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优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我们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人而宜的教育,能让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作为农村小学一线数学教师的我深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而数学科重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的能力,这一切都与计算分割不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教师也要从多方面下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算上的错误,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思维定势
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
2.感知粗略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学生进行计算,首先感知的是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
3.记忆错漏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加法进位中忘了进1或进了1却没把进的1加进去,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4.情绪不稳
小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计算过程,学生都希望算得又对又快,由于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算式简单则麻痹轻视 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畏难情绪、导致错误。比如:8×125÷8×125一眼看到这题觉得非常简单,许多同学会算成产生了8×125÷8×125=1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
5.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去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咎于学生粗心。另外,教师不去采取形式多样的贯穿每一堂课的旨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式方法,而是听之任之。使得学生对计算没兴趣甚而厌烦计算。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身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喜欢的才感兴趣。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我们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创设情景,多举一些联系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如做游戏、小数学能手竞赛等。另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地迷上数学。
2.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还可以选择好作业典型范例让学生仿效,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计算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在计算过程中,正确理解、应用计算法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一定要學生死记硬背,理解是重点,只有理解了计算法则,学生才能运用自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顺口溜等,使学生记忆深刻。
4.注重培养学生估算与验算的习惯
估算和验算,是在没有老师或家长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学生保证做对题目的手段。经常要求学生算前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当然,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平时教师方法的指导与言语的激励。
5.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2)积极验算的习惯。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 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 计算时反复查 脱式时上下查 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3)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 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 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算上的错误,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思维定势
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
2.感知粗略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学生进行计算,首先感知的是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
3.记忆错漏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加法进位中忘了进1或进了1却没把进的1加进去,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4.情绪不稳
小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计算过程,学生都希望算得又对又快,由于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算式简单则麻痹轻视 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畏难情绪、导致错误。比如:8×125÷8×125一眼看到这题觉得非常简单,许多同学会算成产生了8×125÷8×125=1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
5.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的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去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咎于学生粗心。另外,教师不去采取形式多样的贯穿每一堂课的旨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式方法,而是听之任之。使得学生对计算没兴趣甚而厌烦计算。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身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喜欢的才感兴趣。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我们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创设情景,多举一些联系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如做游戏、小数学能手竞赛等。另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地迷上数学。
2.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还可以选择好作业典型范例让学生仿效,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计算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在计算过程中,正确理解、应用计算法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一定要學生死记硬背,理解是重点,只有理解了计算法则,学生才能运用自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顺口溜等,使学生记忆深刻。
4.注重培养学生估算与验算的习惯
估算和验算,是在没有老师或家长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学生保证做对题目的手段。经常要求学生算前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当然,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平时教师方法的指导与言语的激励。
5.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2)积极验算的习惯。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 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 计算时反复查 脱式时上下查 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3)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 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 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