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 。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2.辩证统一的观点。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安排有序,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来设计试验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获得求知本领。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我带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个怪种?我表扬这个学生观察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让探究学习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综上所述,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生物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去年,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本次交流会上,各参赛课精彩纷呈,各有各的特色,有很多课使我回味无穷,其中有一节课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王老师执教的《包装的学问》。  一、课堂描述  王老师从如何包装"秦岭四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包装学问的兴趣,接着,王老师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包装的学问。  活动一:王老师出示一个长为20厘米、宽为15厘米、高为5厘米"秦岭四宝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它的直观、真切和形象的特点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丰富的知识性对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着有力的验证作用,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采用层层设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行总结得出结论”,可以最
【摘要】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朗读方面下功夫。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那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朗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
摘要: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永恒的课题,而数学美也是数学课堂里不变的话题。本文从数学美的角度去审视,探究解答数学问题的捷径;意在依据解题者自身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审美直觉所产生的美学灵感,诱发其解题思路,寻找到比较完美的解题策略;将数学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探究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解题分析探究应用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面对已习惯于被动学习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实施生本教学确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做到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恰恰体现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其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同样离不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是为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服务的,它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性实验。它的主要目的是把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进行感悟、探究,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教学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让课堂效益高起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巧设情境,引导探究,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直观性 ,引起探
【摘要】 思想品德试卷讲评课是九年级后期备考阶段的主要课型。成功的试卷讲评课,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收获,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建立学习信心,优化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评前分析找原因, 力求心中有数;评中互动助提升,力求手中有法;评后总结巧拓展,力求脚下有路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所以,从系统的观点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摘要】笔者从三年失败的小班经营的反思,得到自己败因在于:"优先发展成绩"的经营理念和忽视小班中弱势群体--后进生的成长发展;在此后的小班管理中,采用"双线"转化方案,从集体引导和个别感化方式来促进后进生良性成长发展,一线是从经营理念、评价制度和激励规则等多方面重新构建小班整体经营管理体系,二线是调整了对后进生个体的管理策略,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绩效。  【关键词】小班经营体系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