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修正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在探讨理学与宋代之前哲学思想的关系,以推理阐释的方式论证了理学是以孔孟的“人性伦理”为核心,参考老庄哲学的宇宙论与认识论为之作出了修正。
  【关键词】:理学;孔孟儒学;老庄思想;融合;修正
  宋明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在中国历史上粉墨登场并生生不息地演绎了七百多年绝非偶然。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有其运行规律,理学是在旧有思潮中孕育的,是“旧思想经全盛以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1)的产物。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然受时代所驱而变革,理学是思想史演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孔孟在修正自身适应时代的同时必然要融合其他,尤其是与其相辅相成的老庄思想。
  一 对孔孟儒学的修正
  从董仲舒开始,上层社会逐渐摸索出可用儒家思想这一法宝来统治人民,令社会井然有序。尽管从汉代中叶起便强调“独尊儒术”,儒家却并没有享受到一统地位。释道思想与之并行发展,并一度于隋唐风靡一时,被上层社会广泛容纳,这必然引发思想界的斗争。理学应运而生。李泽厚认为:
  儒学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2]
  宋明理学谈性说理,归根到底是为了重建社会的伦常秩序。宋明理学从表面上看重在重释孔孟,尤其是孔子仁之说、孟子性善论,然理学家是如何阐释的呢?首先他们将“理”等同儒家之“性”,如程颐论“性即理”: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而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3]
  程氏在诠释孟子性善论时将其与“理”结合起来,然而理是什么呢?从理学家的那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理即客观的高于一切的规律,不可见却支配着万物,广泛地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之中。他们认为性即理,理没有不善,也就是性是善的。但世间“不善”是何道理?后天才、气不同是他们给出的答案。才气即今所谓物质之差异性,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差异性皆需“中节”,即合乎性与理。
  对于仁,其解释如程颢《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3]
  这些言语表达了理学家对仁的体认,仁即理。这样孔子仁之内核“义、礼、智、信”皆为理。既然是理,那么就是客观的,高于一切的,规律性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很明显,理学家们通过其对儒学的新解,使儒学获得如佛学般细致缜密的富有逻辑的思辨性,使儒学更具说服性。
  二 对老庄道家的融合
  常言“道理”二字,然之所以于后世并用成词,其正揭示了道与理的同一性。道家不同于儒家,它是思辨的。其内核为:注重自然,反对失性。提出“道法自然”,指出“天性”该是自然的,尊重自然就要保有天性,即“道”等于“自然”等于“天性”。
  先秦道家思想,通过它缜密的逻辑论证了“道”与“自然”,所关注的是应顺应规律,这是哲学的范畴;而先秦儒家思想里,论证了“仁”、“性”等命题,所关注的是使人具有“仁心”、“恻隐之心”,这是伦理的范畴。先秦道家认为因仁义出而天下扰,是害“性”的,从《庄子》一书中,我们常可见道学常拿着儒家仁义来做他们批判的靶子的。
  但是,至宋代儒道两家已经过长期的斗争,士大夫发现儒道对于文人的精神滋养带有一定的互补性,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多元化地吸收儒释道的思想。苏轼即是典型代表,其思想中儒释道的成分皆有,但对儒释道又都有怀疑。这样的士大夫绝非仅东坡而是一个群体,其结果必然是:融合后的新思想诞生。
  他们熟读孔孟却也受老庄影响,长期熏陶自然会将庄子所批判的“仁义”害“性”,转变为“仁义”即“性”,这样“理”、“性”、“仁”、“道”有等同的内核:皆为规律性的,自然而然的,本该如此的,换句话说就是客观的。他们认为是“理”统治这个世界,比如朱熹论“理一分殊”明确指出:“有此理后,方有此气”、“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4]……朱熹理与气的论证实质都归结于一点:理统治气,先有理,再有气。气即大千世界,是物质实体;理是认识论里的规律,为意识层面的客观存在,这就陷入了我们常说的“客观唯心主义”。通过以上论证可见理学是结合了道家“不可道”之“道”的规律性来使人为伦理的孔孟本體化。
  上文提到理学家吸收融合了道家认识世界的方式,其结果表现在他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上:格物致知。从理学家的论著来看,“知”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不是由外在得来的,因为万物的“理”是同一的,即所谓“理一”,而我们只是暂时迷惑而已,即程颐所谓“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而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3]那么,要抛开被“迷而不知”的境地就要“格物”,因此程颐又说“须是今曰格一件,明曰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3]指明格物要有自然科学的精神,日日勤于思考,所见事物的终极之理多了就自然能体会出共有之“理”来。
  然而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观物的方式,源自道家。《庄子》中许许多多小故事形象化地将哲学思维孕育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自是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它揭示了小小庖厨解剖牛技能超群竟达到与道合一。这个寓言绝非孤立无缘,在《庄子·达生》篇中,我们还可见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工倕画图,“指与物化”写其创造技能的精巧纯熟,达到与创造对象融合为一的化境……这些故事都在阐述道家在由“道”而生万物的宇宙观之下如何利用法则,即自我行为要达到合规律与合目的、意识与无意识的高度统一。这种体物方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式——物我合一。物我合一启发了文人文艺创作的意象论,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性。同样地,理学家们也视其为自己解释伦理道德的契机。
  程颢在《秋日偶成》里写道: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3]
  程氏看来,学习是一种寻求达到“与天地同流”的道德境界的途径,道德才是终极目的,这里“通天地”、“入风云”已然进入了“天人一体”的精神愉悦的境地。又有《朱子语类》卷三十三记“因为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6]
  综上,理学是宋代思想家修正孔孟儒学使之规律化的结果,其中融合了老庄的宇宙论及认识论。但不可避免的是,尽管理学融合他说,其理论体系仍有诸多的漏洞,思想逻辑体系之不细密性必然遭到不断的修正,在修正中走向瓦解,这也许就是佛教所谓:万事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即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
  [2]《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二程集》,程颐程颢著,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4]《朱子全书》,朱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中华书局 2009年第2版。
  [7]《朱子语类》,黎靖德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很多人认为化学是环境变差的罪魁祸首,对化学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全新理念的“绿色化学”应运而生。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将绿色化学教育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绿色化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  用环境保护的思想指导化学教学已成为化学教育与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其核心即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
期刊
【摘要】:《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由理查德·科蒂斯担任编剧,迈克·纽厄尔担任导演,休·格兰特和安迪·麦克道尔出演男女主人公的一部小投入,大产出的英国喜剧电影。该电影在1994年上映后便在欧美票房中名列前茅,成为当时的卖座片。该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一连串的婚礼场面上,谈论人们的婚嫁与丧亡。本文将主要着眼点放在男女主人公的“性自由”观念上,通过描述男主人公查尔斯和女主人公卡里在初次见面后发生第一次性行为
期刊
【摘要】: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切入点。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本文将主要探讨微型实验在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型实验;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化学实验教
期刊
【摘要】: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
期刊
【摘要】: 英语学科作为高中必修课程的重点学科之一,学好英语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国际化交际语言,对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和深造学习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高效课堂,以获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广大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大课题。文章通过对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尚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的阅读品评,提炼总结出其中的“民本”思想。通过对“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辨析,得出二者是有本质差异的结论,进一步得出“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民主思想”的观点是个伪命题。  【关键词】:民主;民本;君本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的权力结构、阶层结构等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一元化”的价值
期刊
【摘要】: 诗学与禅学的相互渗透,是千年之前佛种东传,并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糅合之后,所绽开的最绚丽多彩的花朵。不论是南禅宗的顿悟还是北禅宗的渐修,不论是机锋峻烈还是静默观照,禅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唐朝重要的习禅诗人——王维为代表,试通过具体分析其诗歌中“云”与“月”的意象,进一步发现禅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渗透,以及其具体表现为在艺术思维上对于
期刊
【摘要】: 建构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康德在哲学领域中发动了哥白尼革命,开创了建构主义传统,即主体所认识的是主体所建构的客体。随之经过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继承了建构主义理论,马克思赋予了建构主义的新的内涵即在马克思的视城中,主体的建构其实就是主体的生产劳动。皮亚杰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变革中,党建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过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坚定的执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道路,这样党建工作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我国的党建工作从本质上产生了改变,这种变化的分析需要从内容与特征两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新时期;党建工作;研究  党建工作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与
期刊
【摘要】: 秦及汉初的刑罚体系是文景刑制改革的基础,由主刑、辅刑构成,两种刑罚体系在社会不同层面,对维护秦汉统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秦及汉初刑罚体系主体的是主刑。  【关键词】:秦;汉初;主刑;死刑  在秦及汉初复杂的刑罚体系中,哪种刑罚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称为主刑,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富谷至、韩树峰的观点,就会发现二者对于‘正刑’的特点的描述中,冨谷至强调独立性,而韩树峰强调刑名的‘正式’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