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萍 借一匹残锦还原一门绝技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d1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是一座很有古意的城市。偌大的苏州老城区,竟然没有一栋高大的现代建筑。据说,当年为了保护苏州古城,政府出台了一个规定:古城区内所有的建筑,都不能高于位于城北的北寺塔。这一举动,让苏州古城内的老城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也让这座以手工闻名的城市,“苏作”得以完美的传承。
  多人来苏州,都会沿着北寺塔西行,去参观“网红”的苏州博物馆,代表江南园林的狮子林拙政园。但却对北寺塔周边另一个“隐身”的苏州——“苏作手艺人”却视而不见:以北寺塔为中心,方圆几里,穿河过巷拜访过很多人:做琵琶、二胡箫笛的乐师;做折扇、团扇的雅士;工缂丝、宋锦的织匠;做颜料、年画的艺人……总以为寻遍了姑苏,访遍了工匠,但每一次在巷子里穿梭,喜悦总是清风徐来。姑苏,就爱这宠辱不惊的样子!但在北寺地铁口,看到门可罗雀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后,一向气定神闲的我,竟然暗自悲伤了:听过苏州丝绸博物馆主人钱小萍的故事——虽然复兴宋锦是一辈子的梦,但60年如一日研究宋锦后,当年一起织宋锦的织娘,,有的人名扬天下,有的人封织机,有的人已近死去。钱小萍也年过八旬,还好她留下这座博物馆。虽然冷冷清清,但来探访皆有心。
  从苏州丝绸博物馆后门出来,走下几级台阶,穿过一个苏州园林门常见的水榭,就到了博物馆中一处小小的别馆——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如果说苏州丝绸博物馆,是钱小萍为公众建的一座丝绸纪念馆。那这别馆,就是钱小萍为自己研究了60年的宋锦留下的一处试验田。
  钱小萍把我带上二楼的资料室,拿出一个小学生用的练习本。这是她最初从事宋锦织造时留下的宋锦日记。笔记本扉页上有一标识:下厂日记,钱小萍,1966年4-6月。
  1966年,那时宋锦的生产已经江河日下。为了继承宋锦技艺,自苏州丝绸学院毕业的高才生钱小萍和花样设计专家胡芸两人一起被安排到苏州宋锦织造厂。当在苏州宋锦织造厂,看到这些精美雅致的宋锦图案后,钱小萍就深陷其中,从此一辈子都没有出来。
  到今年,钱小萍已从事宋锦的生产研究以及保护工作已经60年,做宋锦日记从未间断。最近几十年,随着手工宋锦厂倒闭。苏州地区上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精美的宋锦纹样大量失传。幸运的是,钱小萍留下了60年的宋锦日记,已经成为了宋锦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收集纹样,只是宋锦保护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事是分析每个宋锦纹样历史以及纹样的制造方法,并把已经失传的纹样重新复活,重新服务于现代生活,才是宋锦保护的关键。
  此时,钱小萍已经退休,为苏州丝绸建一座博物馆的心愿也已了。复兴宋锦织造技艺就成了钱小萍的头等大事。因为,当时唯一生产宋锦的苏州宋锦织造厂已经倒闭多年。仅存的少数几家家庭作坊还有些出品,但也局限于低端的纹样。看不见历史上的宋锦纹样,就无法反推宋锦的织造工艺。所以,复活宋锦织造工艺的梦想就一直无法实现。
  直到2006年,钱小萍路过苏州古城区一家古董店。古董店老板李品德热情地张罗:“钱老师不妨进来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看成为了宋锦织造技艺的契机。原来,此时钱小萍多年来为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四处奔走,走村串巷收集宋锦残片的故事,已经传遍的整个文玩圈。李品德等钱小萍坐定后,从古玩店最不起眼的角落拿出了一匹织锦残片。
  “我看到那残片就激动得跳了起来,那是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残片,是我一直寻找的高端宋锦纹样。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理由:把宋锦残片借走!没想到李品德先生想也没想主同意了”钱小萍说着拿出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样品给我看。
  钱小萍把这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锦借走一晃就是几年时间。有一天,钱小萍又出现李品德的古玩店面前。此时,她带来了一新一旧两条格四合如意宋锦。旧的是李品德借出的宋锦残片,新的是钱小萍送给李品德的礼物——一条以宋锦残本为父本复制的新宋锦。钱小萍把这条送宋锦作为礼物送给李品德以示感激。
  从菱格四合如意宋錦复制成功之后,“宋锦复兴”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大博物馆纷纷送来各自镇馆的宋锦藏品。《球路龙纹锦》《黄地宝相八达晕锦》《花卉盘绦纹锦》《极乐世界》等一大批珍宋锦惜纹样和文物都被复制出来。
  苏州宋锦织造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散落在苏州的宋锦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个家庭作坊都要有独特的宋锦纹样才能安身立命。因而苏州宋锦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纹样。即使是像钱小萍这样的宋锦专家,也有很多宋锦纹样没见过。因而,每次看到新的宋锦纹样,钱小萍都会收集一小块存档。如今,这样的档案本已经存满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锦纹样已经有好几百种。这十多本宋锦档案本,就是宋锦的基因库。
  很多人说,宋锦后继无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力干预去保护宋锦,是逆天而行。对此,钱小萍有不同的理解:宋锦现在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宋锦被时代淘汰,而是因为中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得太快,文化来不及跟上,而文化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宋锦在经济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上世纪80年代,钱小萍就在研究宋锦过程中,用丝绸发明了一种人造血管,成功应用在临床上。手工和医学尚能跨界,何况传统和现代呢。
其他文献
记者:您的短篇小说较多的题材是现实的,手法也是写实的,似乎与您在长篇小说中更多魔幻手法的运用不同,这是不是预示着您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莫言:你指的是我近期的短篇小说创作吗?《故乡人事》系列可能给大家的印象是比较平实,朴拙的。期,我写了很多短篇小说,也尝试了各种风格。前一阵一位意大利译者正在翻译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翱翔》《铁孩》《夜渔》《奇遇》《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等,这些短篇小说似真似
期刊
“我值得这个冠军,只是它来得有点晚。”站在世乒赛的舞台中央,泪水已在刘诗雯的眼里打转。但对于不放弃的人,冠军永远不会晚。  4月27日,注定是刘诗雯职业生涯的一个节点。28岁的她在决赛中4比2击败队友陈梦,终于摘得世乒赛女单桂冠。  过去10年,刘诗雯在前5届世乒赛上3次打进过女单四强,2次闯进决赛,均屈居亚军。从天才少女到老将,从核心滑落边缘,再从低谷荡回高点,时间让这个漫长的剧本跌宕起伏。几乎
期刊
今年年初,吴尊的女儿Nei Nei在英国RAD芭蕾舞考试中获得Distinction(优异成绩)。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化比赛,一张含金量极高的证书,让这个小姑娘向众人展示了她的优秀,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和成就感。  作为父亲,吴尊真的很骄傲。  可不久前,吴尊微博发文,女儿Nei Nei第一次参加亚洲比赛就惨遭失败,伤心落泪。  Nei Nei从三岁开始学芭蕾舞,这是她第一次个人表演,Nei Nei说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首师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东城区新建校帅府园中学。侯长春先生早我一年到校任美术教师。我任初三(四)班班主任,他任初三(五)班少先队辅导员,我们经常一起组织学生活动,从此开始了我俩的交往和友谊。侯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热爱的教师,除担任全校12个班的美术课外还担任了课外辅导班老师集中辅导喜爱绘画的学生,学习绘画知识和各种画法,指导他们出黑板报等美术课余活动。  侯先生对于个别学生和甚至素不相
期刊
两个鼻孔都用餐巾纸塞严实了,以防止清鼻涕肆意奔流,微张着嘴巴保持呼吸,坐在电脑前,进入到工作界面———今儿是2019年的冬至日,很多人都在吃着应景的饺子,而自己则开始在电脑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文件夹:2020年报刊文件夹。  一到年底,人们习惯抚今追昔、展望新年。而展望,又总是少不得要回顾,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身为一个媒体人,2019年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朋友圈里的同行们前后脚地刷屏———又有几位
期刊
他们是创作型作家,又是成就斐然的翻译高手  周氏兄弟:代表译作《死魂灵》《枕草子》  可能是鲁迅的文学创作光辉太耀眼,以至于让人们忘了他的翻译。近些年来,鲁迅的译作开始受到重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郁曾撰文提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用了大量的精力在翻译上。”  据统计,鲁迅共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他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
期刊
紫砂产于江苏宜兴,更为精确的定位是丁蜀镇。这个镇与景德镇并稱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重镇。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第一批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在,其传承人就是本文要给您介绍的汪寅仙。  汪寅仙,1943年6月出生,宜兴丁蜀镇人。  1956年,汪寅仙考入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学习紫砂工艺。1973年,进厂研究所,得到顾景舟大师的指导。1976年至197
期刊
欣闻“新时代新风貌——石齐,宋涤中国画展”今天在杏坛美术馆开幕,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石齐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國画创作的最新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令学术界和社会为之瞩目。他提出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的理论,历经数十年的不解探索,最终创立并形成了“三象合一”的艺术风象。他在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革新上的
期刊
提起汤显祖,你能想到什么?“临川四梦”?那跟我一样,我也是一提到他就会想到这个,“临川四梦”是指他创作的四个剧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其中尤以《牡丹亭》最为著名,就连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号清远道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八月十四日,出生在江西临川文昌里一个世代读书人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其父汤尚贤,是嘉靖时
期刊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地叫作古琴或七弦琴。不同琴家对同一首作品的演绎风格各异。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月5日、6月6日,众多古琴名家将齐聚北京中山音乐堂,为古琴乐迷们带来“泰山北斗映蓝天一古琴名家音乐会”。作为“良辰美景2019非遗演出季”中的第二场和第三场,两场音乐会会集了众多古琴名家与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