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么富饶的地方,在无灾之年的现代社会的孩童,都过上这种痛苦的生活啊十一长假,我在故乡小村边寻访曾经熟悉的植物。
“油树”!
我眼睛一亮,一株胳膊粗的油树,掩映在杂树丛中,树叶碧绿透亮,间或有几张小树叶,呈枣红色,叶子间的枝顶上,过了花期的果蕾收在一起,表明秋天已到。
不过,气温尚暖,油树叶还未显出更为漂亮的红色出来。叶落之前,油树和榉树叶一样,会变成靓丽的红色,与冬青竹子等常年绿植交杂,突显出故乡物种之丰富。
油树曾经是故乡很常见的树种之一,过去竹园边、自留地篱笆边、老房子的阴山背后,都会有油树。不过,百度百科里,我并未找到油树的材料。
但油树是故乡著名的实用木材,树质坚硬,“榉油栎朴(朴,故乡音bo)”,油树位列故乡材质坚硬的树木之二,旧时故乡乡下中上之家,打家具都用榉树油树。
我一直认为油树是榉树的近亲,它们的树叶形状接近,不过,油树叶相比榉树叶更透亮绿碧,大概是有油性之故吧。
油树与榉树不一样的是,榉树长得更直更粗,榉树树身干净,而油树则常生油脂,树身常滴出油脂来,凝固在树上,新脂偏红亮,老脂淡黄,轻轻一捏,柔软好玩,稍重则破,油乎乎沾在手上。
我们小的时候,常收集油树的树脂,沾在篱笆棒头上插的篾片圈上,用来粘黏知了和蜻蜓,尤其是蜻蜓。知了力大,油脂黏性不足,常被知了挣脱。偶尔,也会发现油树老树脂里,粘黏着蚊虫之类,状若琥珀。
故乡过去有一种昆虫,俗称金牛,是我们儿时主要玩物之一,我不知其学名。金牛能振翅高飞,色泽有淡黄或黑色,其头顶角上分别长两根类似野雉尾的触须,长长的,就像京剧里穆桂英头顶的雉角翎一样。其中黑金牛最喜呆在油树上,我们常常围着油树捉金牛。
不过,我对于油树的记忆,最深的不是采集它的树脂粘知了蜻蜓,不是围着它捉金牛,而是吃用油树叶子做的糠饼糠团!至今一想起来,难免喉咙上下抽动,不由自主咽口水——这可不是馋的,而是一种不寒而栗的自然反应。
故乡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本是人间天堂之地。但在过去,人民公社期间,无论丰年歉收,乡下农民家庭,几乎都有吃糠饼咽菜团的经历!
故乡民风淳朴,老实柔和,过去的收成,服从政府要求,大部分收成缴了公粮,留给队里农民自用的,常常不够吃。父亲告诉我,尤其是在1961年和1962年,最是难过。吃糠饼糠团最盛的,便是这两年。
所谓糠饼糠团,就是把油树叶子焯熟之后,和着细糠烙饼或做团子,当主食!
细糠是什么?稻谷脱粒成米,风扇吹掉粗大的砻糠,米粒中还有一些没有被吹掉的细微糠末,用簸箕可以颠出来,放在细丝网筛里筛过,漏过网眼的,便是细糠,也称精糠,过去都是喂猪的。
把煮过的油树叶子往细糠上一滚一揉,或做团子,或做饼,饼在铁锅上一煎,团子一蒸,便可食用。
不过,糠饼糠团都缺油,加上油树叶子材质比较粗陋,吃起来呛辣嗓子。
吃糠饼和糠团,都是青黄不接时,度过饥饿难关的无奈选择。父亲说,通常在夏粮未下时。那个时候,油树叶子还嫩。
我对糠饼糠团的记忆,是在1970年代。不过,父亲说,那个时候,条件已经好多了。到我们那时所吃的糠饼,大多是米粉做的了。
把用水焯过的油树叶子,揉碎,搓团,在笸箩里撒上一层米粉,把油树叶团往笸箩里一滚,外面便粘了一层米粉,揉熟揉韧,或蒸或烙,蒸为团,烙为饼。
当然也会有用细糠油树叶做团子烙饼的,不过,已经很少了。
我印象里,奶奶做了糠团糠饼,我们第一口是很稀奇的,抢着吃。不过,一口下去,油树叶的呛辣干涩,便让嗓子眼冒了火似的,难以下咽了。但每年还得吃几顿。当然,或许跟缺油也有关系。父亲说,虽然70年代还吃过几年,不过,就像吃着玩似的,真的算条件很好啦。
父亲跟我聊起吃油树叶菜团糠饼的日子的时候,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但我和弟弟却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么富饶的地方,在无灾之年的现代社会的孩童,都过上这种痛苦的生活啊!所以,我对油树的至深记忆,不是油脂金牛,更不是家具,而是来自呛辣嗓子眼,那难以下咽的不幸生活的痛苦记忆。
及后我外出求学,知道饥馑年代,北方有以榆树叶求生的。我老是觉得这油树和榆树也是近亲。
如今故乡的油树少了许多,以至于我得四处绕走,才能发现了。
(作者为《中国周刊》总编辑)
“油树”!
我眼睛一亮,一株胳膊粗的油树,掩映在杂树丛中,树叶碧绿透亮,间或有几张小树叶,呈枣红色,叶子间的枝顶上,过了花期的果蕾收在一起,表明秋天已到。
不过,气温尚暖,油树叶还未显出更为漂亮的红色出来。叶落之前,油树和榉树叶一样,会变成靓丽的红色,与冬青竹子等常年绿植交杂,突显出故乡物种之丰富。
油树曾经是故乡很常见的树种之一,过去竹园边、自留地篱笆边、老房子的阴山背后,都会有油树。不过,百度百科里,我并未找到油树的材料。
但油树是故乡著名的实用木材,树质坚硬,“榉油栎朴(朴,故乡音bo)”,油树位列故乡材质坚硬的树木之二,旧时故乡乡下中上之家,打家具都用榉树油树。
我一直认为油树是榉树的近亲,它们的树叶形状接近,不过,油树叶相比榉树叶更透亮绿碧,大概是有油性之故吧。
油树与榉树不一样的是,榉树长得更直更粗,榉树树身干净,而油树则常生油脂,树身常滴出油脂来,凝固在树上,新脂偏红亮,老脂淡黄,轻轻一捏,柔软好玩,稍重则破,油乎乎沾在手上。
我们小的时候,常收集油树的树脂,沾在篱笆棒头上插的篾片圈上,用来粘黏知了和蜻蜓,尤其是蜻蜓。知了力大,油脂黏性不足,常被知了挣脱。偶尔,也会发现油树老树脂里,粘黏着蚊虫之类,状若琥珀。
故乡过去有一种昆虫,俗称金牛,是我们儿时主要玩物之一,我不知其学名。金牛能振翅高飞,色泽有淡黄或黑色,其头顶角上分别长两根类似野雉尾的触须,长长的,就像京剧里穆桂英头顶的雉角翎一样。其中黑金牛最喜呆在油树上,我们常常围着油树捉金牛。
不过,我对于油树的记忆,最深的不是采集它的树脂粘知了蜻蜓,不是围着它捉金牛,而是吃用油树叶子做的糠饼糠团!至今一想起来,难免喉咙上下抽动,不由自主咽口水——这可不是馋的,而是一种不寒而栗的自然反应。
故乡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本是人间天堂之地。但在过去,人民公社期间,无论丰年歉收,乡下农民家庭,几乎都有吃糠饼咽菜团的经历!
故乡民风淳朴,老实柔和,过去的收成,服从政府要求,大部分收成缴了公粮,留给队里农民自用的,常常不够吃。父亲告诉我,尤其是在1961年和1962年,最是难过。吃糠饼糠团最盛的,便是这两年。
所谓糠饼糠团,就是把油树叶子焯熟之后,和着细糠烙饼或做团子,当主食!
细糠是什么?稻谷脱粒成米,风扇吹掉粗大的砻糠,米粒中还有一些没有被吹掉的细微糠末,用簸箕可以颠出来,放在细丝网筛里筛过,漏过网眼的,便是细糠,也称精糠,过去都是喂猪的。
把煮过的油树叶子往细糠上一滚一揉,或做团子,或做饼,饼在铁锅上一煎,团子一蒸,便可食用。
不过,糠饼糠团都缺油,加上油树叶子材质比较粗陋,吃起来呛辣嗓子。
吃糠饼和糠团,都是青黄不接时,度过饥饿难关的无奈选择。父亲说,通常在夏粮未下时。那个时候,油树叶子还嫩。
我对糠饼糠团的记忆,是在1970年代。不过,父亲说,那个时候,条件已经好多了。到我们那时所吃的糠饼,大多是米粉做的了。
把用水焯过的油树叶子,揉碎,搓团,在笸箩里撒上一层米粉,把油树叶团往笸箩里一滚,外面便粘了一层米粉,揉熟揉韧,或蒸或烙,蒸为团,烙为饼。
当然也会有用细糠油树叶做团子烙饼的,不过,已经很少了。
我印象里,奶奶做了糠团糠饼,我们第一口是很稀奇的,抢着吃。不过,一口下去,油树叶的呛辣干涩,便让嗓子眼冒了火似的,难以下咽了。但每年还得吃几顿。当然,或许跟缺油也有关系。父亲说,虽然70年代还吃过几年,不过,就像吃着玩似的,真的算条件很好啦。
父亲跟我聊起吃油树叶菜团糠饼的日子的时候,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但我和弟弟却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么富饶的地方,在无灾之年的现代社会的孩童,都过上这种痛苦的生活啊!所以,我对油树的至深记忆,不是油脂金牛,更不是家具,而是来自呛辣嗓子眼,那难以下咽的不幸生活的痛苦记忆。
及后我外出求学,知道饥馑年代,北方有以榆树叶求生的。我老是觉得这油树和榆树也是近亲。
如今故乡的油树少了许多,以至于我得四处绕走,才能发现了。
(作者为《中国周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