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概念为整合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众多知识点和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途径。文章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晩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展开论述,基本思路是: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情,选取单元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单元教学方案;落实核心素养,优化单元教学活动。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51-02
高中歷史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到2018年)、知识点多,不少一线教师都反映一节课45分钟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何整合新教材中众多碎片化的知识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摆在高中一线教师面前的两大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可见,依托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是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晩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尝试依托大概念整合知识点,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为一线教师解决以上难题提供参考。
一、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版新教材课时内容多,教师如果依据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逐一展开教学势必牺牲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只有选择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才是依托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教学重点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寻找答案。只有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把握单元大概念。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单元目标:
通过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笔者寻找到了本单元的大概念——“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以单元大概念为抓手不难梳理出单元的历史主线,从而突出主干知识,强化单元重点难点,真正做到删繁就简。
二、依据学生学情,选取单元教学内容
依托大概念选取单元教学内容,关键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同时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避免对初中知识“炒冷饭”。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好,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因此对于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笔者在课堂上便不再过多阐述。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部编版初中教材对应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 1课《鸦片战争》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第1课有三个子目,分别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有三个子目,分别为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统编版高中教材对应的课题是第16 课《两次鸦片战争》,也设有三个子目,分别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的子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高中教材除了包含初中教材的内容,还添加了开眼看世界等内容。初中教材重点详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高中教材在此基础上,还探究了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化。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了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上,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仅做简单的回顾和梳理。这样既实现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紧密衔接,又凸显了高中深化思维能力的要求,使历史课堂时间利用高效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单元教学方案
依托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纠结于零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是围绕大概念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学习者必须经过内部加工和思考,或者与他人的互动,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从而深入理解情境活动、解决问题[1]。基于新教材内容多、高一课时数少的矛盾,笔者在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反复研读课标要求,为每一课设计了一道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题。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以学生的历史学习最近发展区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同伴互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第16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就可以避免?它仅仅是一场通商战争吗?”第17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结合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如何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第18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是哪些人?有何效果?”这些针对本单元重难点的小组合作探究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作为史料阅读的文本,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争论,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当然,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同伴互学,这样就过于形式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四、落实核心素养,优化单元教学活动
要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紧紧围绕“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这两个单元大概念。 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教师在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时不宜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三节课中,每一课只重点突破1至2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如第16课,首先注重唯物史观的引领。笔者充分利用教材91页上的《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和《思考点》栏目中的问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当时的中外形势,对比晚清与世界的差距。其次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从大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叙述的是晚清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之间的历史。晚清时期,中国被列强侵略,战火不断,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条时间线是比较明确的。笔者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单元时间轴大家画”的活动。学生通过亲手绘制,明确了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培养了时空观念素养。又如第17课,注重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训练。新教材本身知识容量就比较大,如果再额外增加课外史料势必大大拖慢课堂教学进度,因此选用新教材中《学思之窗》和《问题与探究》栏目中的史料和问题就绰绰有余了。再如第18课,重在家国情怀的滋养。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2]。在第五单元的总结中,笔者设计了历史小论文题:19世纪中期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将救亡图存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这道历史小论文题意在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总之,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单元大概念;围绕大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基于大概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依托大概念进行历史单元教学的要义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JONES,RASMUSSEN,MOFFITT .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一种跨学科协作学习的方法[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任青.在学习历史中更好走向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7-3-26(5).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51-02
高中歷史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到2018年)、知识点多,不少一线教师都反映一节课45分钟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何整合新教材中众多碎片化的知识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摆在高中一线教师面前的两大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可见,依托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是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晩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尝试依托大概念整合知识点,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为一线教师解决以上难题提供参考。
一、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版新教材课时内容多,教师如果依据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逐一展开教学势必牺牲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只有选择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才是依托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教学重点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寻找答案。只有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把握单元大概念。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单元目标:
通过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笔者寻找到了本单元的大概念——“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以单元大概念为抓手不难梳理出单元的历史主线,从而突出主干知识,强化单元重点难点,真正做到删繁就简。
二、依据学生学情,选取单元教学内容
依托大概念选取单元教学内容,关键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同时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避免对初中知识“炒冷饭”。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好,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因此对于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笔者在课堂上便不再过多阐述。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部编版初中教材对应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 1课《鸦片战争》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第1课有三个子目,分别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有三个子目,分别为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统编版高中教材对应的课题是第16 课《两次鸦片战争》,也设有三个子目,分别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的子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高中教材除了包含初中教材的内容,还添加了开眼看世界等内容。初中教材重点详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高中教材在此基础上,还探究了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化。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了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上,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仅做简单的回顾和梳理。这样既实现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紧密衔接,又凸显了高中深化思维能力的要求,使历史课堂时间利用高效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单元教学方案
依托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纠结于零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是围绕大概念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学习者必须经过内部加工和思考,或者与他人的互动,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从而深入理解情境活动、解决问题[1]。基于新教材内容多、高一课时数少的矛盾,笔者在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反复研读课标要求,为每一课设计了一道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题。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以学生的历史学习最近发展区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同伴互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第16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就可以避免?它仅仅是一场通商战争吗?”第17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结合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如何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第18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是哪些人?有何效果?”这些针对本单元重难点的小组合作探究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作为史料阅读的文本,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争论,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当然,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同伴互学,这样就过于形式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四、落实核心素养,优化单元教学活动
要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紧紧围绕“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这两个单元大概念。 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教师在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时不宜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三节课中,每一课只重点突破1至2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如第16课,首先注重唯物史观的引领。笔者充分利用教材91页上的《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和《思考点》栏目中的问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当时的中外形势,对比晚清与世界的差距。其次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从大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叙述的是晚清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之间的历史。晚清时期,中国被列强侵略,战火不断,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人民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条时间线是比较明确的。笔者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单元时间轴大家画”的活动。学生通过亲手绘制,明确了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培养了时空观念素养。又如第17课,注重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训练。新教材本身知识容量就比较大,如果再额外增加课外史料势必大大拖慢课堂教学进度,因此选用新教材中《学思之窗》和《问题与探究》栏目中的史料和问题就绰绰有余了。再如第18课,重在家国情怀的滋养。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2]。在第五单元的总结中,笔者设计了历史小论文题:19世纪中期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将救亡图存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这道历史小论文题意在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总之,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单元大概念;围绕大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基于大概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依托大概念进行历史单元教学的要义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JONES,RASMUSSEN,MOFFITT .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一种跨学科协作学习的方法[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任青.在学习历史中更好走向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7-3-26(5).
(责任编辑 袁 妮)