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尽管每天都在备课,但关于备课,其实我们应该有许多追问:诸如备课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语文备课的原点和归宿究竟在哪里?……在层层追问式的批判性思考中,我们逼近的可能是教学的核心,探寻的可能是教学的本质。
一、备课: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又是对学生学习的准备,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准备
1.备课应是多层次的准备,立体化的建构。
备课应是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乃至学生成长的一种准备。这是我们心中对于备课终极目的的理解与主张。从教学的流程来审视备课,备课无疑是为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展开而作的充分准备。但仅限于此,肯定是不全面的,也是肤浅的,因为这样的备课仅仅是为教师的教作了准备,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而备课的根本性变革,就应该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后,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进而,让备课成为对学生成长的精心准备,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基于上述判断,备课既为准备,充分却未必精细,分明却未必丰满,在立体化的建构中,给课堂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故而,备课虽应有整体的框架,却可能是一个略显粗糙的半成品;虽有高楼大厦的结构,却可能是未能精装修的毛坯房。因为,只有半成品、毛坯房式的备课,才能让老师在备课的历程中,立足整体性的思考、拥有框架性的结构,留给课堂值得期待的生长点,留给孩子充分学习的时空,留给师生可以预约的无限精彩。
2.备课的实质应该是建构学生学习的路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论述过这样的观点:“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既然“让学”、“让学生学”是教学的核心指向,那也一定是备课的终极目标。这是确信无疑的。
那么,语文备课在立足课标、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大的跨越、一定要有新的尝试,更要有质的突破。尤其是让备课实现从教到学的转轨,实现从基于教到设计学的转身。在备课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研究学、设计学、展开学、交流学、评价学、激励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备课就是对学生成长的准备,因为“学”应该是为学生一生而准备的;备课就是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研究生活的一次次旅程,在美妙的旅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唤醒儿童,追寻儿童。
因此,备课中落实学的过程,设计学的过程,彰显学的过程,放大学的过程,让儿童发出自己的、真实的、独特的声音,留有他们提问的时间,给予他们评价的空间,教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合理而恰当地组织,教师也从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转身成为温文尔雅的“组织者”。备课的实质应该是建构学生学习的路径。
二、备课:在破除中不断重构与确立,着力建构一种语文备课的常态模式
1.备课: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有在备课中发掘语文的核心价值,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性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备课应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的研究与准确的把握之上。基于语文的学科特质,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针对文本的醒目特征,确立年段的不同特点,在纵横交错之中、在多元视角里,把握文本最核心的语文价值。
备课中要展现对学的设计。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具体展开学、怎么学得更灵动、怎么准确评价学,都应当是备课的要义。所以,对学的研究和设计应是备课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备课的转身仅仅是让学是不够的,如何才能在备课中体现利于学、促进学才是最需要的。只有立足于学的设计,语文的核心价值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事实。
备课既要有整体的设计,更要体现备课的常识性、知识性、缜密性。适合的资料备考,深入的资料论证,准确的难点解读,都应该是备课覆盖的领域。这才能真正确保把语文的核心价值脚踏实地地加以体现。
2.备课:呼唤个性的应运而生。
备课在常规之中,理应呼唤个性。个性化的备课,应是对执教老师有用的备课,应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备课。
在个性化备课中,我们尊重一线老师的创造性备课,只要能为自己所用、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我们对备课体例、模式、环节等的管理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鼓励教师申报尝试新型备课样式,如提纲式备课、纲要式备课、即时贴备课、活页卡备课等,让备课成为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的一种方式、一个平台,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彰显。
3.备课:倾听儿童的真实之音。
既然以学定教,那么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和儿童进行对话、研讨,找到学的起点、学的视域,而不只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接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向儿童学习,与儿童对话,甚至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备课、上课。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地尝试、实质地操作,不是噱头,而是实验,让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儿童达到应有的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提供适宜的时空,捕捉灵动的生成,这样方可生成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困难、困顿、困惑之处,教师因地制宜、适时点拨,让儿童成为锦缎上艳丽的花朵,教师去做一个幸福的织锦人,成了绚丽锦缎上的背景,那留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白,则是那花朵背后的适时点缀。一种隐喻,给教师和学生以合理的角色定位,给备课和教学以恰当的关系定位,给教与学以科学的内涵定位。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一、备课: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又是对学生学习的准备,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准备
1.备课应是多层次的准备,立体化的建构。
备课应是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乃至学生成长的一种准备。这是我们心中对于备课终极目的的理解与主张。从教学的流程来审视备课,备课无疑是为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展开而作的充分准备。但仅限于此,肯定是不全面的,也是肤浅的,因为这样的备课仅仅是为教师的教作了准备,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而备课的根本性变革,就应该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后,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进而,让备课成为对学生成长的精心准备,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基于上述判断,备课既为准备,充分却未必精细,分明却未必丰满,在立体化的建构中,给课堂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故而,备课虽应有整体的框架,却可能是一个略显粗糙的半成品;虽有高楼大厦的结构,却可能是未能精装修的毛坯房。因为,只有半成品、毛坯房式的备课,才能让老师在备课的历程中,立足整体性的思考、拥有框架性的结构,留给课堂值得期待的生长点,留给孩子充分学习的时空,留给师生可以预约的无限精彩。
2.备课的实质应该是建构学生学习的路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论述过这样的观点:“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既然“让学”、“让学生学”是教学的核心指向,那也一定是备课的终极目标。这是确信无疑的。
那么,语文备课在立足课标、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大的跨越、一定要有新的尝试,更要有质的突破。尤其是让备课实现从教到学的转轨,实现从基于教到设计学的转身。在备课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研究学、设计学、展开学、交流学、评价学、激励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备课就是对学生成长的准备,因为“学”应该是为学生一生而准备的;备课就是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研究生活的一次次旅程,在美妙的旅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唤醒儿童,追寻儿童。
因此,备课中落实学的过程,设计学的过程,彰显学的过程,放大学的过程,让儿童发出自己的、真实的、独特的声音,留有他们提问的时间,给予他们评价的空间,教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合理而恰当地组织,教师也从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转身成为温文尔雅的“组织者”。备课的实质应该是建构学生学习的路径。
二、备课:在破除中不断重构与确立,着力建构一种语文备课的常态模式
1.备课: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有在备课中发掘语文的核心价值,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性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备课应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的研究与准确的把握之上。基于语文的学科特质,追寻语文的核心价值,针对文本的醒目特征,确立年段的不同特点,在纵横交错之中、在多元视角里,把握文本最核心的语文价值。
备课中要展现对学的设计。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具体展开学、怎么学得更灵动、怎么准确评价学,都应当是备课的要义。所以,对学的研究和设计应是备课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备课的转身仅仅是让学是不够的,如何才能在备课中体现利于学、促进学才是最需要的。只有立足于学的设计,语文的核心价值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事实。
备课既要有整体的设计,更要体现备课的常识性、知识性、缜密性。适合的资料备考,深入的资料论证,准确的难点解读,都应该是备课覆盖的领域。这才能真正确保把语文的核心价值脚踏实地地加以体现。
2.备课:呼唤个性的应运而生。
备课在常规之中,理应呼唤个性。个性化的备课,应是对执教老师有用的备课,应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备课。
在个性化备课中,我们尊重一线老师的创造性备课,只要能为自己所用、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我们对备课体例、模式、环节等的管理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鼓励教师申报尝试新型备课样式,如提纲式备课、纲要式备课、即时贴备课、活页卡备课等,让备课成为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的一种方式、一个平台,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彰显。
3.备课:倾听儿童的真实之音。
既然以学定教,那么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和儿童进行对话、研讨,找到学的起点、学的视域,而不只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接触、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向儿童学习,与儿童对话,甚至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备课、上课。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地尝试、实质地操作,不是噱头,而是实验,让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儿童达到应有的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提供适宜的时空,捕捉灵动的生成,这样方可生成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困难、困顿、困惑之处,教师因地制宜、适时点拨,让儿童成为锦缎上艳丽的花朵,教师去做一个幸福的织锦人,成了绚丽锦缎上的背景,那留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白,则是那花朵背后的适时点缀。一种隐喻,给教师和学生以合理的角色定位,给备课和教学以恰当的关系定位,给教与学以科学的内涵定位。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