体验需求,是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作品的基本特点。
  如第二十八届融媒创新二等奖《“钢铁侠”VR直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通过裸眼3D的技术创新,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新闻直播体验。第二十九届融合创新二等奖《“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生成的多维化、互动化、可视化新闻作品;《致敬历史·世界第一大港成长记》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以“MG动画+动漫+视频+H5”的方式进行新闻表达,实现了严肃主题的可视化呈现。此外,三维投射技术、人像合成技术、CG特效技术等也都被应用于融合新闻的生产中,有效改变了传统新闻单一枯燥的形象,形成了融合新闻可视化、轻松化的风格。
  3.新闻社交化。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融合新闻的社交化特征日益鲜明,并集中体现在内容层面的交互性和传播层面的社交化。具体来讲,内容层面的交互性以游戏化、仪式化互动为主,如第二十九届融合创新获奖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时光博物馆》等,都是通过游戏化形式与受众展开互动,极大地吸引了受众关注。第三十届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采用“单双机”互动方式,受众不仅可以进行单人阅读,而且可以邀请好友进行双机同步体验,具有较强的社交功能。在单机阅读中,不同时代的两位主人公能够同时出现在移动终端画面中,而在双机体验中,两位主人公则能够在两个移动终端进行“穿越”,实现分屏交互,极具创新。
  传播层面的社交以立体化、人际化传播为主,几乎所有的融合创新获奖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同样以《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为例,作品一经发布就在移动端、PC端迅速引发立体化传播效应,各大媒体纷纷转发,受众自主进行分享传播,最终作品形成裂变式传播,点击量迅速破千万。第三十届融合创新一等奖《“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该产品不仅在经济日报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广泛传播,而且在新浪新闻首页、腾讯新闻、西瓜视频等几十家平台转载传播,形成了覆盖全面、立体渗透的传播网络,最终阅读量高达上亿次。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该作品最初刊播是在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主体投放平台为移动终端,后续良好的传播效果都是建立在移动端广泛的社交传播上,尤其得益于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的一键分享。
  二、媒体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思考
  随着融合创新的不断推进,融合新闻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但面对时效性差、互动性弱、分发不精准等问题,相关媒体人员必须加强现状审视,结合实际展开全面优化革新,积极寻求媒体融合新闻生产的升级路径。
  1.进一步深耕短视频和移动直播。尽管融合新闻因生产时间成本和技术难度较高,很难做到新闻价值和新闻时效的兼顾,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一局限正在被打破。通过分析近三年融合创新获奖作品可以发现,许多作品中融合了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虽然无法与传统新闻的时效性相媲美,但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和改进。   在未来融合新闻生产中,可借助短视频和移动直播的现场感、真实感,巧妙融入其他媒介元素和技术元素,在维持融合新闻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时效性的要求。例如,浙江日报在融合转型实践中,先后研发上线了三款移动新闻APP。其中,天目新闻APP就是以地方短视频新闻为主打,以竖屏视频新闻为亮点,为受众提供便捷化、融合化的轻阅读体验,有效解决了融合新闻时效性弱的弊病。
  2.强化受众沉浸式体验。通过对融合创新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互动化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实践的主流方向。一般而言,互动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未完成性,需要受众在阅读体验中进行补充,而这一过程也是受众参与作品创作的重要过程,是提高作品传播效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未来融合新闻生产实践中,要加强互动元素的融入,强化受众沉浸式体验。
  目前,许多融合新闻产品在互动建构上还处于浅层次,互动形式过于简单,盲目模仿造成同质化问题严重。所以,在融合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媒体要开放思维,加强创新,结合自身作品内容特点,以最佳的媒介形式进行表达呈现。在交互元素中,H5界面和短视频具有成本低、技术成熟的优势,能够容纳许多其他的交互元素,如合拍、弹幕、游戏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交互技术进行融合新闻创新生产。而VR、AR等技术能实现融合新闻阅读在感官与行为层面的双重沉浸,进一步拓展融合新闻的发展空间,但成本高,可视媒体自身情况进行创新应用。
  3.借助社交媒体展开多平台联动传播。通过对融合创新获奖作品分发机制的研究发现,这些作品都采用了社交媒体和多媒体平台进行了联动传播,尽管这并非唯一的成功秘诀,但却是打造“爆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融合新闻的未来生产实践中,要积极构建多平台矩阵传播体系。当然,多平台矩阵传播需要长期的积累,且需要媒体具备足够的资源和经济实力。
  中小型媒体在多平台矩阵传播方面积累不足,但除了多平台联合传播外,还可以凭借优质内容引发业内外广泛共鸣,进而促使其他平台自主转发,最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聚合体,且呈现媒介、社交、服务一体化特点,在吸引流量、触达受众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而融合新闻也是新闻媒体产品在内容和技术上的优势聚合体,同样具有信息、社交、服务一体化特性,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展开多平台联动传播,发挥多种传播模式的优势作用,实现融合新闻传播力度、渗透范围的最大化。
  三、结语
  中国新闻奖评选融合创新奖项时间不长,无论是评选标准还是评奖规模都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但不变的是融合新闻作品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融合新闻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奖也在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引中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同时,广大新闻媒体人也要深刻领悟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要义,结合行业情况和自身实际,加强创新实践,提高融合新闻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只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实现融合新闻的创新发展,推动新闻行业的融合转型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 海南卫视
  参考文献
  [1]孟晖.媒体融合语境下移动阅读内容生产的瓶颈及策略[J].出版科学,2020(06).
  [2]熊爱玲.以传播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J].传媒,2020(21).
  [3]左志新.中国新闻奖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专访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负责人[J].传媒,2020(24).
  [4]匡野,陆地.5G视域下主流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进路[J].中国编辑,2020(07).
  【编辑:陳琦】
其他文献
《拂晓报》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党和人民的报纸,在烽火岁月的光辉办报历程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形成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本文重温《拂晓报》办报思想,明确党的新
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已连续举办九年,笔者也参加了九年。大会年年开,今年更不同。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的盛会,格外有意义!  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作为党网,人民网努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把握传播领域移动化、可视化趋势,发挥内容科技企业优势,
摘要:近年来,微纪录片发展愈发成熟,诞生了不少高知名度佳作,并逐步建构出一套融合式格局。从宏观的产业格局来看,表现在制作主体多元、先进技术赋能、平台合作增多、向分众化过渡;从微观的内容形态来看,表现在与受众的互动融合、与形式的语境融合以及与渠道的形塑融合。未来,微纪录片需要从提升价值导向、拓展商业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三个维度发力,促进纪录片行业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微纪录片 互动融合 语境融合
摘要:在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代新闻与传播现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现在,我国传媒业正处于从传统媒体向“四全媒体”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报社也正处于从传统新闻单位向现代媒体机构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就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通过分析报社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四全媒体 新闻人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媒体应用中的虚拟播音主持技术迅速发展,AI主播即人工智能虚拟主播逐渐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广受关注的技术应用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了传播方式,为提升机关党建工作质量提供了新的路径。面对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机关党建工作性质阐述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新媒体环境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并提出运用新媒体助力机关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机关党建 智慧党建 党政机关  新媒体时代为机关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供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演进,媒体呈现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发展大势,网络视听加速崛起,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文化消费服务产品,极大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和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手机视频用户达21.6亿人,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27.2亿。截至2020年4月,在线流媒体的全球普及率(55%)已经超过了付费电视(50%)。与此同时,网络视听治理面临
摘要:如今,中醫药科技期刊正在以学术质量、学术交流和双效探索的办刊特色,应对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出版的滞后性和内容形式单一性带来的挑战。笔者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总结出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中医药科技期刊 平台传播 数字化转型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该报告对2020年同时也包括“十三五”期间我国网络视听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对网络视听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  “十三五”時期网络视听除弊兴业、健康成长  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网络视听的健康蓬勃发展,可从制度体系、阵地建设、网络视听文艺和网络视听产业等四个维度进行回顾。  网络视听制度体系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中国移动作为信息服务领域的中央企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