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哭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哭闹,父母该立即去制止吗?父母该允许孩子哭泣吗?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会顺藤摸瓜理清情绪来源。情绪来源才是父母疗愈孩子情绪的最好“抓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向认为孩子哭泣的时候成人应该想办法哄住孩子,不应该任由孩子哭下去。而一位心理学的专家却告诉我,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
  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一个刚入园的四岁多的男孩因为妈妈离开而哭闹不止。一个老师搂着男孩让他趴在自己的怀里哭,边拍他后背边说:“我知道跟妈妈说再见是很难过的事,是非常非常难过的事,不过你要知道妈妈下午肯定会来接你的。我们来做点什么让你感觉好一点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这时已经由大声嚎哭变成了小声抽泣。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和他一起坐下来写信,这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停止了哭泣,用心地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做的四步:一是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二是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三是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四是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以上原则:首先认可孩子难过的情绪,然后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关于孩子的情绪,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妈妈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让孩子表达并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
  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就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會逐渐扭曲。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成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成人在接纳他情绪的前提下,教他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哭闹不止,逐渐就会做到遇到事情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心,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父母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成长才能更好地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成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我们在无助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
  也许我们是稀里糊涂地长大的,也还长得不错,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更加享受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他们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孩子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他们,也是为我们自己。
其他文献
猫头鹰爷爷是森林里最受尊敬的人,因为猫头鹰爷爷是一位特别聪明的智多星。听说猫头鹰爷爷的生日快到了,大家都在为他准备礼物。松鼠小滴答也不例外,他也要在猫头鹰爷爷生日那天献上自己的礼物。  小滴答每天早出晚归的,这让松鼠妈妈感到很揪心。  那天傍晚,兔奶奶急匆匆地告诉松鼠妈妈:“我刚才看见你家的小滴答在湖边发呆,看上去好像有什么心事,该不会有什么事吧。”  松鼠妈妈匆匆向月亮湖走去,看到小滴答正对着天
期刊
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很强,工作兢兢业业,但就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常常产生误会。而有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一般,但家长却对这位教师十分满意。究其原因,得到家长认可的教师,主要是平时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有效,得到了家长的尊重、信任。反之,与家长沟通失利,就会被抹杀平时付出的各种努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怎样才能产生良好
期刊
小熊嘟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的爸爸妈妈都是设计师,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小嘟嘟的陪伴,更忽略了对小嘟嘟用眼习惯的养成。小嘟嘟无聊的时候就看电视、玩手机,导致了小嘟嘟迷上了电子产品。  小熊嘟嘟变成了电视迷,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只要电视一打开,小眼睛就一动也不动地盯着。嘟嘟每天连吃饭时间都要看电视,抱着自己的小碗就往电视机前跑,有时会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不管熊妈妈怎么叫都不说话。  
期刊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职业体验,也为了能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我班在孩子们刚入园时就成立了家长助教团,我将医生妈妈、警察爸爸请进活动室,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同时,也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凡是爸爸妈妈来当助教的孩子,都显得特别自豪:“今天我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当老师了。”其他孩子一脸艳羡的样子。  中班新学期伊始,我决定按照学号,每周请来一位家长担任助教,这样一来能照顾全体,没有特长的家长也有当助教的机
期刊
我的儿子乐乐今年5岁,活泼伶俐的他已经学会了下象棋。周末的一个晚上,乐乐吃过晚饭后见桌上的象棋被奶奶收掉了,就对着奶奶大吵大闹,要求奶奶把象棋恢复原状。原来,乐乐晚饭前一个人在玩象棋,本想吃了晚饭后接着玩,却没想到被奶奶收掉了。  其实,我们发现乐乐说话冲,遇事喜欢大喊大叫,已不是头一次了。  前不久,乐乐的表弟跃跃来我家玩,兄弟俩坐在小桌子旁搭积木,还比赛谁搭的“房子”更高。跃跃比乐乐小半岁,比
期刊
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因为搬家,我们给儿子转了幼儿园。  转园不久,我向幼儿园老师询问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说:“轩儿不管是活动时还是日常生活中老是爱戳弄别的小朋友。”我一听,顿时脸红了。想起儿子跟我外出,小手总不闲着,动这动那,需要我不时提醒他,他才能勉强停住。我小时候可是遵规守纪的孩子,而且从来不动别人的东西,更别说戳弄别人了。儿子怎么可以这样呢?回家后,我立马把儿子说了一顿,叮嘱他要管好自己
期刊
作为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寄予了太多的奢望。家长把自己未尽的理想捆绑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内心深处所谓的完美自我强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从幼儿时代就在负重前行。本该快乐的童年中添加了太多成人刻意的雕琢,这样的童年真的属于懵懵懂懂的孩子吗?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放弃奢望,让孩子自然成长?我所说的“放弃奢望,让孩子自然成长”是一种教育观念,不是放弃不管、听之任之,而是遵循
期刊
树林里有一只名字叫黑丝的蜘蛛,她住在装满柴火的小木屋里,那里黑暗、漏风,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成不变的,黑丝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一直想要找一个特别的家,可是什么样的家才是特别的家呢?住在森林里,每天坐等猎物自投罗网,没意思;住在牛马棚里,太脏太臭,不舒服;住在墙角里,太黑太暗,不喜欢……哪里才是合适的家呢?  一天,黑丝出去散步,发现了一个黑色的大怪物,它像黑丝一样也有一个大肚子。最奇怪的是大怪物胖
期刊
每天早上,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是最幸福的时光,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的“老师,早上好!”心里无比轻松。但在这一群活泼的孩子之中,小小显得特别孤独。  小小是班上新转来的一个小女孩,因为是朋友的亲戚,所以朋友提前和我說了孩子的一些情况:“这孩子在村里时特别胆大,经常领着同村的一群孩子到处玩耍,有时叫都叫不回来,活脱脱一个‘孩子王’。但一进幼儿园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声不吭,特别胆小。”  听到这样的描述
期刊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而孩子的学习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要及时把握孩子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在“玩中学”,不断丰富和巩固自己的已有经验。  孩子3岁半左右,目前在上小班,这是某天我和孩子一起玩记录下来的过程。  鱼缸里有很多五彩斑斓的小石头,他想捞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