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经济重镇——周巷镇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当前浙江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明晰今后发展的思路以及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江浙粤等经济发达地区,以乡镇驻地等小城镇为载体,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迅速崛起,产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可以说,势头强劲的镇域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新活力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镇域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经济重镇——周巷镇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当前浙江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明晰今后发展的思路以及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城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镇区面积不断扩大,在周巷镇的城镇建设方面,如下问题日益凸显:第一,城镇建设标准较低。周巷镇当前城镇建设标准离余慈中心城区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无法承担大规模吸引人口集聚的功能;第二,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度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大,效益发挥不充分;也使城市化动力明显不足,城镇发展处于土地利用粗放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下,建成区内零碎空置土地较多;第三,城镇向外“摊大饼”式地蔓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低下,用地功能相互冲突,工业区与居住区、商业公建区犬牙交错,没有足够的绿色开敞空间;第四,农居点量大面广,布局松散,“城中村”“园中村”现象较为突出;第五,周巷镇的城镇建设与天元、长河与姚北跨行政区协调有一定难度。第六,土地利用有待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和实施。周巷镇域行政区域内城乡总建设用地面积20.2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8.2%,其中城镇建成区5.70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14.59平方公里,表现现状镇域内以村庄建设形态为主。按常住人口132123人计算,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53.6平方米,大大超过了人均12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此外,200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8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2%,人均耕地面积390.5平方米,合0.59亩,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的警戒线。
从周巷镇用地结构分析,现状居住用地比例较大,达到了55.9%,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20~32%。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中农居院落比较多,包括9.39平方公里的村居用地。现状工业用地比例为16.5%,不包括与村居混杂的工业用地。而现状城市绿地比例只有0.9%,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居住用地、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达到92.3%,也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60~75%。由此可见,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偏大,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比例偏小。这表明现阶段城镇发展建设的模式是以规模扩张和依靠土地投入量的增加为主,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发展,而与城镇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以及其它配套设施用地的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可见,现状周巷镇建设用地处于粗放利用阶段。
镇域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出现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矛盾。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周巷镇的人口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三个特点:其一,户籍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自然增长率近年徘徊在-2‰左右;其二,外来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周巷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三,受外来人口增长的影响,镇区内总人口和常住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周巷镇人口变动趋势和人口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外来人口为镇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福利水平增进的角度考虑,它要求区域为了提高居民(包括外来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需要更大的经济规模。如果经济规模不能相应地扩大,就意味着人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其经济社会含义是,在技术和生产效率不变情况下,一个镇的经济需要在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情况下,才能得到维持和发展;一个镇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福利水平需要在经济成果分配给所有的常住居民才能得以改善和增进,而不仅仅是以本地居民来衡量。
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空间及居民住所呈现散状格局。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如果用“城镇化率1”的指标来看,周巷镇城镇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为62.3%。但如果用“城镇化率2”指标来看,则周巷镇城镇化率还不是很高,只达到44.5%(图1)。从统计分析中知,周巷镇的劳动力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外来劳动力的增加。从图1.3中可知,1992年至2005年,周巷镇劳动力在60000万人左右徘徊,而外来劳动力人数却从1992年的2100人增加到2005年的30340人,外来劳动力由1992年占总劳动力的比重3.3%升至2005年占总劳动力的比重35.2%。
劳动力总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业于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从1992年占总劳动力的38%上升到2005年的80%。其中外来劳动力基本上从事非农产业,周巷镇的户籍劳动力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但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与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不同,镇域内人口仍处于分散居住状态,特别是外来劳动力散居于农村村落。由此形成了散状的镇区发展格局,难以有效地进行城镇规划和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
行业演变
该镇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产业集群的效应比较明显。该镇工业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间,工业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7901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800753万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69%。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家电制造业、机械轴承业、纺织化纤业、休闲食品业和文体用品业为主要产业的产业集群,具体的工业结构如图2。根据我们的调查,周巷镇形成的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创业成本,同时也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外部经济效应逐渐增加。特别是工业产业集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周巷镇的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一,行业发展不均衡。五大主导行业中,只有家电行业达到一定的行业聚集度,其他行业工业企业普遍是只有一家大型企业,该企业在行业产值中占到很高的比重,其下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当实力的中型企业,造成行业发展态势对该大企业依赖度过大,行业底子较为单薄。其二,新项目用地供给不足,而现存的一些企业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较低。目前制约周巷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周巷镇工业用地供给不足,新项目和企业扩大生产用地普遍得不到满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业用地资源紧缺,出现了个别企业被迫外流的现象。但同时,一些企业占地较大,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其三,高科技项目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周巷镇的工业主导行业都是传统行业,高新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虽以现有的周巷镇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力量,不宜盲目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就完善周巷镇产业结构,提升周巷镇产业档次,为周巷镇工业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的角度而言,应该适时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加工配套企业或鼓励企业开发一些高科技项目,为周巷镇工业长远发展寻找新一轮的动力。
该镇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但资本运作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普遍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一些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增加了设备和技术改造的投资,2005年技术改造费达到6.6亿元,为1992年0.3亿元的22倍。一些重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也逐步提升。截止2006年底,全镇开发新产品300多只,其中申报宁波市级新产品30只,获准立项15只,新产品产值达40.5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8.6%。获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全镇获专利授权375件,占全市总量的1/5。全镇的品牌建设也发挥成效。奇迪饮水机获“中国名牌”称号,“恒康”、“奇迪”两只商标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底止,全镇累计拥有中国名牌1只,中国驰名商标3只,省名牌8只,省著名商标8只,宁波名牌18只,宁波知名商标19只,慈溪名牌4只,慈溪知名商标5只。
周巷镇工业企业除少数几家大中型企业外,一般规模较小,它是在缺乏产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具有不畏风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项目上马快、转换也快的灵活经营方式。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带有很强的商业贸易性质,注重于生产和销售的贸易条件,忽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同时,周巷镇企业的治理结构大部分以家族制为主,这保证了中小型企业的决策效率,减少了管理摩擦和成本,但也限制了企业规模扩大、优秀管理人才引进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采用,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战略决策能力,缺乏积极利用市场资源(如资金市场资源)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也缺乏培育和积累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和能力。产品名牌效应不足。周巷镇的3A、恒康、惠康等大型企业在本行业内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有的企业按照产销量也是行业老大或三强之列,它们的品牌虽然在浙江是名牌,但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力还不够,产品的名牌效应发挥不足,对企业稳固行业地位和参与行业竞争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强。高素质人才短缺。周巷镇大中型企业缺乏能忠心于企业,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由于周巷镇目前小城镇的地位等种种原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还不够强。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有待向现代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周巷镇的企业大都是本地民间资本兴办,绝大多数采用家族制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时,传统的家族制企业就会表现出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以及企业对创始人过度依赖等问题,从而可能形成企业升级壮大的一个障碍。
传统的商业贸易市场和声誉使得现代商业服务业在镇域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但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历史上,周巷镇作为姚北商业中心或准集散市场,对镇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后,这种贸易和市场的作用明显弱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周巷镇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和整个第三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周巷镇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比重结构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第二,大型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周巷镇形成了4个专业市场,分别是副食品市场、农贸市场、木材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中国食品城”曾为辐射华东地区重要的专业市场。市政府的“两店一场”建设有了新的拓展,其中4家农贸市场通过了规范化农贸市场验收;杭州湾装饰材料市场被评为宁波市二星市场,成为慈溪西部和姚北地区最大的建材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连锁和品牌专卖店在周巷镇落户,创造了更为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第三,第三产业领域不断得到拓宽。金融服务业、货运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迅速,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展露新貌。全镇今年还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了黄花梨之旅活动,开发海滩涂资源,开展海滩涂观光、餐饮等滨海旅游项目。
周巷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及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的层次不够高,服务领域不宽,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二,工业品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波动较大,规模较小。在专业市场建设方面,专业市场经营的品种种类还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市场体系。围绕专业市场配置的各种服务业不够完善,专业市场对当地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三,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进度缓慢,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商业服务业企业经济实力需进一步提高。
经济、社会与政府
该镇的镇域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问题开始凸显。2006年周巷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10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006年周巷全镇年末常住人口128569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4869人。按周巷户籍人口计的人均GDP为4326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576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标准,周巷镇已步入经济发达初期的水平。同样,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分类,已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5500美元的水平。但按常住人口(包括常住外来人口)计的人均GDP为3192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245美元,按钱纳里的标准,周巷只进入工业化后期。同样,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分类,周巷仅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从产业结构看,该镇第一产业增加值28964万元,比上年增加7.3%;第二产业增加值263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51万元,比上年增长21.0%,三次产业构成为7:64:29,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从产业变动的趋势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尽管农业中就业的比重相对还比较高,但其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已下降到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尽管最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但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仍较低。这种产业格局既使周巷镇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位,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商业和农业为辅的经济区位;也使周巷镇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比较倚重于工业,受工业行业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商业和服务业对镇级经济的支撑力不够强大。
从发展趋势看,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周巷镇经济发展既具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本和基础设施,但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都已到了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制度与新利益团体等之间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并有时会激化。
周巷镇经济呈现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但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性越来越强。如图2所示,周巷镇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交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2年至2006年,外贸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29.72%、自营出口年均增长41.50%。这一方面表明周巷的工业品市场的国际性特征;另一方面意味着国际经济景气度和市场波动与镇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已较高,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和汇率变动趋势已较高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周巷镇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工业的增长,而工业在近年来出口导向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周巷受国内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外商在周巷镇的直接投资历年较少,从1992年至200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3770万美元,外资对镇的经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周巷镇经济增长中,私人资本有比较大的贡献度。但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资源配置、城镇规划、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近10年来,周巷镇的财政收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图3),使政府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6年财政收入为45542万元,是1992年2227万元的20倍。与此相应,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扶农中的财政支出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农业支出3600.07万元、教育支出4767.7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741.51万元;2006年农业支出3636.60万元、教育支出5004.2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990.80万元。
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社会事业及其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待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我们综合考察了周巷镇的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总体上,在乡镇一级的城镇中,周巷镇公共事业的建设是领先和卓有成效的。正如前述,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行政力量兴办这些事业和设施。尤其是在教育事业上发展较快。周巷镇现有市属普高1所,市属职高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市级中学3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9643人;流动子女学校2所,在校学生1054人;中心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703人,全镇幼儿园共20所,在园幼儿3319人。目前入学情况是: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周巷镇目前拥有的文化场所及设施包括:周巷镇文化宫、图书馆、周巷镇公园、滨江公园、镇及村老年活动中心、台球厅、舞厅、戏台、上网服务中心、旱冰场、游泳池等。镇里实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卫生设施的建设上,2006年止,周巷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家,其中:市级医院2家、分院1家、门诊部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1家、村卫生室43家、个体诊所4家、医务室1家。建立联村保健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农民健康体检,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统筹率,至2006年末已有8157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全镇应保人口的96.7%。
现代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环境条件。正确认识现代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功能和类型以及城市管理的基本要点,是科学把握现代城市科学管理制度、工具、目标等的基础,是周巷镇自觉运用现代城市科学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及顺利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周巷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由最初的“工业立镇”向“商业立市”转变,但如何在医疗保健、文教体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交通秩序、劳动保护、外来人口管理与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等等方面达到一个现代城市的水准,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经营,以现代城市的标准进行管理,仍然是需要研究和改进的。同时,周巷应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运用经营手段,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力量,提高城市的区域平台价值,从而强化城市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周巷品牌效应。但是当前,周巷镇城镇化进程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江浙粤等经济发达地区,以乡镇驻地等小城镇为载体,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迅速崛起,产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可以说,势头强劲的镇域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新活力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镇域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经济重镇——周巷镇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当前浙江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明晰今后发展的思路以及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城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镇区面积不断扩大,在周巷镇的城镇建设方面,如下问题日益凸显:第一,城镇建设标准较低。周巷镇当前城镇建设标准离余慈中心城区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无法承担大规模吸引人口集聚的功能;第二,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度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大,效益发挥不充分;也使城市化动力明显不足,城镇发展处于土地利用粗放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下,建成区内零碎空置土地较多;第三,城镇向外“摊大饼”式地蔓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低下,用地功能相互冲突,工业区与居住区、商业公建区犬牙交错,没有足够的绿色开敞空间;第四,农居点量大面广,布局松散,“城中村”“园中村”现象较为突出;第五,周巷镇的城镇建设与天元、长河与姚北跨行政区协调有一定难度。第六,土地利用有待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和实施。周巷镇域行政区域内城乡总建设用地面积20.2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8.2%,其中城镇建成区5.70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14.59平方公里,表现现状镇域内以村庄建设形态为主。按常住人口132123人计算,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53.6平方米,大大超过了人均12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此外,200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8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2%,人均耕地面积390.5平方米,合0.59亩,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的警戒线。
从周巷镇用地结构分析,现状居住用地比例较大,达到了55.9%,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20~32%。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中农居院落比较多,包括9.39平方公里的村居用地。现状工业用地比例为16.5%,不包括与村居混杂的工业用地。而现状城市绿地比例只有0.9%,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居住用地、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达到92.3%,也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60~75%。由此可见,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偏大,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比例偏小。这表明现阶段城镇发展建设的模式是以规模扩张和依靠土地投入量的增加为主,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发展,而与城镇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以及其它配套设施用地的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可见,现状周巷镇建设用地处于粗放利用阶段。
镇域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出现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矛盾。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周巷镇的人口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三个特点:其一,户籍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自然增长率近年徘徊在-2‰左右;其二,外来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周巷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三,受外来人口增长的影响,镇区内总人口和常住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周巷镇人口变动趋势和人口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外来人口为镇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福利水平增进的角度考虑,它要求区域为了提高居民(包括外来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需要更大的经济规模。如果经济规模不能相应地扩大,就意味着人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其经济社会含义是,在技术和生产效率不变情况下,一个镇的经济需要在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情况下,才能得到维持和发展;一个镇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福利水平需要在经济成果分配给所有的常住居民才能得以改善和增进,而不仅仅是以本地居民来衡量。
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空间及居民住所呈现散状格局。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如果用“城镇化率1”的指标来看,周巷镇城镇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为62.3%。但如果用“城镇化率2”指标来看,则周巷镇城镇化率还不是很高,只达到44.5%(图1)。从统计分析中知,周巷镇的劳动力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外来劳动力的增加。从图1.3中可知,1992年至2005年,周巷镇劳动力在60000万人左右徘徊,而外来劳动力人数却从1992年的2100人增加到2005年的30340人,外来劳动力由1992年占总劳动力的比重3.3%升至2005年占总劳动力的比重35.2%。
劳动力总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业于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从1992年占总劳动力的38%上升到2005年的80%。其中外来劳动力基本上从事非农产业,周巷镇的户籍劳动力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但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与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不同,镇域内人口仍处于分散居住状态,特别是外来劳动力散居于农村村落。由此形成了散状的镇区发展格局,难以有效地进行城镇规划和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
行业演变
该镇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产业集群的效应比较明显。该镇工业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间,工业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7901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800753万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69%。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家电制造业、机械轴承业、纺织化纤业、休闲食品业和文体用品业为主要产业的产业集群,具体的工业结构如图2。根据我们的调查,周巷镇形成的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创业成本,同时也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外部经济效应逐渐增加。特别是工业产业集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周巷镇的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一,行业发展不均衡。五大主导行业中,只有家电行业达到一定的行业聚集度,其他行业工业企业普遍是只有一家大型企业,该企业在行业产值中占到很高的比重,其下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当实力的中型企业,造成行业发展态势对该大企业依赖度过大,行业底子较为单薄。其二,新项目用地供给不足,而现存的一些企业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较低。目前制约周巷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周巷镇工业用地供给不足,新项目和企业扩大生产用地普遍得不到满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业用地资源紧缺,出现了个别企业被迫外流的现象。但同时,一些企业占地较大,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其三,高科技项目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周巷镇的工业主导行业都是传统行业,高新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虽以现有的周巷镇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力量,不宜盲目发展高科技产业,但就完善周巷镇产业结构,提升周巷镇产业档次,为周巷镇工业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的角度而言,应该适时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加工配套企业或鼓励企业开发一些高科技项目,为周巷镇工业长远发展寻找新一轮的动力。
该镇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但资本运作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普遍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一些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增加了设备和技术改造的投资,2005年技术改造费达到6.6亿元,为1992年0.3亿元的22倍。一些重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也逐步提升。截止2006年底,全镇开发新产品300多只,其中申报宁波市级新产品30只,获准立项15只,新产品产值达40.5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8.6%。获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全镇获专利授权375件,占全市总量的1/5。全镇的品牌建设也发挥成效。奇迪饮水机获“中国名牌”称号,“恒康”、“奇迪”两只商标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底止,全镇累计拥有中国名牌1只,中国驰名商标3只,省名牌8只,省著名商标8只,宁波名牌18只,宁波知名商标19只,慈溪名牌4只,慈溪知名商标5只。
周巷镇工业企业除少数几家大中型企业外,一般规模较小,它是在缺乏产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具有不畏风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项目上马快、转换也快的灵活经营方式。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带有很强的商业贸易性质,注重于生产和销售的贸易条件,忽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同时,周巷镇企业的治理结构大部分以家族制为主,这保证了中小型企业的决策效率,减少了管理摩擦和成本,但也限制了企业规模扩大、优秀管理人才引进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采用,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战略决策能力,缺乏积极利用市场资源(如资金市场资源)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也缺乏培育和积累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和能力。产品名牌效应不足。周巷镇的3A、恒康、惠康等大型企业在本行业内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有的企业按照产销量也是行业老大或三强之列,它们的品牌虽然在浙江是名牌,但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力还不够,产品的名牌效应发挥不足,对企业稳固行业地位和参与行业竞争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强。高素质人才短缺。周巷镇大中型企业缺乏能忠心于企业,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由于周巷镇目前小城镇的地位等种种原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还不够强。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有待向现代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周巷镇的企业大都是本地民间资本兴办,绝大多数采用家族制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时,传统的家族制企业就会表现出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以及企业对创始人过度依赖等问题,从而可能形成企业升级壮大的一个障碍。
传统的商业贸易市场和声誉使得现代商业服务业在镇域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但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历史上,周巷镇作为姚北商业中心或准集散市场,对镇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后,这种贸易和市场的作用明显弱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周巷镇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和整个第三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周巷镇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比重结构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第二,大型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周巷镇形成了4个专业市场,分别是副食品市场、农贸市场、木材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中国食品城”曾为辐射华东地区重要的专业市场。市政府的“两店一场”建设有了新的拓展,其中4家农贸市场通过了规范化农贸市场验收;杭州湾装饰材料市场被评为宁波市二星市场,成为慈溪西部和姚北地区最大的建材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连锁和品牌专卖店在周巷镇落户,创造了更为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第三,第三产业领域不断得到拓宽。金融服务业、货运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迅速,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展露新貌。全镇今年还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了黄花梨之旅活动,开发海滩涂资源,开展海滩涂观光、餐饮等滨海旅游项目。
周巷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及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的层次不够高,服务领域不宽,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二,工业品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波动较大,规模较小。在专业市场建设方面,专业市场经营的品种种类还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市场体系。围绕专业市场配置的各种服务业不够完善,专业市场对当地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三,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进度缓慢,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商业服务业企业经济实力需进一步提高。
经济、社会与政府
该镇的镇域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问题开始凸显。2006年周巷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10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006年周巷全镇年末常住人口128569人,其中户籍人口为94869人。按周巷户籍人口计的人均GDP为4326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576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标准,周巷镇已步入经济发达初期的水平。同样,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分类,已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5500美元的水平。但按常住人口(包括常住外来人口)计的人均GDP为3192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245美元,按钱纳里的标准,周巷只进入工业化后期。同样,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分类,周巷仅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从产业结构看,该镇第一产业增加值28964万元,比上年增加7.3%;第二产业增加值263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51万元,比上年增长21.0%,三次产业构成为7:64:29,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从产业变动的趋势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尽管农业中就业的比重相对还比较高,但其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已下降到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尽管最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但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仍较低。这种产业格局既使周巷镇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位,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商业和农业为辅的经济区位;也使周巷镇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比较倚重于工业,受工业行业景气度的影响较大,商业和服务业对镇级经济的支撑力不够强大。
从发展趋势看,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周巷镇经济发展既具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本和基础设施,但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都已到了关键的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制度与新利益团体等之间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并有时会激化。
周巷镇经济呈现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但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性越来越强。如图2所示,周巷镇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交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2年至2006年,外贸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29.72%、自营出口年均增长41.50%。这一方面表明周巷的工业品市场的国际性特征;另一方面意味着国际经济景气度和市场波动与镇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已较高,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和汇率变动趋势已较高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周巷镇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工业的增长,而工业在近年来出口导向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周巷受国内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外商在周巷镇的直接投资历年较少,从1992年至200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3770万美元,外资对镇的经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周巷镇经济增长中,私人资本有比较大的贡献度。但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资源配置、城镇规划、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近10年来,周巷镇的财政收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图3),使政府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6年财政收入为45542万元,是1992年2227万元的20倍。与此相应,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扶农中的财政支出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农业支出3600.07万元、教育支出4767.7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741.51万元;2006年农业支出3636.60万元、教育支出5004.2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990.80万元。
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社会事业及其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待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我们综合考察了周巷镇的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总体上,在乡镇一级的城镇中,周巷镇公共事业的建设是领先和卓有成效的。正如前述,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行政力量兴办这些事业和设施。尤其是在教育事业上发展较快。周巷镇现有市属普高1所,市属职高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市级中学3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9643人;流动子女学校2所,在校学生1054人;中心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703人,全镇幼儿园共20所,在园幼儿3319人。目前入学情况是: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周巷镇目前拥有的文化场所及设施包括:周巷镇文化宫、图书馆、周巷镇公园、滨江公园、镇及村老年活动中心、台球厅、舞厅、戏台、上网服务中心、旱冰场、游泳池等。镇里实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卫生设施的建设上,2006年止,周巷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家,其中:市级医院2家、分院1家、门诊部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1家、村卫生室43家、个体诊所4家、医务室1家。建立联村保健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农民健康体检,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统筹率,至2006年末已有81572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全镇应保人口的96.7%。
现代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环境条件。正确认识现代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功能和类型以及城市管理的基本要点,是科学把握现代城市科学管理制度、工具、目标等的基础,是周巷镇自觉运用现代城市科学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及顺利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周巷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由最初的“工业立镇”向“商业立市”转变,但如何在医疗保健、文教体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交通秩序、劳动保护、外来人口管理与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等等方面达到一个现代城市的水准,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经营,以现代城市的标准进行管理,仍然是需要研究和改进的。同时,周巷应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运用经营手段,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通过市场无形的力量,提高城市的区域平台价值,从而强化城市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周巷品牌效应。但是当前,周巷镇城镇化进程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