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的文体,丰富的诗词库中折射出了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粹瑰宝。古诗词因为其凝练的语言,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路途中的障碍,但由于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教育部仍然要求教师加大对古诗词的教学力度。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笔者在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来探讨一下补白艺术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精确分析;形象体会;补充理解
古诗词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和重难点。古诗词有着悠久的语言艺术价值,字、词之间跳跃性很强,在现实中,虽然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个字、词,但放到整个诗句中便不能轻易地理解了,因为学习诗词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比较含蓄、朦胧的,所以,教师应该应用“补白”艺术,为古诗词理解增光发热,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和古诗词产生共鸣。那么关于補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有哪些呢?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对比式补白,精确分析”、“联想式补白,形象体会”、“材料式补白,补充理解”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比式补白,精确分析
教材中的某些古诗词都是同一个人所为,但是这些古诗词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不同,在实际中,学生往往因为一首诗词而为作者冠以特定的品格,这一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运用对比式补白,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更精确的分析。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时,我组织学生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比起单首词教学的好处是能够通过不同词中的情感诠释差异,来精确地理解词人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怀。所以,学生在阅读这两首词的时候,很容易发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无人会,登临意”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会认为这两句词都在阐述着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但是事实上,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接着我便做出“补白”式的解释:“《水龙吟》是辛弃疾作于青壮年时期的词;而《永遇乐》是辛弃疾作于晚年的词。在《水龙吟》中‘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作者拿起宝刀拍遍了栏杆,意在抒发心中壮志,而在《永遇乐》中出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体现了作者年迈之时的感慨。”在课堂上,将两首词通过对比、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到虽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遭遇和感怀。总之,通过对比式补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诗词中情感分析更加精确。
二、联想式补白,形象体会
联想式补白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古诗词内容做一定的联想,可以从语言中感知画面特点,也可以从句子成分中感受出形象特点,即利用想象能力,来构建古诗词中所展示的整体画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观察、思考古诗词,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我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联想:在这首词中,有许多对杭州的描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可以想到当时那种盈实富庶的样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白天愉悦地吹奏着羌笛,到了晚上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可以感受到那种轻快欢欣的画面,甚至还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那种风情雅兴。通过联想,学生还能读出来“烟柳画桥”并不是天公作美,而是治理河山的功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番美丽的河景图也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换来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勤劳和聪慧。总之,教师可以尝试着在教学诗词时运用联想式补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诗词内容,从而增强对诗词的理解。
三、材料式补白,补充理解
材料式补白就是对古诗词内容做一个信息延伸,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古诗词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其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学生可以看得出来周郎周公瑾风流儒雅、勇谋双全,是一位人人皆知的江东才俊,而初中生常常从各种影视资源中获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因此部分学生对周瑜的理解还保留着小气、功利等不良品格,他们不易理解到作者苏轼在词中想要凸显的情感是真挚的。接着我便对该词做材料上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周瑜的理解来自于《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虚构的,为了达到可读性的目的,小说往往会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曲解,其实周瑜在历史上促成了抗曹联盟,连火烧曹军的战争都是他亲自指挥的…”,通过这么一讲解,学生便对周瑜有了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对周瑜的那种复杂情感。总之,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作材料式地补白,借助史料等辅助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更丰富的理解。
综上所述,补白是对文字缺陷的一种补充,而古诗词虽然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理解上的“缺口”,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补白艺术,给学生作补充、向学生暗示,进而让学生有一定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逐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珊. 补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涂秋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当代教研论丛,2016(09):45.
关键词:精确分析;形象体会;补充理解
古诗词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和重难点。古诗词有着悠久的语言艺术价值,字、词之间跳跃性很强,在现实中,虽然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个字、词,但放到整个诗句中便不能轻易地理解了,因为学习诗词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比较含蓄、朦胧的,所以,教师应该应用“补白”艺术,为古诗词理解增光发热,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和古诗词产生共鸣。那么关于補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有哪些呢?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对比式补白,精确分析”、“联想式补白,形象体会”、“材料式补白,补充理解”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比式补白,精确分析
教材中的某些古诗词都是同一个人所为,但是这些古诗词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不同,在实际中,学生往往因为一首诗词而为作者冠以特定的品格,这一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运用对比式补白,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更精确的分析。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时,我组织学生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比起单首词教学的好处是能够通过不同词中的情感诠释差异,来精确地理解词人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怀。所以,学生在阅读这两首词的时候,很容易发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无人会,登临意”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会认为这两句词都在阐述着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但是事实上,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接着我便做出“补白”式的解释:“《水龙吟》是辛弃疾作于青壮年时期的词;而《永遇乐》是辛弃疾作于晚年的词。在《水龙吟》中‘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作者拿起宝刀拍遍了栏杆,意在抒发心中壮志,而在《永遇乐》中出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体现了作者年迈之时的感慨。”在课堂上,将两首词通过对比、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到虽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遭遇和感怀。总之,通过对比式补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诗词中情感分析更加精确。
二、联想式补白,形象体会
联想式补白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古诗词内容做一定的联想,可以从语言中感知画面特点,也可以从句子成分中感受出形象特点,即利用想象能力,来构建古诗词中所展示的整体画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观察、思考古诗词,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我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联想:在这首词中,有许多对杭州的描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可以想到当时那种盈实富庶的样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白天愉悦地吹奏着羌笛,到了晚上一边采菱一边唱歌,可以感受到那种轻快欢欣的画面,甚至还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那种风情雅兴。通过联想,学生还能读出来“烟柳画桥”并不是天公作美,而是治理河山的功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番美丽的河景图也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换来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勤劳和聪慧。总之,教师可以尝试着在教学诗词时运用联想式补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诗词内容,从而增强对诗词的理解。
三、材料式补白,补充理解
材料式补白就是对古诗词内容做一个信息延伸,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古诗词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其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学生可以看得出来周郎周公瑾风流儒雅、勇谋双全,是一位人人皆知的江东才俊,而初中生常常从各种影视资源中获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因此部分学生对周瑜的理解还保留着小气、功利等不良品格,他们不易理解到作者苏轼在词中想要凸显的情感是真挚的。接着我便对该词做材料上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周瑜的理解来自于《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虚构的,为了达到可读性的目的,小说往往会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曲解,其实周瑜在历史上促成了抗曹联盟,连火烧曹军的战争都是他亲自指挥的…”,通过这么一讲解,学生便对周瑜有了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对周瑜的那种复杂情感。总之,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作材料式地补白,借助史料等辅助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更丰富的理解。
综上所述,补白是对文字缺陷的一种补充,而古诗词虽然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理解上的“缺口”,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补白艺术,给学生作补充、向学生暗示,进而让学生有一定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逐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珊. 补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涂秋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当代教研论丛,2016(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