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是一座很有古意的城市。偌大的苏州老城区,竟然没有一栋高大的现代建筑。据说,当年为了保护苏州古城,政府出台了一个规定:古城区内所有的建筑,都不能高于位于城北的北寺塔。这一举动,让苏州古城内的老城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也让这座以手工闻名的城市,“苏作”得以完美的传承。
多人来苏州,都会沿着北寺塔西行,去参观“网红”的苏州博物馆,代表江南园林的狮子林拙政园。但却对北寺塔周边另一个“隐身”的苏州——“苏作手艺人”却视而不见:以北寺塔为中心,方圆几里,穿河过巷拜访过很多人:做琵琶、二胡箫笛的乐师;做折扇、团扇的雅士;工缂丝、宋锦的织匠;做颜料、年画的艺人……总以为寻遍了姑苏,访遍了工匠,但每一次在巷子里穿梭,喜悦总是清风徐来。姑苏,就爱这宠辱不惊的样子!但在北寺地铁口,看到门可罗雀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后,一向气定神闲的我,竟然暗自悲伤了:听过苏州丝绸博物馆主人钱小萍的故事——虽然复兴宋锦是一辈子的梦,但60年如一日研究宋锦后,当年一起织宋锦的织娘,,有的人名扬天下,有的人封织机,有的人已近死去。钱小萍也年过八旬,还好她留下这座博物馆。虽然冷冷清清,但来探访皆有心。
从苏州丝绸博物馆后门出来,走下几级台阶,穿过一个苏州园林门常见的水榭,就到了博物馆中一处小小的别馆——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如果说苏州丝绸博物馆,是钱小萍为公众建的一座丝绸纪念馆。那这别馆,就是钱小萍为自己研究了60年的宋锦留下的一处试验田。
钱小萍把我带上二楼的资料室,拿出一个小学生用的练习本。这是她最初从事宋锦织造时留下的宋锦日记。笔记本扉页上有一标识:下厂日记,钱小萍,1966年4-6月。
1966年,那时宋锦的生产已经江河日下。为了继承宋锦技艺,自苏州丝绸学院毕业的高才生钱小萍和花样设计专家胡芸两人一起被安排到苏州宋锦织造厂。当在苏州宋锦织造厂,看到这些精美雅致的宋锦图案后,钱小萍就深陷其中,从此一辈子都没有出来。
到今年,钱小萍已从事宋锦的生产研究以及保护工作已经60年,做宋锦日记从未间断。最近几十年,随着手工宋锦厂倒闭。苏州地区上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精美的宋锦纹样大量失传。幸运的是,钱小萍留下了60年的宋锦日记,已经成为了宋锦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收集纹样,只是宋锦保护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事是分析每个宋锦纹样历史以及纹样的制造方法,并把已经失传的纹样重新复活,重新服务于现代生活,才是宋锦保护的关键。
此时,钱小萍已经退休,为苏州丝绸建一座博物馆的心愿也已了。复兴宋锦织造技艺就成了钱小萍的头等大事。因为,当时唯一生产宋锦的苏州宋锦织造厂已经倒闭多年。仅存的少数几家家庭作坊还有些出品,但也局限于低端的纹样。看不见历史上的宋锦纹样,就无法反推宋锦的织造工艺。所以,复活宋锦织造工艺的梦想就一直无法实现。
直到2006年,钱小萍路过苏州古城区一家古董店。古董店老板李品德热情地张罗:“钱老师不妨进来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看成为了宋锦织造技艺的契机。原来,此时钱小萍多年来为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四处奔走,走村串巷收集宋锦残片的故事,已经传遍的整个文玩圈。李品德等钱小萍坐定后,从古玩店最不起眼的角落拿出了一匹织锦残片。
“我看到那残片就激动得跳了起来,那是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残片,是我一直寻找的高端宋锦纹样。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理由:把宋锦残片借走!没想到李品德先生想也没想主同意了”钱小萍说着拿出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样品给我看。
钱小萍把这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借走一晃就是几年时间。有一天,钱小萍又出现李品德的古玩店面前。此时,她带来了一新一旧两条格四合如意宋锦。旧的是李品德借出的宋锦残片,新的是钱小萍送给李品德的礼物——一条以宋锦残本为父本复制的新宋锦。钱小萍把这条送宋锦作为礼物送给李品德以示感激。
从菱格四合如意宋錦复制成功之后,“宋锦复兴”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博物馆纷纷送来各自镇馆的宋锦藏品。《球路龙纹锦》《黄地宝相八达晕锦》《花卉盘绦纹锦》《极乐世界》等一大批珍宋锦惜纹样和文物都被复制出来。
苏州宋锦织造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散落在苏州的宋锦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个家庭作坊都要有独特的宋锦纹样才能安身立命。因而苏州宋锦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纹样。即使是像钱小萍这样的宋锦专家,也有很多宋锦纹样没见过。因而,每次看到新的宋锦纹样,钱小萍都会收集一小块存档。如今,这样的档案本已经存满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锦纹样已经有好几百种。这十多本宋锦档案本,就是宋锦的基因库。
很多人说,宋锦后继无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力干预去保护宋锦,是逆天而行。对此,钱小萍有不同的理解:宋锦现在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宋锦被时代淘汰,而是因为中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得太快,文化来不及跟上,而文化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宋锦在经济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上世纪80年代,钱小萍就在研究宋锦过程中,用丝绸发明了一种人造血管,成功应用在临床上。手工和医学尚能跨界,何况传统和现代呢。
多人来苏州,都会沿着北寺塔西行,去参观“网红”的苏州博物馆,代表江南园林的狮子林拙政园。但却对北寺塔周边另一个“隐身”的苏州——“苏作手艺人”却视而不见:以北寺塔为中心,方圆几里,穿河过巷拜访过很多人:做琵琶、二胡箫笛的乐师;做折扇、团扇的雅士;工缂丝、宋锦的织匠;做颜料、年画的艺人……总以为寻遍了姑苏,访遍了工匠,但每一次在巷子里穿梭,喜悦总是清风徐来。姑苏,就爱这宠辱不惊的样子!但在北寺地铁口,看到门可罗雀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后,一向气定神闲的我,竟然暗自悲伤了:听过苏州丝绸博物馆主人钱小萍的故事——虽然复兴宋锦是一辈子的梦,但60年如一日研究宋锦后,当年一起织宋锦的织娘,,有的人名扬天下,有的人封织机,有的人已近死去。钱小萍也年过八旬,还好她留下这座博物馆。虽然冷冷清清,但来探访皆有心。
从苏州丝绸博物馆后门出来,走下几级台阶,穿过一个苏州园林门常见的水榭,就到了博物馆中一处小小的别馆——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如果说苏州丝绸博物馆,是钱小萍为公众建的一座丝绸纪念馆。那这别馆,就是钱小萍为自己研究了60年的宋锦留下的一处试验田。
钱小萍把我带上二楼的资料室,拿出一个小学生用的练习本。这是她最初从事宋锦织造时留下的宋锦日记。笔记本扉页上有一标识:下厂日记,钱小萍,1966年4-6月。
1966年,那时宋锦的生产已经江河日下。为了继承宋锦技艺,自苏州丝绸学院毕业的高才生钱小萍和花样设计专家胡芸两人一起被安排到苏州宋锦织造厂。当在苏州宋锦织造厂,看到这些精美雅致的宋锦图案后,钱小萍就深陷其中,从此一辈子都没有出来。
到今年,钱小萍已从事宋锦的生产研究以及保护工作已经60年,做宋锦日记从未间断。最近几十年,随着手工宋锦厂倒闭。苏州地区上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精美的宋锦纹样大量失传。幸运的是,钱小萍留下了60年的宋锦日记,已经成为了宋锦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收集纹样,只是宋锦保护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事是分析每个宋锦纹样历史以及纹样的制造方法,并把已经失传的纹样重新复活,重新服务于现代生活,才是宋锦保护的关键。
此时,钱小萍已经退休,为苏州丝绸建一座博物馆的心愿也已了。复兴宋锦织造技艺就成了钱小萍的头等大事。因为,当时唯一生产宋锦的苏州宋锦织造厂已经倒闭多年。仅存的少数几家家庭作坊还有些出品,但也局限于低端的纹样。看不见历史上的宋锦纹样,就无法反推宋锦的织造工艺。所以,复活宋锦织造工艺的梦想就一直无法实现。
直到2006年,钱小萍路过苏州古城区一家古董店。古董店老板李品德热情地张罗:“钱老师不妨进来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看成为了宋锦织造技艺的契机。原来,此时钱小萍多年来为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四处奔走,走村串巷收集宋锦残片的故事,已经传遍的整个文玩圈。李品德等钱小萍坐定后,从古玩店最不起眼的角落拿出了一匹织锦残片。
“我看到那残片就激动得跳了起来,那是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残片,是我一直寻找的高端宋锦纹样。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理由:把宋锦残片借走!没想到李品德先生想也没想主同意了”钱小萍说着拿出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样品给我看。
钱小萍把这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借走一晃就是几年时间。有一天,钱小萍又出现李品德的古玩店面前。此时,她带来了一新一旧两条格四合如意宋锦。旧的是李品德借出的宋锦残片,新的是钱小萍送给李品德的礼物——一条以宋锦残本为父本复制的新宋锦。钱小萍把这条送宋锦作为礼物送给李品德以示感激。
从菱格四合如意宋錦复制成功之后,“宋锦复兴”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博物馆纷纷送来各自镇馆的宋锦藏品。《球路龙纹锦》《黄地宝相八达晕锦》《花卉盘绦纹锦》《极乐世界》等一大批珍宋锦惜纹样和文物都被复制出来。
苏州宋锦织造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散落在苏州的宋锦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个家庭作坊都要有独特的宋锦纹样才能安身立命。因而苏州宋锦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纹样。即使是像钱小萍这样的宋锦专家,也有很多宋锦纹样没见过。因而,每次看到新的宋锦纹样,钱小萍都会收集一小块存档。如今,这样的档案本已经存满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锦纹样已经有好几百种。这十多本宋锦档案本,就是宋锦的基因库。
很多人说,宋锦后继无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力干预去保护宋锦,是逆天而行。对此,钱小萍有不同的理解:宋锦现在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宋锦被时代淘汰,而是因为中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得太快,文化来不及跟上,而文化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宋锦在经济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上世纪80年代,钱小萍就在研究宋锦过程中,用丝绸发明了一种人造血管,成功应用在临床上。手工和医学尚能跨界,何况传统和现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